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艾米莉·狄金森以死亡与永生为主题的两首诗,旨在揭示诗人狄金森就如其他很多的思想者一样对死亡与永生的本质怀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事实上,艾米莉·狄金森终其一生对死亡的本质与死后永生的可能一直持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刘其刚 《科技信息》2007,(22):225-225,278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艾米莉·狄金森以死亡与永生为主题的两首诗,旨在揭示诗人狄金森就如其他很多的思想者一样对死亡与永生的本质怀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事实上,艾米莉·狄金森终其一生对死亡的本质与死后永生的可能一直持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英美现代派诗歌先驱爱米莉·狄金森对死亡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留下了500多首关于这一主题的诗篇。她对死亡的态度是不讳恐惧、积极探索、敢于直面,而她对文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她赋予死亡以生命,为人类对死亡问题的思考开辟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死亡是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这一主题作品数量多,角度奇特,意向新颖而大胆。本文首先探寻诗人对这一主题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然后通过分析诗人的几首诗歌来说明诗人通过死亡所欲表现的思想和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回顾国内狄金森译介和研究的情况可以发现,狄金森诗歌正在被越来越多地翻译和介绍进来,越来越多的文学史、相关著作和评论也陆续出版、发表,这对推进国内当下的狄金森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国内的狄金森研究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既需要重视对狄金森作品的翻译,也要重视对狄金森研究成果的引进,还需要加强自主研究和对其作品的多元化解读。  相似文献   

6.
狄金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创造凝练、奇特和新颖的意象。而这种美学意象的运用,使她的诗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展示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从狄金森诗歌意象表现的主题以及诗歌美学意象的应用两个方面,探讨狄金森诗歌中意象的美学特征,进一步加深对狄金森诗歌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二十世纪伟大的女诗人,以其独特的风格而著名.本文结合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日记和生活经历,从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和爱情诗中浅析诗人心中孩子般的童真之美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独特的个性加以阐释.本文旨在揭示艾米莉·狄金森这位深居简出的女诗人保持内心天真和精神独立自由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19世纪美国女诗人狄金森毕生抛弃婚姻生活、社会交往和一切功名利禄,始终与诗歌为伴,她的诗作展现了一位独特女性对生活表面形式的拒绝和对生活内在本质的恋慕之间矛盾的心路历程,也是最真实的狄金森精神世界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诗歌以其独特性吸引着人们不断的研究与探讨。对其诗歌语言的语义、语法和书写等的语言变异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语言变异对狄金森诗歌独特性和诗人个人风格形成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美国诗歌史上唯一可同华尔特·惠特曼相媲美的伟大诗人,狄金森的诗歌以想象丰富,意象奇特、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著称。从狄金森诗歌意象涉及最多的自然、情感、宗教入手,寻找其诗歌灵魂的吉光片羽,探寻这个敏感与敏锐的女诗人之魂。  相似文献   

11.
朱淑真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女诗人 ,她的诗词感情沉痛。后人辑其诗词 ,命名为“断肠诗词” ,并认为她的“断肠情”是因为她“所偶非匹”而产生的。通过对朱淑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心理的分析 ,认为“离别”才是她产生“断肠情”的根本才因 :不能随夫从宦 ,因相思而悲苦 ;既随夫从宦 ,又因思念父母而悲苦。从而试图纠正前人对朱淑真不正确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吕后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性的政治女性。汉代以降,对吕后的口诛笔伐几乎历代都有,吕后似乎以“残忍恶毒、心狠手辣”的形象定格于人们的心日中。评价吕后时,脱离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给其安上“残忍恶毒、心狠手辣”的骂名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3.
穆尔太太是福斯特《印度之行》中最具有同情心的人物,在经历了马拉巴山洞之后,她与儿子伦尼的最后一次谈话时的独自流露出她的精神困惑。她提出一系列的质疑都被回声反射回来而没有作答,因此她对自身的观念的质疑、对基督教思想意识的质疑、对爱是否存在的质疑都在独自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穆尔太太的精神最后在回声的影响下崩溃,并最终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是一个女性意识很强的作家,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对女性本体的强烈关注.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和写作功底的加深,王安忆的女性意识呈现出明显的变化.通过对王安忆创作的纵向考察,不难发现在新时期之初,王安忆以"中性"状态进行写作,女性经验被主流话语遮蔽;八十年代中期,其女性主题意识觉醒;九十年代则立足女性自我,超越性别对立,对人的本质和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质询.每一个阶段都表露出作者对女性本体如何走出困境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15.
从送亲的过程中推断 ,赵太后最有可能是在即将与女儿分别时痛哭起来 ,而这时她的女儿是坐在车上的 ,所以她不可能抱到女儿的脚后跟。赵太后的持踵而哭是持着车踵而哭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红得发紫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人公大多是一些带有古典美感的女子,这些女子或美丽,或精明,但无一例外的是,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女人显得那么的悲惨和凄凉,她们在人生旅程中充满了挫败感。《倾城之恋》主人公白流苏就是这样的女性,她由最初女性意识觉醒到抗争再到最终不得不面对虚伪婚姻,演绎了完整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7.
清代著名女词人顾太清虽然一生经历坎坷,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纯净童心。她用富有"爱和纯真"意味的童心浇灌出的词展现了童真世界的童趣。深厚的文学修养以及自身独特的生活遭遇使得太清词中所表现的童趣世界丰富独特,也蕴含着她作为一个女人、母亲的独特情感。她词中的童趣并不是停留在一般层面上,而是蕴含着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哲思。  相似文献   

18.
郝思嘉在少女时期就具有了女性主体意识,经过爱情的艰难抉择和战争的创伤,她逐渐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担,并明白一个女人惟有在经济上独立了,才会有独立的人格,可靠的保障。于是她冲出传统偏见的藩篱,走出家庭,成为与父权制社会里的男人竞争的独立而又坚强的女性,在此过程中她逐渐走向成熟,选择了自己最终的精神家园,也完成了自己女性主体意识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虽然英国女作家乔治·爱略特一直以来被列为经典作家,但她的经典小说也具有通俗特色:一,她的小说取材于中下层人们的生活,反映了通俗小说的大众化品格;二,其主题主要围绕当时女性感兴趣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等问题展开,反映了通俗小说的世俗化审美观的特点;三,她所运用的文化模式和情节模式也体现了通俗小说的模式化特色。  相似文献   

20.
达夫妮·杜穆里埃是英国20世纪颇具代表性的女作家,她通过在作品中塑造出一系列具有独立和反抗意识的新女性形象,来传达自己对男权社会的不满和对新女性的赞扬。本文从杜穆里埃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及其个性特质入手,指出其童年的生活体验,少女时代的幻想与尝试,社会环境、文化生活的熏陶,以及写作生涯中对女性写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其女权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