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旱地甘蔗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生平 《广东科技》2014,(8):163+156-163,156
我国甘蔗主要以旱地甘蔗为主,旱地蔗的土壤、水分、养分等生产条件差,一般难以满足甘蔗对水、肥、气等生态条件的要求,是制约甘蔗高产高糖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要提高甘蔗产量和糖分,必须改变土壤、优化旱地栽培技术,推广种植良种等是实现甘蔗高产的主要措施。主要探讨甘蔗高产栽培的几个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旱地马铃薯栽培中种植繁琐、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旱地马铃薯施肥合理且利用机械一次性完成起垄施肥播种的一体化栽培技术,将其与传统技术比较,评价该技术对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技术相比,一体化栽培技术能够使马铃薯增产45.5%,水分利用效率达129.4 kg/(hm~2·mm),增幅为22.8%,同时对养分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济效益显著,净收入达10 025.0元/hm~2。一体化栽培技术不仅增产增收效果明显,而且在水分资源利用、养分吸收、节约劳力成本方面亦呈正效应,种植效果较好,较为适合高海拔雨养农业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南方蓝莓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20世纪初蓝莓最先在美国开始商业化栽培,我国自1981年开始蓝莓引种栽培,栽培面积和产量迅速增长,成为新兴蓝莓产地。但是由于我国蓝莓产业起步晚,所以从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产量、品质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加强蓝莓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我国蓝莓产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通过栽培试验和生产实践总结了蓝莓定植、整型修剪、土壤、肥水等栽培管理技术,为浙江省及周边地区蓝莓栽培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南方蓝莓种植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朱会文 《甘肃科技》2011,27(21):175-176
通过对设施葡萄栽培中现实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栽培技术、新材料应用的试验及研究,获得了一定的基础数据,取得了设施葡萄栽培延后、抗旱、管理的相关技术措施要点,以期对石羊河流域设施葡萄栽培中有关技术的创新及推广应用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从蔗种的育成与管理、整地与种植方法、苗期与生长期管理、灌溉、收获与原料蔗的选择、轮作间种、病虫害防治、肥料施用等八个方面,论述了民国时期广东甘蔗栽培技术的先进水平.认为广东“糖业复兴”运动前后的甘蔗栽培技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大步跨入了常规农业阶段.由于近代农学理论的指导,学者们对本地特色传统栽培技术作了科学的阐述,使近代技术向传统技术渗透并结合;同时又根椐本地风土,将外来的栽培技术揉合于本地技术之中,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甘蔗栽培技术形态.  相似文献   

6.
走马胎(Ardisia gigantifolia)为紫金牛科(Myrsinaceae)紫金牛属(Ardisia)常绿植物,是多种中成药和药酒的主要原料,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走马胎野生资源临近枯竭,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人工栽培技术发展迅速,有关其研究也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资源调查领域延伸至繁殖和栽培领域。目前,针对走马胎的繁殖研究主要集中在组培苗上,对种子和扦插育苗的研究相对缺乏;而栽培研究则多集中于走马胎的生长环境、立地条件和水分管理等方面,对其采后加工和病虫管理的研究不足。本文对现有的走马胎种苗繁殖和栽培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笔者自身的经验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同时进一步对走马胎药材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民勤沿沙区红地球葡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的应用研究,总结了红地球葡萄在民勤沿沙区实施优质丰产栽培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园址选择、苗木栽培、架式选择、树形培养、枝蔓花果管理、肥水管理、采收及贮藏、灾害控制、越冬管理等技术。为民勤沿沙区合理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光热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规模化实施红地球葡萄优质丰产栽培,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成宝  崔云玲  郭天文 《甘肃科技》2008,24(10):162-164
通过4年试验与广泛调查,明确了养分管理滞后、缺少成熟的管理技术、冻害病虫害严重是造成花椒减产的主要原因。针对积石山县花椒生产的实际,提出了平衡施肥方案与丰产沟两项养分管理技术,总结出土垒保护、整形修剪、水分管理等其他丰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蔗种的育成与管理、整地与种植方法、苗期与生长期管理、灌溉、收获与原料蔗的选择、轮作间种、病虫害防治、肥料施用等八个方面,论述了民国时期广东甘蔗栽培技术的先进水平.认为广东“糖业复兴”运动前后的甘蔗栽培技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大步跨入了常规农业阶段.由于近代农学理论的指导,学者们对本地特色传统栽培技术作了科学的阐述,使近代技术向传统技术渗透并结合;同时又根椐本地风土,将外来的栽培技术揉合于本地技术之中,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甘蔗栽培技术形态.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广东甘蔗传统栽培技术的原生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广东甘蔗栽培技术的分期,以民国初至20年代未为前期.期间,甘蔗的传统栽培技术几乎完全保留着它的原生形态,近代技术的渗透非常缓慢,对传统技术的影响相当微弱.“原生形态”的甘蔗传统栽培技术大致停留在清代的水平,其中耕、除草,耕作保墒,补苗、防治病虫害,甘蔗与其他作物间作轮种方式等,都是广东珠三角区极具特色的栽培技术.从本质上说,广东甘蔗传统栽培技术的原生形态只是处于经验农学阶段,但在民国广东“糖业复兴”动动中,被吸收、传承,构成民国时期广东地区甘蔗栽培技术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南方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我国南方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发展现状,从生长发育特点、高产源库特征、壮秧培育、基本苗调节以及氮肥运筹等方面综述了最新研究进展.建议充分认识水稻机插秧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水稻主产区重点示范推广以钵苗摆栽、毯苗机插为核心的机插秧技术.结合南方特别是西部水稻多元化种植区的生产实际,开展机插水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技术途径、籼型及籼粳型杂交稻在机插条件下的养分高效利用技术、基于传统宽窄行栽培技术、三角形强化栽培技术以及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参数的插秧机装备研制以及稻田复种轮作特别是全程机械化生产条件下的土壤保育、病虫草害生态工程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产糖国和食糖消费国,甘蔗糖产量已占到了食糖的90%以上。甘蔗种业发展对我国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良种是实现甘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的关键。尽管我国甘蔗种质资源保存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甘蔗自育品种已经覆盖全国主要蔗区并建立了甘蔗品种繁育推广体系,但也面临着育种方式单一,种质资源收集不全,“育繁推”体系不畅等问题。为此,整合育种方法和资源评价方法,加大种质收集范围,大力推广健康种苗有望成为中国甘蔗种业未来的发展大方向。本文总结了我国甘蔗种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甘蔗种业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生物技术与作物病虫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生物技术在作物病虫害防治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克隆的抗卷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化马铃薯的培育、新型植物杀虫剂的开发、"植物伟哥"的成功研制、基因叠加技术抗虫作物的培育、植物抗逆诱导研究培育抗立枯病水稻以及转双基因抗虫水稻的研究进展和产生的效益等。  相似文献   

14.
白玉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挺  宋斌  林群英  林敏 《贵州科学》2011,29(2):48-52
综述了白玉菇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营养成分、栽培技术、保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白玉菇研究与产业发展前景。白玉菇又名白色蟹昧菇、白色真姬菇、白玉蕈,在日本则称之为“御菇”或“御茸”,其菇体洁白如玉,质地细腻,口感特佳,是一种倍受国内外市场青。  相似文献   

15.
祁寯藻的《马首农言》是中国北方传统农书的代表作之一。对耕作生产方式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农学思想.运用现代农学、生物学等基本原理对其农学思想进行分析,认为在中国北方特别是山西东部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实行适合当地特定气候条件的轮作套种、土壤耕作、播种、中耕除草、治虫防病、施肥、收获及留种等耕作种植技术,采用因畜制宜、因时制宜的畜牧饲养管理技术.能够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生物产业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对生物产业进行了战略谋划,但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分析我国生物技术人才现状和存在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鼓励和引导高层次领军人才走向企业、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分类培养各类生物技术人才等促进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卡脖子”技术问题在中国凸显,反映关键、底层、共性产业技术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中国创新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产业共性技术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又往往是多学科技术集成,需要长期积累和培育,而且存在一定的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现象。与发达国家不同,后发国家通过建设高质量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可以集中优势科创资源把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做”出来,架起打通创新体系中“死亡之谷”的桥梁,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升级,这是欠发达国家追赶超越必不可少的体系性能力,是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体现。“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解决中国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问题应该是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更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微量元素对林木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它们参与林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营养吸收及激素信号传导等多种生理生化过程。目前与林木生长有关的微量元素共有8种。微量元素与树体营养元素浓度、林木生长量及产量密切相关,是林木施肥与营养诊断的理论基础。笔者对微量元素在林木中的功能、微量元素与林木生长发育、林分类型、土壤和病虫害的关系及林木微量元素吸收转运分子机制、营养诊断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总结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认为我国林木可用的微肥品种和产量较少,与国外相关情况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且尚未组织微肥生产和制定质量标准,产品未达到多样化、定型化等;不同微量元素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虽然在生产中尚未完全掌握土壤微量元素分布规律,导致林木施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我国生态农林业的发展已经起步。从我国林木的营养诊断技术、微肥研究利用、高效养分管理和速生丰产林的培育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建议在林木施肥中应用微生物肥,以减缓土地营养衰退趋势,同时要进行树种选优、改良土壤、加强管理来提高林木经营总体效益。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广东甘蔗栽培技术的分期,以民国初至20年代末为前期.期间,甘蔗的传统栽培技术几乎完全保留着它的原生形态,近代技术的渗透非常缓慢,对传统技术的影响相当微弱.“原生形态”的甘蔗传统栽培技术大致停留在清代的水平,其中耕、除草,耕作保墒,补苗、防治病虫害,甘蔗与其他作物间作轮种方式等,都是广东珠三角区极具特色的栽培技术.从本质上说,广东甘蔗传统栽培技术的原生形态只是处于经验农学阶段,但在民国广东“糖业复兴”动动中,被吸收、传承,构成民国时期广东地区甘蔗栽培技术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