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法院系统推行的能动司法主要由能动司法的主体、能动司法的内容、能动司法的客体等三要素构成.能动司法的主体是各级法院,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等不是能动司法的主体.办案法官则是能动司法的实践者.能动司法的内容是能动司法主体能动司法的行为内容,主要包括能动立法、主动司法、积极司法、有效司法等.能动司法客体指能动司法所指向的行为对象,即对哪些案件适用能动司法,这些案件主要包括疑难案件、社会普遍关注的案件和普通案件.作为能动司法的主体,各级法院应努力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根据案件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通过各种能动司法行为实现司法为民的重大目标.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语境下的中国问题,能动司法与美国的"司法能动主义"在治理路径、治理对象等方面存在重大本质差异。能动司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悠久传统在当下社会经济条件的一个自然的逻辑演绎,在形式上传承了一部分传统司法权治理特色。  相似文献   

3.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提出了”能动司法”理念,引发了理论界广泛关注和讨论。能动司法如何提出,能动司法与政治、社会的关系。能动司法的限度及实现,都是研究转型中国能动司法必须首先解决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方针 《科技信息》2010,(22):75-76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司法的目的在于通过纠纷的解决实现社会正义,司法救济已经成为人权保障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式。法院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司法机关,但现行的司法体制并不能充分发挥法院人权保障的充分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法院在人权保障功能方面的完善途径。  相似文献   

5.
司法应用逻辑是逻辑学和司法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应用性边缘科学,它与普通逻辑比较,研究内容各有侧重,学习方法各有特点。司法应用逻辑在司法实践中包含3个"理":司法工作要有条理、司法工作要会说理、司法工作要能推理。司法应用逻辑在应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司法工作的结论必须清楚明确,司法工作的证据必须真实可靠,司法工作的论证方式必须严密。  相似文献   

6.
随着“齐玉苓案件”的批复出台,宪法司法化作为一个热点话题再次被搬上了法律论坛,不管是名的学,还是政府官员在此都异口同声:中国应该实现宪法司法化。然而,中国的现状是:宪法缺乏在司法上的适用性。作为司法机关的法院缺乏必要的违宪审查权,宪法在法律体系中是处于最高地位的摆设。本从宪法司法化的内涵、意义及其在司法适用上的限制,立足于中国宪法司法化的现状,从中找出原因,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一些尝试性的解决思路,以期能在中国尽早实现宪法司法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齐玉苓案件“的批复出台,宪法司法化作为一个热点话题再次被搬上了法律论坛,不管是著名的学者,还是政府官员在此都异口同声:中国应该实现宪法司法化.然而,中国的现状是:宪法缺乏在司法上的适用性,作为司法机关的法院缺乏必要的违宪审查权,宪法在法律体系中是处于最高地位的摆设.本文从宪法司法化的内涵、意义及其在司法适用上的限制,立足于中国宪法司法化的现状,从中找出原因,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一些尝试性的解决思路,以期能在中国尽早实现宪法司法化.  相似文献   

8.
实体性正当程序包括经济上的实体性正当程序和非经济的实体性正当程序,它促进了美国司法能动主义的传播并呈现出两方面的司法功能:一是作为实质的司法审查标准,提供了能动主义的违宪审查工具;二是作为基本的人权重构标准,为发现宪法未列举的权利提供了能动主义的司法解释空间。实体性正当程序呈现的司法功能对中国宪政体制发展和司法程序变革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民事司法协助运逐年增多,在理论研究和规范设置上保持了较显著的“国际化”特征。民事司法协助大多体现的是法律技术问题和操作程序问题,实现与国际惯例趋同是有条件的。我国在实行民事司法协助中应着从司法文书的送达,语气调查,外国法院民事判决的承认与执行这几个比较成熟的方面形成经济和风格,从而提高我国涉外法律的国际声望。  相似文献   

10.
司法能动主义起源于美国,我国学者将其称为能动司法,更多反映的是一种政治愿景。与司法谦抑性相对应,能动司法意涵是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司法机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一种司法理念。可是,能动司法在各地的实践中存在着盲动的问题,司法权力有向行政、社会等权力领域扩张的倾向。这既背离了司法应有的审判功能定位,又带来权力重叠和社会自治权力被侵蚀的新问题。需要对能动司法进行反思,对其权力要通过职能、原则与方法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1.
控辩平等对抗、法官居中裁判这是现代刑事诉讼结构的基本要求 ,检察院享有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权 ,带来了诉讼理论和司法实践的混乱 ,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 ,有助于重构检法关系 ,推进审判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司法公正是法律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通过对司法公正的涵义、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实现司法公正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司法不公正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因素。而司法不公正的原因主要在于司法人员认为“不必公正”、“不敢公正”或者“不愿公正”。因此,实现司法公正必须提升司法权威,改革司法体制,提高司法队伍素质,让司法人员重视公正、敢于公正、愿意公正,真正使司法公正成为维护社会公正的最重要的防线,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保障。  相似文献   

14.
明确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职权调查事项,有利于保障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保证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实现诉讼经济,节约司法资源。我国当前民事诉讼理论界对于法院职权调查事项的研究刚刚起步,还鲜见有系统理论成果对其加以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空白相应,立法规定零散、混乱,导致司法程序中适用困难,无法保证司法公正和诉讼效率。通过对民事诉讼中法院职权调查事项的内涵解读和法理分析,对职权调查事项的范围作出界定,提出了完善职权调查程序的对策,对我国该制度理论研究的发展和立法内容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立一个公正、廉洁、高效的司法制度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但司法公正的实现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长期过程,就我国现阶段而言,要保证基本的司法公正及其实现,必须做到立法公正及严格适用实体法,确保司法独立,严格遵循程序,拥有高素质的司法人员,完整而有力的司法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6.
杨欢 《南昌高专学报》2012,27(1):62-63,66
法院文化是法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法院干警普遍认同和遵从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及物质表现,是法院独特的内涵、素质和风格,法院文化的凝聚、激励、协调、约束、形象作用,为法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内容,开辟了新的途径和形式。新时期法院文化建设,要积极弘扬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做到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合。本文对两者的有机结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塑造公正司法形象,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培育现代司法精神,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建立规范管理体系,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树立公正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17.
司法公正是司法机关的生命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要求,是法律权威得以树立的基础.如果不能做到司法公正,依法治国就是一句空话,现代法治国家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我们很有必要对影响司法公正的原因进行认真地分析,找出症结所在,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真正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8.
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而言无异于一柄"双刃剑"。司法公开需要媒体监督的参与,媒体的不当介入极易侵犯司法独立性,损害司法公正的实现。妥善调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司法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对保障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司法公正和效率是现代司法的灵魂和生命 ,是人们不倦追求的司法基本价值。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实现受制于多种因素 ,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本文认为 ,司法观念的现代化、司法独立的真正落实、良好的立法状况、高素质的法官、积极的当事人和完善有效的司法监督体系是实现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并以此为标准针对我国的司法缺陷提出了建议性措施。  相似文献   

20.
司法公正和效率是现代司法的灵魂和生命,是人们不倦追求的司法基本价值。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实现受制于多种因素,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本文认为,司法观念的现代化、司法独立的真正落实、良好的立法状况、高素质的法官、积极的当事人和完善有效的司法监督体系是实现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并以此为标准针对我国的司法缺陷提出了建议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