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是实现江西矿产资源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以江西矿产资源产业5个细分行业为例,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揭示2008—2018年江西矿产资源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及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总体特征.结果表明: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发展较为同步且增速明显,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个子系统发展虽同步但均较落后,非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技术创新显著滞后于产业转型发展水平,5个行业的耦合协调度在波动中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演化特征分异显著.因此,江西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创新"人才新政",鼓励矿产资源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型和技术服务型转变,以全面提升矿产资源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耦合协调水平.  相似文献   

2.
研究我国产业部门CO2的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我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1990~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第二产业、轻重工业以及工业分行业的CO2排放量进行了推算,并运用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将影响我国产业部门CO2排放的因素分为经济因素、结构因素、效率因素和排放因素,对历年各因素的影响效果进行了量化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产业部门CO2排放主要来自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中CO2排放主要来自工业,工业中的CO2排放主要来自重工业,重工业中的CO2排放主要来自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6个重点行业;经济因素是我国产业部门CO2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目前我国产业部门CO2减排主要依靠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和排放因素的作用都不明显;控制我国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重要途径,产业及行业结构调整将成为中国未来减排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1949-2004年生态足迹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国勤  祝志辉 《江西科学》2006,24(5):292-296,310
生态足迹是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应用M ath is W ackern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评价方法对江西省1949-2004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以此来衡量江西省区域生态供给是否能满足开发和消费的需要,并定量化地研究了江西省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1949-2004年,江西省生态足迹逐步上升,生态承载力逐渐下降,目前人均生态足迹已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的出现表明当前江西省处在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同时探讨了江西省生态赤字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全文对维护江西生态安全、建设“绿色生态江西”、构建“和谐平安江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水足迹是当前测度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环境影响的最好指标。本文以我国南方水资源丰沛省份——湖南省为例,构建了水足迹账户,计算了2005年湖南总水足迹和人均水足迹以及水足迹相关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湖南省水足迹在全国处于较低的水平,但通过对水足迹的结构、虚拟水流量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得出抓紧虚拟水和虚拟水战略影响研究,创新水资源管理观念、保障区域和国家水资源安全以及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保障区域和国家粮食安全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应用SBM模型估计安徽省高耗能行业2008-2019年产能过剩情况,并基于投资扩张的中介效应检验政府干预对产能过剩的影响.结果显示: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呈现较大差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行业生产运作能力高效,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产能过剩情况极度严重,其他行业保持中等水平.投资扩张对政府干预与产能过剩呈现部分中介作用,说明政府干预会通过其他路径对产能过剩产生加剧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4~2010年安徽省37个工业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均值和产出均值的截面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不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在安徽省37个工业行业当中,只有烟草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DEA有效,其余工业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均在0.8以下,大部分行业存在投资不足和投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针对安徽省绝大部分工业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较低的原因提出了改进目标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邬浩  方朝阳 《江西科学》2015,33(3):428-434
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江西省2004-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江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从2004年的1.017 8 hm2/人上升至2013年的1.512 4 hm2/人,年均增幅达到了4.86%,人均生态赤字由0.513 6hm2/人扩大到0.897 7 hm2/人。江西省生态赤字水平较低,但总体呈递增的态势,表明江西省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万元GDP生态足迹从2004年的1.261 2 hm2/万元减少至2013年的0.477 0 hm2/万元。万元GDP生态足迹值逐年递减,但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升高,反映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后对江西省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简要的对策和建议,包括改变消费方式、减少能源消费等。  相似文献   

8.
在量化江苏省农业生产水足迹、消费水足迹及虚拟水流动基础上,分析与水资源消耗相关的环境影响,以及对人类健康、生态质量及资源的影响。江苏省农业生产水足迹、消费水足迹、虚拟水流出及流入分别为110.97亿m3、37.98亿m3、74.99亿m3和2.00亿m3,前三者主要受水稻和小麦的影响,后者主要受奶类、油料和牛肉的影响;其相关的人类健康影响分别为26.02万DALY、9.30万DALY、17.58万DALY和0.87万DALY,生态质量影响分别为19.02亿m2·a、6.69亿m2·a、12.85亿m2·a和0.53亿m2·a,资源影响分别为0、1.47亿MJ、0和1.47亿MJ。分析结果表明:节水技术应用及节水品种培育有助于减小生产水足迹,消费模式转变有助于降低消费水足迹,贸易结构调整及贸易地区选择有利于改变现有虚拟水流动模式;水足迹及虚拟水流动量值是影响江苏省水资源消费相关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减少水资源消耗,降低农业用水比重,改变产品调入区域等均有助于减小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9.
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区位熵和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宁夏沿黄经济区工业领域26个行业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选择,得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加工业可作为支柱产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可作为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橡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可作为后备支柱产业予以培植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史文崇  耿香利 《甘肃科技》2024,(2):50-55+61
利用投入产出法,基于2005年以来的多个投入产出表对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进行动态关联分析。通过测算相关指标及其变化情况,认为:仪器仪表产业是重要产业,其产业影响力很高,而受其他产业影响较小;其最主要的后向关联产业是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产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业;其最主要的前向关联产业是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产品等。而产业链中最重要的关联产业是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以此为依据,构建产业联盟,加强上下游产业互动,对发展仪器仪表产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水生态承载力概念辨析与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生态承载力是近年来所提出的新兴科学概念,对于衡量水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水生态承载力研究向系统化、标准化发展,文中通过文献调研回顾了水生态承载力发展进程,针对其概念不清与指标不一问题,基于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性科学辨析并界定了水生态承载力概念内涵。在此基础上,采用"目标-准则-指标"层级框架,经代表性指标频度分析与专家经验判断构建了由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4大核心功能构成的水生态承载力推荐指标体系。最后,从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实践方面提出水生态承载力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该研究将为水生态承载力的科学评价、优化调控及其管理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江西省1995-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利用IPAT模型对未来江西省碳排放峰值出现时间进行预测。可以发现,技术进步对峰值的影响较为重要。按照江西省目前发展趋势,若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持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合理下降,江西省的峰值到达时间约在2032-2035年之间。因此,保持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不断下降对江西省尽快出现碳排放峰值至关重要,健全应对气候变化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应成为江西省今后的重点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13.
水环境质量差和水生态受损严重问题备受各界关注,分析各地区水污染排放强度是构建中国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前提.根据Hoekstra和Chapagain提出的污染物吸纳理论,测算了2001—2014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灰水足迹,借助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方法探讨了各地区灰水足迹强度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强度,建立空间计量收敛模型,在空间效应视角下验证灰水足迹强度存在绝对和条件β收敛.结果显示:(1)2001—2014年中国灰水足迹强度存在较强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和空间分布不均衡性;(2)灰水足迹强度存在绝对β收敛,基于空间效应设定,存在一定的空间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3)在空间滞后和误差模型下,人均用水量每下降1%,灰水足迹强度增长速度将分别下降0.002 5%和0.002 7%,水资源总量和对外开放程度均不显著负向影响灰水足迹强度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4.
水足迹是水资源短缺问题和安全问题的一个新概念,由于其考虑了经济消费中虚拟水的消费量,从而较为深刻的揭示了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真实消费情况,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引用水足迹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对山东省2006年的水足迹及其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总体水足迹为408.75亿m^3,人均水足迹439.09m^3·人^-1·a^-1,大大高于所统计的水资源的利用量.山东省今后水资源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分析并提出了降低水足迹以缓解水资源压力的儿条途径,探讨了水足迹今后的研究方向及重点.  相似文献   

15.
水足迹是一个与消费有关的水资源占用情况的综合性指标,它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的视角来认识人们是如何利用水资源的,能够较好地评价区域水资源利用情况.通过引入水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初步估算了银川市2007年水足迹情况.结果表明,银川市2007年总的水足迹为16.403×10^8m^3,人均水足迹为1102m^3/a,水资源压力指数为0.93,水资源自给率为0.99,水资源进口依赖度为0.01,过高的自给率和水足迹给银川市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同时,分析了银川市水资源利用状况,探讨了降低水足迹、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焚烧飞灰与污泥协同水热产生的水热液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臭氧、臭氧-双氧水对其进行处理,对比研究不同处理条件对水热液的处理效果,分析高含盐量对臭氧、臭氧-双氧水处理水热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独臭氧处理相比,臭氧-双氧水处理可显著降低水热液中有机污染物的UV254、3D荧光峰值;臭氧-双氧水协同处理促进了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和氨氮(NH4-N)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5.69%和10.09%。水热液的色度由2000倍显著降低到800倍。水热液相中较高的含盐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臭氧对有机物的降解,双氧水的加入缓解了盐离子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7.
基于φ100 mm SHPB试验平台和液压伺服试验机,对4种饱水度下红砂岩进行动、静态压缩试验,探究了饱水度对岩石强度、峰值应变、峰值模量及应变率效应的影响规律,并从细观角度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得出:饱水度对岩石强度的影响存在临界值S_l,饱水度小于临界值S_l时,强度随饱水度的增加而线性降低,当饱水度达到S_l后,随着饱水度的增大,岩石强度的变化幅度非常小;峰值应变在饱水度为0.42时出现极小值,动态试验条件下的峰值应变对饱水度更为敏感;峰值模量随饱水度的增大而线性减小;从细观角度探究饱水度对峰值模量的影响,应主要把握3个关键参数:矿物颗粒和粒间胶结物的受力能力、协调变形能力以及孔隙发育程度;随着饱水度的增大,岩石力学性质的应变率效应越来越明显。其中,饱水度对岩石强度应变率效应因子影响最大,对峰值应变应变率效应因子影响次之,对峰值模量应变率效应因子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我国钢铁行业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尝试提出钢铁行业生态足迹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并对中国钢铁行业的生态足迹及其构成和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钢铁行业的万吨钢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但由于钢铁产量的迅猛增长,造成钢铁行业生态足迹大幅度增长.钢铁行业生态足迹的主体是能源间接占用地(占到钢铁行业生态占用的99%以上),降低钢铁行业生态足迹的关键是要进一步降低能耗及减少污染.近年来钢铁行业水足迹下降较快,该行业在节水和减少污水排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大连市旅顺口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水足迹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足迹将实物形态的水与虚拟形态的水联系起来,为分析经济模式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解决区域水资源缺乏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计算了大连市旅顺口区和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水足迹.结果表明,2003年旅顺口区的总水足迹不足开发区的50%,但实体水的消耗量约为开发区的1.5倍.旅顺口区水资源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该区施行农业为主要产业、在贸易过程中大量输出虚拟水的发展模式.考虑到两个地区的水资源特点及经济模式对用水的影响,提出了增加工业在产业中的比率和发展精品农业等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武慧君  戴成娟  刘英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32):13665-13673
农业生产是用水和水压力的主要原因,灰水足迹的提出为农业生产水污染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国内外学者们在农业生产灰水足迹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尚处于不断更新与发展的阶段,且缺乏核算方法、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农业灰水足迹核算模型发展历程,然后从主要农作物种类、灰水足迹核算尺度、核算容许限制选择等角度分析了国内外灰水足迹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现状,最后总结了农药化肥的施加、经济与资本深化程度、城乡结构、技术和产业结构、人口与社会福利等因素对农业灰水足迹总量变化的影响,提出了灰水足迹评估不足与未来研究突破点。以期为后续科学核算农业生产灰水足迹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