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树突状细胞算法在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对树突状细胞算法中抗体集合的确定和阈值设置进行动态化改进,以建立动态树突状细胞算法.同时,采用UCI数据集进行对比实验.将动态树突状细胞算法与传统树突状细胞算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动态树突状细胞算法提高了处理数据的有效性、鲁棒性和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在体外分离培养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方法,同时为进一步研究树突状细胞工作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采用Ficoll、Precoll和Panning法分离和纯化人外周血DC,再加GM-CSF(100μg/mL)和IL-4(10μg/mL)诱生出大量树突状细胞,并进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培养到第3天的DC扫描电镜可见DC伸出的树突状突起,呈毛刺状.培养到第7天的DC扫描电镜可见细胞胞体体积变大.这些毛刺状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呈分叉的树突状胞质突起,某些突起形成薄片状结构,培养后的DC细胞呈S-100蛋白阳性染色.结论: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可以在体外大量培养.  相似文献   

3.
探讨树突状细胞在大鼠再生肝中分布及数量变化,为深入研究其在肝再生进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制作大鼠2/3肝切除模型(PH),用两步灌流法分散肝脏细胞,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和ox62免疫磁珠分离相结合方法分离树突状细胞(DC),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定性、定位CD86和CD103在再生肝(RL)、分散的肝脏细胞及分离的树突状细胞中分布,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定量树突状细胞的CD86和CD103,用RT-PCR定量分离的树突状细胞CD86和CD103的mRNA.结果表明,0 h再生肝树突状细胞分布于肝血窦、中央静脉、胆管周围,12 h在远离中央静脉和胆管的部位出现,24 h呈弥散状分布,168 h分布与对照相同;从肝切除后0、2、6、12、24、30、36、72、120、168 h等10个时间点的大鼠再生肝中收获的树突状细胞平均数分别为每只大鼠1.55、1.59、1.87、2.46、1.49、2.73、3.87、6 04、6 52、8 40 百万个,CD86和CD103阳性细胞数目、细胞活性均在95%以上.上述结果说明在肝再生进程中树突状细胞的分布由肝血窦、中央静脉、胆管周围逐渐向全肝弥散,24 h弥散达到高峰,之后回落,至168 h分布与对照相同,但其数量随肝再生进程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最有效的抗原呈递细胞.DCs能够摄取外来物质,包括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并将其呈递给效应性淋巴细胞,激发宿主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反应.因此,树突状细胞与结核分枝杆菌的相互作用在感染初期机体发动免疫应答中十分重要.研究树突状细胞和结核分枝杆菌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从根本上了解细菌-宿主作用机理,为阐明结核分枝杆菌逃避免疫的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综述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功能及在抗肿瘤和抗病毒方面的最新进展。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树突状细胞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抗肿瘤、抗病毒的免疫反应等过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结论:树突状细胞可用于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6.
基于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熔  龙侃  辜季艳 《科技信息》2011,(11):49-49,420
树突状细胞是人体内机体中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可以高效地摄取抗原后经过加工处理向免疫机体提呈抗原,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人体中的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可以被抽象提取成一种用算法。本文通过比拟的方式归纳出基于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算法。  相似文献   

7.
确定性树突状细胞算法的异常检测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确定性树突状细胞算法,该算法不仅精简了计算开销,同时最大程度地维持了树突状细胞算法的优势.加入抗原提呈同步作为输入算法,使得算法更精确,并把该算法应用于异常检测系统,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  相似文献   

8.
秦波  郭学强  徐存拴 《河南科学》2010,28(7):786-790
为了解大鼠肝再生中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卵圆细胞、星形细胞、窦内皮细胞、库普弗细胞、陷窝细胞、树突状细胞等8种肝脏细胞的PPARγ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转录谱及其预示的脂类代谢活动,按本卷2期张丽君[1]等方法分离大鼠再生肝8种细胞,检测它们的PPARγ信号通路基因表达谱,分析其预示的生理活动.结果表明,41个PPARγ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大鼠肝再生中发生了有意义的表达变化,其中上调、下调和上/下调的基因为9、9、23个,呈现15种表达相关性.相应细胞的基因数为10、6和1,10、12和2,7、7和0,16、8和3,18、7和1,10、6和1,11、20和0,13、9和4.它们的转录谱预示,胆管上皮细胞和星形细胞的脂肪合成、星形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胆固醇代谢、8种肝脏细胞的脂肪酸运输和脂肪细胞分化、星形细胞、窦内皮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脂肪酸氧化和糖异生、胆管上皮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能量代谢增强.上述结果表明,PPARγ信号通路与大鼠肝再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免疫危险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树突状细胞算法(Dendritic Cell Algorithm,DCA).该算法应用在实时入侵检测时具有较优越的性能,该算法通过计算成熟环境抗原值(Mature Context AntigenValue,MCAV)来表示抗原异常度的信息.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树突状细胞算法,使算法中的参数其阈值范围可预测,从而能有效的计算成熟环境抗原值表示出模型的异常度.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新算法使树突状细胞算法的异常度量更加精确,算法的检测正确率提高了21.3%~33.5%.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计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典型支气管哮喘(CA)患者,其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及亚型髓样树突状细胞(m 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比例和数量的变化,了解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之间是否有类似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选取CA患者20例,CVA患者17例,对照组健康人17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计算CA组与CVA组受试者外周血中DCs及其两个亚群:p DC和m DC所占比例和数量的变化.结果: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相比,其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其亚型的数量和比例均无明显差异,咳嗽变异性哮喘、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较健康对照组,p DC数量及比例的增高明显,m DCs/p DCs的比值降低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在免疫学上类似,由于p DCs比例和数量的增多引起Th2细胞数量增多,造成Th1/Th2平衡向Th2细胞偏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