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放牧成为大熊猫生境中最主要的人为干扰,对大熊猫的生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比较放牧家畜、大熊猫选择生境因子的偏好二者对竹林破坏程度的差异,本研究在四川美姑自然保护区设置了放牧干扰样方和大熊猫利用样方,拟调查生境因子及测定所采集的不同竹龄的竹叶、竹秆、竹枝的常规养分。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喜欢海拔较高、灌木高且胸径大的生境,牲畜偏好海拔低、乔木郁闭度高以及草本面积大的生境;大熊猫生境内的竹子营养成分如蛋白、脂肪和灰分等显著高于被牲畜破坏后的干扰生境。  相似文献   

2.
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是近20年来一个比较活跃的区域,目前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微生境与采食场两个空间尺度上.具有平缓的坡度被广泛认为是大熊猫偏好微生境的特征,而在微生境内对采食场的选择则侧重于具有较多喜食食物的部分,如老笋、新笋等的集中处.大熊猫生境选择的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外来人为干扰可导致大熊猫选择生境的漂移.同域分布的大、小熊猫具有明显不同的生境利用模式,这反映了两种熊猫在生理、生态需求等方面的不同,而非因种间竞争导致的生态调整之结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MAXENT模型,依据保护区已知的大熊猫分布点信息和保护区影响大熊猫生境的12个环境要素,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和预测.结果表明大熊猫偏好在远离人类活动干扰、海拔2 000~2 500 m、靠近河流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活动;保护区最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应生境面积分别为56、148、196 k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37%、50%.为更好地保护大熊猫,必须加强大熊猫适宜生境的保护;控制人为干扰,以提高大熊猫生境的连通性和适宜性.  相似文献   

4.
岷山北部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数据和2005~2007年的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软件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对岷山北部区域大熊猫生境的分布、适宜性和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岷山北部791445.51 hm2的研究区域内,大熊猫潜在生境的面积为91129.14 hm2,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实际生境面积仅为89113.5 h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1.26%;(2)在大熊猫实际生境中,适宜栖息地面积占30.4%,最适合大熊猫取食的竹类盖度(大于50%)的竹林面积仅占实际生境的20.2%  相似文献   

5.
综合运用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就地震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选取2007年9月和2008年9月保护区Landsat TM影像,运用ENVI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通过非监督分类法(ISODATA)对图像信息进行分类,然后经空间对比运算得到地震破坏分布图.并对破坏面积的分布及空间特征和会对大熊猫生境产生影响做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栖息地灾后生境恢复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这对震后大熊猫生境恢复和保护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秦岭北麓惟一的大熊猫分布区———周至保护区的大熊猫少为人知 ,论述了保护区内竹子的种类、生境、分布及大熊猫的数量、生境和分布 .  相似文献   

7.
对大熊猫夏季栖居地植物群落种类组成进行取样调查,以聚类分析方法进行植物群落分类,并研究与大熊猫生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大熊猫夏季栖居地植物群落可分为3个群丛6个亚群丛;②大熊猫夏季栖居地生境因子由于南北坡地形状态导致的水湿分布与植物群落类型分布紧密有关;③自然背景值的比较结果显示,南坡的夏季栖居地结构优于北坡。  相似文献   

8.
四川大相岭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1年对大相岭大熊猫及栖息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相岭山系有大熊猫栖息地面积353.76km2,数量14只,分布在洪雅和荥经县境内.大熊猫活动痕迹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2500m的针阔混交林生境.大熊猫栖息地内存在多种人类活动干扰,主要有采笋、历史的采伐和公路,分别占调查样方数的23.2%、22.2%和6.8%.与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第二次调查比较,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当时没有大熊猫分布的荥经县现成为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地.大相岭山系是现存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最小,数量最少的山系,需加强该地的保护区建设、大熊猫生境廊道建设及有效控制栖息地内的人类干扰活动,从而避免大熊猫种群的衰亡.  相似文献   

9.
佛坪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对保护区内简易建筑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对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选择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大熊猫冬春季节经常在保护区内一些村民烘烤香菇的土坯房及他们晾晒香菇的棚子附近活动.相对于林下竹林中大熊猫的栖息地,这些地点植被破坏严重,但大熊猫活动痕迹清晰多见,逗留时间反而较长.另外根据粪便的新鲜程度,推测野生大熊猫经常光顾这些土坯房或棚子等简易建筑.排除食物因素的影响,相对温暖、避风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野生大熊猫频繁光顾这些简易建筑并做长时间停留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根据2011年、2012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选取与大熊猫生境相关的7个影响因子,从大熊猫潜在生境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境等方面分析了生境的变化特征,探讨该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生境适宜性.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人类活动的情况下,保护区内大熊猫生境不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为23.22%,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为19.02%,较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为46.69%;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保护区内大熊猫生境不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为23.63%,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为19%,较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为46.67%.与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相比,不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从23.22%上升到23.63%,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从19.02%下降到19.00%,受人类活动影响后转变为不适宜生境的面积达到36.96km2,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对大熊猫夏季栖居地植物群落种类组成进行承样调查,以聚类分析方法进行植物群落分类,并研究与大熊猫生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大熊猫夏季栖居地植物群落可分为3个群丛6个亚群丛2;.大熊猫夏季栖居地生境因子由于财北坡地形状导致的水湿分布与植物群落类型分布紧密有关;3.自然背景植的比较结果显示,南坡的夏季栖居地结构优于北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大熊猫生境以及大熊猫自身特征,同时阐述了汶川地震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影响.最后,为了有效保护大熊猫,从大熊猫面临的威胁入手,提出恢复破坏的栖息地、加强生态走廊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基地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对生境的利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路线法在野外调查了四川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全部49条沟中390个样点的大熊猫粪便及其所处生境的特征,共发现80个样点有粪便,19个样点有卧穴,103个样点有啃食竹的残桩,1个样点发现大熊猫活个体,总共有125个样点发现有大熊猫的痕迹.把各样点的生境特征,包括在山上的位置、其食竹的种类和生长状态、森林起源、植被类型、人类干扰类型和强度等作为因素,对每一因素设置2,3,或4个水平.将大熊猫的生境各样点有无大熊猫作为行(r=2),将各因素的水平设为列(c=2,3或4),从而组成一个2×c联列表.在某样点是否有大熊猫痕迹与各生境因素的水平相互独立的零假设下,χ2检验的结果表明:(1)大熊猫在海拔2600~3000m取食;(2)对缺苞箭竹有明显的偏好,且在生长良好的生境处活动频繁;(3)对天然生境的利用比对人工林的利用高得多,对原始林和次生林的利用则没有明显差异;(4)更多地利用有针叶林;(5)明显回避有森林采伐和牲畜放牧的生境,且生境利用率随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大熊猫生境以及大熊猫自身特征,同时阐述了汶川地震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影响.最后,为了有效保护大熊猫,从大熊猫面临的威胁入手,提出恢复破坏的栖息地、加强生态走廊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基地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王朗自然保护区为例,考虑地质灾害影响,构建王朗大熊猫生境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确定海拔、坡度、坡向、距河流距离、植被、竹子分布、距道路距离、灾害点密度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PCA)结合最小信息熵模型确定各指标综合权重,评价王朗大熊猫生境适宜性并提出保护大熊猫的相关建议.结果表明:(1)最适宜、...  相似文献   

16.
杨健  王勇  潘红  吴先智 《大自然》2010,(3):14-16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主震区及地震造成的重大次生地质灾害区域,都与我国四川野生大熊猫生存、活动和繁衍的主要区域相重叠。地震爆发时,山崩地裂、岩体坍塌、巨石滚动、河流阻塞、森林和竹林被破坏等一系列自然环境的突然改变给大熊猫的生存带来了极大危害,导致其生境面积减少6.5万公顷,损失比例达5.9%。其中,自然保护区内的生境面积减少近3.5万公顷,保护区外的生境面积减少近3.1万公顷,分别占大熊猫全部生境的6.0%和5.8%。  相似文献   

17.
大熊猫的种群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据近年来调查,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以岷山和邛崃最多,各约有300余只;秦岭约有200余只;凉山约有100余只;大小相龄不足40只,总数约1000只。它们对栖息地生境的选择,各山系有共性,也有差异,但它们总是选择既能降低能量的消耗,又能获得营养价值较高的能量净收益。  相似文献   

18.
<正>方向1:濒危动物致危机理及解濒技术对分布于我国少数民族区域的林麝、马麝、驯鹿和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的种群动态、生境利用、致危机理、保护有效性等开展了长期的基础研究,区分了动物栖息地的功能性,进行长久的对照监测,研究了动物的生境利用、种群波动的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并探察其致危机理及解濒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秦岭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的选择机制。方法对产仔育幼洞穴的性能和构造等物理参数及洞穴外部环境因子进行样方调查,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对所调查洞穴的物理属性进行分类。结果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选择的主要影响生态因子是坡型、干扰高度和隐蔽性等。结论洞穴内外生态因子的异质性是影响大熊猫洞穴选择的主要因素:大熊猫对偏岩型和隧道型两种洞穴具有较为相近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秦岭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划分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年至2002年对秦岭的大熊猫开展了全面的专业性的第三次调查,对其种群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秦岭的大熊猫可划分为6个亚种群.提出了陕西大熊猫局域种群的观点,讨论了秦岭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形成因素、种群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动态发展趋势,为陕西省有效保护大熊猫及栖息地、合理布设保护区、选择巡护监测重点等方面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