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开发Q500GJE高性能超高层建筑用钢,利用Gleeble热/力学模拟、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背散射电子衍射、着色腐蚀金相等方法研究了轧后控冷冷速对TMCP交货低屈强比(≤0.80)Q500GJE钢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在冷速5~25℃/s的范围内,形成由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以及M-A岛构成的混合组织。随着轧后冷速的提高,针状铁素体数量减少,粒状贝氏体数量增多,晶粒发生细化,位错密度升高,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升高;随着轧后冷速的适当降低,硬相M-A岛的含量增加,尺寸增大,屈强比下降,应变硬化量增加。拉伸性能满足低屈强比Q500GJE钢要求的轧后控冷冷速是15~20℃/s。  相似文献   

2.
新颖的贝氏体/铁素体双相低碳微合金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特殊微合金设计及终轧控冷工艺得到超细贝氏体/铁素体双相低碳微合金钢。该钢的组织由原奥氏体晶界上及晶粒内部的约5μm的准多边形铁素体及超细化的贝氏体板条束组成。铁素体的体积分数约20%。该双相低碳微合金钢的强度比同成分的全贝氏体钢略低,但其延伸率却大幅度提高。采取适当的回火处理,该双相钢屈服强度可达到700MPa,而延伸率大于25%,是一种具有高强度、高塑性的新型低碳微合金双相钢。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14.2 mm X70管线钢轧后经超快冷+层流冷却、层流冷却两种冷却制度后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讨论了超快冷+层流冷却下实验钢强韧化机制.结果表明:两种冷却制度下实验钢力学性能均满足API SPEC 5L X70要求,超快冷+层流冷却下实验钢强度、塑性及韧性较高,综合力学性能良好;不同冷却制度下显微组织均为贝氏体铁素体+针状铁素体+M-A岛混合组织,其中超快冷+层流冷却下针状铁素体、M-A岛组织更加细化;超快冷+层流冷却下实验钢主要强韧化机制为细晶强化与纳米析出强化;实验钢理想轧后冷却工艺为:820~840℃终轧+超快冷至450~500℃+层流冷却至350~400℃+卷取.  相似文献   

4.
以含Nb微合金化试验钢为研究对象,通过3个不同精轧温度区间的轧制+层流冷却、空冷、超快冷的TMCP工艺获得了含有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以及少量残余奥氏体的显微组织.分析了控轧温度区间对含Nb微合金化试验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冷工艺参数相近的情况下,随着精轧开轧温度和终轧温度的降低,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减小,屈服强度、延伸率和强塑积增大.其中采用850~800℃的温度区间精轧+层流冷却、空冷、超快冷的TMCP工艺时,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延伸率和强塑积分别达到了513MPa,35%和25235MPa.%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5.
对 1 4SiMn3Mo低碳贝氏体钢的强韧性及组织作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钢连续空冷后 ,组织为粒状贝氏体 ,韧性差、屈强比低 .经 30 0℃回火可获得良好的强韧性配合 ,而经40 0 - 50 0℃回火产生回火脆性 .根据回火过程中显微组织及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等方面的变化 ,探讨了粒状贝氏体钢的强韧化机理及回火脆化原因  相似文献   

6.
控轧控冷对低碳铆螺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低碳铆螺钢采用两次控轧控冷试验,结果表明,铁素体晶粒尺寸比珠光体形态对低碳铆螺钢力学性能的影响要大.低温轧制较常规轧制后控冷可以获得更好的力学性能.在奥氏体化工艺参数非常合理的条件下,通过控轧控冷使铁素体晶粒细化的同时,避免魏氏组织产生,能够获得最佳的力学性能.采用控轧控冷,有可能实现以低碳代替中碳免热处理490 MPa级铆螺钢的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7.
对超快冷条件下X80管线钢屈强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光学电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冲击断口和组织的观察,得出了超快冷条件下低屈强比X80管线钢强韧性匹配的最优工艺.结果表明:随着超快冷终止温度的降低,实验钢强度和屈强比均呈升高趋势;超快冷终止温度为655℃时,实验钢组织由针状铁素体、贝氏体和M/A岛组成,强韧性匹配良好;在"超快冷+空冷+层流冷却"的冷却模式下,随着空冷时间的延长,实验钢的屈强比逐渐降低;超快冷的应用在提高实验钢强度的同时有利于实现X80管线钢的低屈强比,为高级别的抗大变形管线钢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低碳粒状贝氏体钢强韧化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4SiMn3Mo低碳贝氏体钢的强韧性及组织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钢连续空冷后,组织为粒状贝氏体,韧性差、屈强比低。经300℃回火可获得良好的强韧性配合,而经400-500℃回火产生回火脆性。根据回火过程中温微组织及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等方面的变化,探讨了粒状贝氏体钢的强韧化机理在火脆化原因。  相似文献   

9.
热处理对1000 MPa级工程机械结构用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种低碳Mn-Mo-Nb-Cu-B系超高强度工程机械结构用钢,研究了在同种成分条件下TMCP(thermo-mechan-ical control-process)+回火与控轧+直接淬火+回火两种工艺对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热处理前后钢板各项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工艺条件下钢的屈服强度和冲击性能的变化趋势相似,经500~620℃回火1h后钢的屈服强度均有大幅度提高.控轧+直接淬火+回火得到的钢板综合性能明显优于TMCP+回火,前者在600℃回火后屈服强度仍达到1000MPa以上,同时延伸率达到18%,-40℃冲击功大于30J,而后者塑性较好但强度稍低;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控轧+直接淬火+回火工艺条件下的组织演化速度要快于TMCP+回火工艺.  相似文献   

10.
通过热模拟实验研究了分段冷却模式下变形温度、保温温度及保温时间对Nb-Ti微合金热轧双相钢组织演变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变形温度可促进铁素体的转变,使马氏体形态由大块状过渡到岛状;保温温度从740℃逐渐降至580℃时,铁素体转变量先增加后减少,保温温度为660℃时铁素体转变量达到峰值;随保温时间延长铁素体转变量增加,且铁素体转变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呈“S”型.采用超快冷+空冷+层流冷的冷却模式并通过调整终轧温度及空冷时间获得了630~710MPa的热轧双相钢,屈强比≤061,相应的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或铁素体+马氏体+少量的贝氏体.  相似文献   

11.
基于热轧轧机HSMM模型建立了与某钢厂实际热轧生产线相一致的虚拟生产线. 以B510L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加热温度、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下所能获得的铁素体晶粒尺寸及相应的力学性能,并在此基础上为该钢厂提出了生产6.4mm厚B510L带钢的最佳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2.
N-琥珀酰-O-羧甲基壳聚糖对喜树碱的增溶及控制释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N-琥珀酰-O-羧甲基壳聚糖(NSOCMCS)在稀溶液中形成的聚集体对疏水的抗癌药物喜树碱(CPT)的增溶及控制释放作用.透射电镜(TEM)分析结果表明,NSOCMCS聚集体负载CPT后尺寸明显增大;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CPT在NSOCMCS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2~3倍;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NSOCMCS对于CPT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因此,NSOCMCS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疏水抗肿瘤药物释放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3.
单片机控制液晶显示器的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SED1335控制器的原理和使用,着重阐述了以该控制器为核心,并基于MCS-51系列单片机8051来控制液晶显示器的软硬件设计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给出了相应的硬件接口设计和驱动程序。  相似文献   

14.
数字电位器的数学模型及测试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字电位器是一种颇具发展前景的新型电子器件,可在许多领域取代传统的机械电位器。单片机通过接口电路对数字电位器进行编程,即可构成可编程增益放大器、可编程滤波器等各种可编程模拟器件,实现"把模拟器件放到总线上"(即微控制器通过总线来控制系统中的模拟功能块)这一全新的设计理念。首先建立了数字电位器(DCP)的拓扑结构,不仅从本质上表述了数字电位器的调节特性及内部2个电阻变量的依存关系,为深入分析数字电位器在模拟电路中的工作特性提供了便利条件。阐述了数字电位器的测试电路原理、测试方法、测试数据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的三维受控组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肝病救治中肝供体缺乏的问题,采用基于快速成形技术的细胞组装机,将肝细胞和海藻酸钠与明胶复合材料的共混物作为成形对象,通过细胞材料直接三维受控组装技术,实现了堆积成形具有一定三维结构和预定义孔隙的肝组织前体。常规体外培养条件下,肝细胞存活并保持生物学活性达12d之久。这一技术有望成为肝脏及其他人体组织器官人工构造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混合驱动可控机构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了目前混合驱动可控机构研究中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混合驱动可控机构的进一步研究方向,亟待解决问题.预测了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混合驱动可控机构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混合驱动可控机构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了目前混合驱动可控机构研究中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混合驱动可控机构的进一步研究方向,亟待解决问题。预测了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嵌段离聚体由于其独特的相行为,近年来一直是高分子材料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IR,DSC,GPC,WAXRD等技术对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合成的结合可控的聚甲基丙烯酸丁酯-b-聚苯乙烯(PBMA-b-PSt)羧化嵌段离聚体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与其相应的嵌段共聚物结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首先考虑受控的Lorenz系统,利用Jacobin矩阵和平衡点的定义,给出了系统的控制项;再利用广义Lyapunov函数簇。给出了此系统的全局吸引集和正向不变集估计的方法和结果,并分析了此系统的稳定性;利用此系统简化椭球公式的证明,从而讧明了Leonov公式,将估计式统一在一个公式之中,新公式还可以派生出一系列其他的估计式;然后,利用几何学的交集的思想,获得全局吸引集和正向不变集的更佳结果;最后,采用线性反馈的方法构造了一个同步系统,在Matlab上进行了数值仿真,给出了系统的同步误差图,结果表明此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受控源电路的计算问题 ,已有许多不同的计算方法。本文将电路等效变换引入含受控源电路的计算中。指出只要满足等效变换条件 ,受控源的控制量照样可以进行变换 ,从而简化了电路的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