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未来民法典中应保留宣告死亡制度.死亡宣告申请权应有适当的顺序之分。对被宣告死亡人的民事能力的确定,既要坚持民事能力制度的一般性,同时也要照顾宣告死亡制度的特点。关于死亡宣告对于婚姻关系的存废,在符合婚姻法的前提下应尽量考虑当事人的选择权和意思自治权。法律上不能硬性规定其效力。  相似文献   

2.
自然人宣告死亡制度是民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被宣告死亡者和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被宣告死亡者的死亡日期的确定入手进行分析,探讨了宣告死亡在民事权利能力、劳动法律关系、人身保险法律关系、婚姻法律关系及财产法律关系上的效力,并结合我国和西方民法的立法与司法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宣告死亡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对传统民法宣告死亡制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植物人宣告死亡制度,并对这一制度的概念、特征、适用条件、法律效果进行比较、说明和解释,以此力求在遵循现有民法理论之前提下,充分实现植物人财产之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4.
朱长山 《奇闻怪事》2009,(7):110-111
民法创设宣告死亡制度,对于完结下落不明达一定期限的自然人与他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稳定社会经济生活意义重大.我国关于宣告死亡的认定要件过于简略,和发到国家和地区的规定相比明显落后.  相似文献   

5.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行政理论与实务界的焦点问题,由于传统理论和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本身的缺陷,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行政诉讼发展的重大症结,根据我国行政法制度设计,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问题是一个关乎公民权利能否获得行政救济的前提性问题,对其界定关系到行政诉讼之目的、行政诉讼之价值取向。在我国原告资格的核心是"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对其界定是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认定的核心。本文拟从日本对"法律上的利益"、台湾对"权利或法律上之利益"的界定进行分析,试图更好地解释我国行政诉讼法所称"法律上利害关系",使其更加适应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行《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申请人和利害关系人的保护不相协调,利益损害的隐蔽性、利益维护的不确定性使利害关系人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行政许可利害关系人权益的保障统一于合理行政,并与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相一致。利害关系人参与行政许可的方式可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完善主动参与机制是维护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当务之急。重大利益具体化、确立许可申请人的告知义务、确立告知奖励制度、提高公民的法律、权利意识和类行业协会组织的建立是保障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死亡之航     
当人类踏上征服大海的征途后,发生过许许多多的神秘海难。其中,"瓦拉塔赫"号、"杰尼"号和"明亨"号这三艘在航行中消失的轮船,因为其失踪原因的诡异,而被称为最诡异的三段死亡之航。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权利觉醒和利益纷争的社会转型期代,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混乱和缺陷,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只有重新审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依法透视"三农"问题,建立宏扬民法理念的农村土地物权立法,遵循"虚其所虚、实其所实"的原则,通过农村土地制度的解构和重建,才能推动我国土地制度的物权立法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符合现代民法的私法理念,更能促进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法律上的纯获利益制度是各国民法领域作为保护行为能力有瑕疵之人的重要制度,但是各国对其判断标准确的规定却是不一致的,我国法律未对该制度进行具体的规定,本文主要介绍关于完善纯获利益制度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我国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有关问题争论已久。本文首先介绍了诚实信用原则的国外和国内渊源,并对其内涵加以明确。然后对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原则之"帝王条款"提出四点质疑,认为诚实信用原则并非为民法所独有,但其应当作为民法之基本原则。并结合诚实信用原则之特征及与其他民法原则的关系,阐述其不应列为最高原则之理由,对"法官空白的造法委任状"作为诚实信用原则称帝之理由提出了质疑。最后,对我国目前诚信缺失之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需要的较完善的民事主体制度.需要对法人的民事能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过去我们在对法人民事能力的认识上,存在着体系混乱、认识简单和表面化等问题。事实上,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不存在范围限制问题,也不是指法人可以享受权利的范围。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同白然人一样,也存在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应当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法人民事能力宣告制度。  相似文献   

12.
在民事立法和民事活动中,注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是非常重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公序良俗原则"也自应成为民法基本原则之一,这对于维护社会正义、弥补法律缺陷、保护公民权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外国民事立法中大多确立了公序良俗的基本原则。我国在未来的民法中也应把公序良俗原则确定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的债定义存在缺陷,忽视了单方法律行为产生债这一点,应当予以修正。未来民法典中的债法在制度结构上应当规定债法通则,这样才符合体系化的内在要求。债法通则板块应当包括八部分内容,债法分则部分则应当包括四部分内容。在规定债法通则和债法分则时,各有若干特殊规则应当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4.
以重庆“烟灰缸”案为代表的一系列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案件具有侵权人不明确的特征,无法适用共同危险行为理论、建筑物责任和公平责任原则,在我国现行法律中难以得到合法合理的解决。全国人大法工委起草的《民法典草案·侵权行为法草案》第56条的规定不尽合理,而依据公平原则确定相关人的民事补偿责任更有利于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当注册会计师因过错出具了有瑕疵的报告造成第三人损害时,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民事责任应为侵权责任;所谓第三人是指与注册会计师之间不存在合同关系但信赖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信息而受到损害的人,实际是指使用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信息的委托人以外的人。第三人的范围包括受益第三者、可以合理预见的第三者和未指明的其它第三者。  相似文献   

16.
民事立法不完善是造成民事司法不公乃至司法枉法的重要原因之一。民法典的制定,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民事司法规则缺乏的问题,有助于实现民法规范的统一,并有利于规制行政机关的行为,这是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措施。同时,民法典的制定,民法精神的深入人心,可以为司法公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7.
机动车的广泛应用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机动车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也与日俱增,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而在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过程中,核心问题应当是确认责任主体,即事故当事人各方谁应当对受害人的损害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民法典>应当对机动车事故责任主体作出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秉持的人文关怀是民法的最高价值理念。人文精神的历史变迁使民法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人文精神对民法发展的阶段性影响,有利于深入把握民法的时代特征,从而使人在价值和制度层面上不断被考虑和关怀。  相似文献   

19.
针对规范民法学影响下的民法案例教学的缺陷和不足,应当建立以特定案例环境中的具体参与者为出发点的独立的民事案例教学——叙事民法学,可以让包括原告、被告、法院以及案例教学的其他参加者在内的各类主体拥有参与、言说的机会,让法之思考者不仅是亲临言说者们的场域,推动民法案例教学从规范性偏好向事实性与规范性并重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