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处理印染废水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首先采用通用型絮凝剂聚合铝、聚合铁对印染废水进行处理,比较出聚合铝优于聚合铁.在此基础上,针对印染废水的水质特点,对聚合铝的合成条件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新合成条件制得的特定聚合铝处理印染废水,具有絮凝能力强、沉降速度快、处理效果明显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以废弃物铁屑、铝屑、硫酸、盐酸、氯酸钠为原料合成混凝剂聚合双酸铝铁,并以印染废水作为处理对象,探讨合成因素不同时,聚合双酸铝铁对废水的不同处理效果。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佳合成条件为:盐酸与硫酸用量比为1:2,反应温度为65℃,铝铁投料比为1:1.3,酸过量为20%,此时对印染废水的COD去除率达到45.7%,色度去除率达到86%。  相似文献   

3.
腐钠处理染色废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植酸系交换剂在处理工业废水中对染色污染物的除去率比较高,且工艺简便,成本低。本实验是针对印染废水用腐植酸钠和铝盐为絮凝剂进行处理的,着重讨论了腐植酸钠和铝盐的用量及废水的PH值对COD除去率的影响。发现此法有较高净化效率。为推广到工业处理废水提供了实验依据,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活性炭吸附催化氧化”的组合工艺处理高温印染废水的实际工程设计,为类似印染废水的处理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5.
印染废水的光催化氧化处理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光催化氧化处理印染废水的作用机理,通过对印染废水的综合分析,指出印染废水的光催化氧化处理的影响因素,以及现有处理印染废水的方法,并对光催化处理印染废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实际印染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混凝剂处理印染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市售的聚合氯化铝铁(PAFC)、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PAC)和自制聚合硫酸铁铝(PAFS)4种常用混凝剂对重庆某印染废水进行试验,探讨了混凝剂种类、废水pH值对印染废水脱色、COD去除效果的影响;考察了自制PAFS投加量、助凝剂投加量对印染废水的脱色、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混凝剂的混凝效果排序为:PAFS>PAFC>PFS>PAC;在不调节原水pH的条件下,PAFS投机量为0.3 g/L时,印染废水的COD和色度分别达到最高为82.8%和86.6%;在此基础上再加入助凝剂的用量为4 mg/L时,印染废水的COD和色度最高分别达到95.8%和96.6%.  相似文献   

7.
采用絮凝的方法处理印染废水,操作简单,经济适用。用聚合氯化铝铁处理印染废水,其絮凝效果较聚铝更为优异,而且用药量少,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相似文献   

8.
铜铝层状复合金属板(clad metal sheet,CMS)材料集成了铜与铝的优良性能。其综合导电率高于铝合金,密度小于铜,界面为冶金结合层,可以有效避免导电状态下铜铝双金属搭接部位的腐蚀问题。在动力电池、储能电站、光伏发电、电力、电子、通讯器件、LED照明、建筑装饰面板、热沉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介绍了铜铝CMS材料的主要产品形式,展示并展望了铜铝CMS材料的主要应用场景,提出了生产环节与研究机构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概括了该材料大规模产业化与应用过程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
利用酸洗废液制备复合混凝剂及其应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镀锌行业酸洗废液和铝源矿———磁土在硫酸存在下反应,制备了聚合硫酸氯化铁铝(PAFCS)复合混凝剂,并用制得的产品对河水、印染废水、电解废水等进行净化处理,同时用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硫酸铁PFS进行混凝实验对照.结果表明:制备的PAFCS混凝剂对原水浊度、色度及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的净化效果均明显优于PAC和PFS.混凝实验中产品在pH值4~11内均有较好混凝效果,且絮凝速度快、矾花大、沉降迅速.该工艺对废物进行利用,是消除化工污染,避免资源浪费,以废治污的又一途径,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河北某印染企业的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催化-生化组合工艺探索了印染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通过实验优化了电催化预处理工艺:槽电压3V,处理时长60min,有效电极工作面积与处理废水体积数值之比为1∶6时,废水的CODCr去除率达44.8%。以该工艺对印染废水预处理,可将BOD5与CODCr之比由0.27提高到0.48,使其生化性显著提高。再配合活性污泥(SBR)生化法进行深度降解后,出水水质可达循环冷却水水质要求,可直接作为循环冷却水回用,实现印染废水零排放。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曝气生物滤池的工艺原理和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特点,给出了应用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印染废水的组合工艺。  相似文献   

12.
郑有 《宜宾科技》1997,(2):16-17,20
本文分析了印染废水的水质特点,着探讨了印染的处理效果,基建投资,处理成本和运转管理,提出了印染废水综合处理设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菊香  谢寒 《科技信息》2011,(35):21-21,25
介绍了印染废水的成分特性及基本处理方法,简述了超声场耦合曝气生物填料塔,新型海藻式膜生物反应器,均相Fenton氧化-混凝强化,钢渣过滤工艺,催化氧化,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等几种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方法,分析了几种方法的可行性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缺点。  相似文献   

14.
Fenton试剂处理印染废水最佳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Fenton试剂处理印染废水的效果,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以1g/L的FeSO4和30%的H2O2处理印染废水,确定其最佳pH值,最佳H2O2和FeSO4投加量。结果表明,该法很适合作为成分复杂的印染废水的前处理,其最佳工艺条件是:最佳初始pH值为4;30%H2O2的最佳投入量是50mL/L;FeSO4的最佳投入量是20mg/L。最佳工艺条件下的CODcr及色度的去除率达到78.94%和98.50%,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印染废水成分复杂、色度大、浓度高且生物难降解物质多等特点,本文作者采用了混凝沉淀法对印染废水进行预处理,而后以膜生物反应器与反渗透膜分离系统组合工艺处理,研究该工艺对印染废水COD及色度的去除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混凝沉淀预处理,膜生物反应器与反渗透膜系统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具有很好的效果.当原水COD高达2 500 mg/L,色度高达10 000 倍,经该工艺处理后COD降到30 mg/L,NH3-N降到8 mg/L,色度为0,已经达到废水回用标准.  相似文献   

16.
张雷 《科技信息》2013,(18):364-364
本文介绍了利用催化氧化/水解酸化/好氧氧化工艺处理催化剂废水的工程实例。工程经过4月的调试,该工艺出水稳定、耐)中击负荷,出水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DB31/425—2009)。针对催化剂废水的特殊性,主工艺前增加了催化氧化作为预处理工艺,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大幅度减少了废水中有毒有害物质,保证后续生化处理的顺利进行和达标排放。工程实践表明:催化氧化/水解酸化/好氧氧化工艺对处理催化剂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魏续迪  岳军 《科技信息》2013,(16):376-376
结合工程实例,本文介绍采用内点解—絮凝沉淀—多项催化臭氧氧化—在线再生活性炭吸附工艺对印染废水进行处理。运行结果表明,本工艺移动性强,启动快速、处理效果好,出水水质符合《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1627-2008)中的排入收集官网标准。  相似文献   

18.
微波辐射-活性炭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微波辐射-活性炭法处理印染废水的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未调节印染废水pH(6.5)的条件下,活性炭用量为0.010g/mL,微波辐射功率为900W,辐射时间为8min,COD去除率达到了93.6%,色度去除率达到了100%,处理后的水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用微波辐射-活性炭法处理印染废水比用活性炭法或微波辐射法处理印染废水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Fenton试剂处理印染废水的效果,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以1g/L的FeSO4和30%的H2O2处理印染废水, 确定其最佳pH值,最佳H2O2和FeSO4投加量。结果表明,该法很适合作为成分复杂的印染废水的前处理,其最佳工艺条件是:最 佳初始pH值为4;30%H2O2的最佳投入量是50mL/L;FeSO4的最佳投入量是20mg/L。最佳工艺条件下的CODcr及色度的去除率达 到78.94%和98.50%,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助凝助沉剂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混凝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存在沉降速度慢,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研究了采用活性白土等九种助凝助沉剂在铝盐混凝剂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时的作用,继而进行优化组合,结果良好,例如用微量聚丙烯酰胺和0.0125%A物质(以废水质量计)作为聚硅氯化铝的助剂处理淀粉化工废水,浊度去除率97.0%,COD去除率87.2%,且快速沉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