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亲""亲亲""亲爱的""亲们"形成了流行语中的"亲"族称呼语,"亲"族词在履行称呼语的人际功能时,不断凸显出其特有的感情功能,在你"亲"我"亲"的来来往往中,"亲"族词也在实现着自己的身份认同、识别功能。"亲"几乎仅仅在线上使用,"亲爱的"不再只是爱人恋人间的私密称谓,而脱胎于"亲爱的XX们"的"亲们",已经成为独立的新词汇,具备了"们"族词的基本语义特征,表现出与"哥们""姐们""爷们""娘们"等"们"族词既相近又不同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2.
魏晋名士高超的社交技巧和语言艺术可从"骂人"这一行为中窥见一斑。《世说新语》中的詈骂词可归纳为"禽兽类"、"非人类"、"小人类"、"妇孺类"四种。名士借此表达愤恨、嘲讽或亲狎等微妙情绪。地域偏见、门阀观念和自我意识是产生骂人这一社交语言冲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高娟  唐锡忠 《奇闻怪事》2009,(10):48-48
《学记》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速度和质量与其认知态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学生对老师产生了感情,亲其师了,自然就以其积极的态度信其道了。那么如何让学生亲其师呢?我认为让学生亲其师,老师先要亲其生。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人传统孝道观的形成过程中,孔子在《论语》中对"孝"的阐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孔子的孝道观在某些方面逐步显示其历史局限性和一些消极影响,但有关养亲、敬亲、安亲、顺亲、谏亲、葬亲、继亲、悌亲和孝治的一些孝道观在现代社会仍有其积极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婚礼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凸显其特色的重要表征。广西南丹白裤瑶的婚俗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民族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有其自身的独特仪式规程,主要由对歌相恋、交换信物、杀鸡看眼、请媒"问亲"、缔结婚约、问"身价银"、踩"亲门"、上门迎亲、"打亲"出门、迎亲入门、"过关"、新娘返回娘家、接回新娘夫家等十三个仪式规程组成。  相似文献   

6.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的前提,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爱学的条件.学生只有在心灵完全获得"自由"和"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与三晋法家不同,<管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孝道思想.<管子>孝道的意涵包括两个方面:其本质是一种利父母的德行;其规范是"养亲"、"敬亲".与孟子不同,<管子>孝道的基础源于趋利避害的人性,父"慈教"是孝道产生的先决条件,父之"势"是孝道产生的外在诱因,避开"五害"是孝道产生的环境基础.<管子>为了"牧民",而提倡大力推广孝道,其具体推广措施是:加强教化,以孝选才,赏罚之法等.  相似文献   

8.
陈萌 《科技信息》2012,(16):196-19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是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隐喻性思维在人们的认知和推理中起重要作用。它有其"无意识性"的一面,也有其"有意识性"的一面。目前,大多数学者都在思维贫困假说和语言贫困假说的基础上研究其"无意识性"的一面。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这种无意识的隐喻主要是产生于人类思维和语言能力相对低下的时期,产生于语言的初创阶段。然而,隐喻的认知基础表明,在隐喻结构中,人们也会通过隐喻思维把本来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事物有意识地看成是相似的事物,并把它们相提并论,用已知来解释未知,达到认知新事物的目的。如果考察隐喻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我们就不难发现,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以及语言能力的提高,隐喻的"有意识性"的一面,即说话者主动使用隐喻的情况在日常的思维活动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隐喻性思维"有意识性"的一面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以此来论证隐喻的有意识性在人类的交际以及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周娟 《科技信息》2008,(1):155-156
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培养"纯语言能力", 而忽略了语言实用性、得体性.因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讲得体英语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应注意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常见的差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教学指导.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既是一种文化,又是其它文化的载体和传递手段。因此,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必然在其语言中保留下来;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用语言文化学的方法,对彝族历史文化中的自亲文化与姻亲文化进行分析,以提供彝族历史文化交叉研究的一些实例。  相似文献   

11.
朱熹是宋朝儒学的集大成者,其家庭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出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他从"三纲五常"这一封建伦理核心出发,以"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三伦关系为主要内容阐述其家庭伦理思想。其家庭伦理思想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等特征,在当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风尚培育以及和谐文化建设还依然具有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辉祥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0):213-213,215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谈话为众多班主任所采用,另一方面谈话教育效果常常不明显,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就要求,班主任找学生谈话要具有技巧性、艺术性,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亲其师信其道,甘愿受班主任教诲。今天,我就班主任的谈话教育艺术,说说一孔之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初现代语言学大师、瑞士语言学家亲绪尔在他的陆通语言学教程忡提出了语言和言语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一理论对外语教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如何正确处理外语教学中语言与言语的关系引起了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的重视。语言是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的音义结合的待号系统。它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总和。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使用,听说读写就是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言语行为。语言与言语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互为基础,相互依存。一方面,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系统中所有的成分和要素只能在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语言贯…  相似文献   

14.
孔宁 《科技信息》2012,(27):255-255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文化交流特别是语言文字方面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2011年"3·11"地震之后,日本国民重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情谊——「絆」的重要性,将其选为年度汉字。在日本国民心中,「絆」象征着美好与希望,但是在汉语中,"绊"字多指约束、束缚、制约等意。本文通过列举"绊"在汉日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对其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不同语意、语感进行分析,避免日语使用者在对外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  相似文献   

15.
"类推"理论在印欧语的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语言的发展,在一些汉语方言词、口语词和新兴词的产生和使用过程中,类推也起着关键的导引和规约的作用,不断推动语言向强势的语言形式看齐。  相似文献   

16.
从春秋时期的先贤孔子开始,中国人便开始了对"小康"的探索与追求.孔子曰,"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相似文献   

17.
日本新感觉派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其创作特征是用象征手法和拟人手法,打破语言的日常习惯,赋予语言以新鲜感和跳跃感,从而使人们产生"新感觉"。  相似文献   

18.
塔斯基的语言层次理论对自然科学、逻辑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弗雷格和罗素的语言层次理论及其问题、塔斯基的语言层次理论、塔斯基语义学理论的缺陷及其与符合论的关系三个方面对该理论进行分析。在充分肯定塔斯基语言层次论的同时,指出其真之定义的一个缺陷,即用"满足"来定义"真"是多余之举。  相似文献   

19.
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做了严格区分,并且重"语言"而轻"言语"。同时,他指出,"语言和言语是互相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但本文发现,"言语"中产生的符号不能融入系统整体,变成"语言"的事实;而且,系统整体中的符号形成于系统的内部,并非"言语"的产物。因此,"语言"不可能既是系统整体,又是集体规约,其中必然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20.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进行的语言活动,这种语言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情境"就无法进行.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