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煅烧牡蛎壳粉为试验材料,对种植琯溪蜜柚的酸性土壤进行为期1年的田间跟踪试验,并对果实品质的改善效果进行研究。采用4个施用量组:0 (对照组CK),1.25 (T1组),2.50 (T2组),3.75 kg/棵(T3组),1次施用后每隔3个月对土壤样本进行pH值、容重、有机质含量的检测。蜜柚成熟后进行糖酸比、固酸比、维生素C含量、汁胞硬度和感官评价试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发现,牡蛎壳煅烧后微孔结构明显增多,且孔径大小介于2~10μm。施用煅烧牡蛎壳粉后,土壤pH值和有机质整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容重值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随着煅烧牡蛎壳粉施用量的增多,果实的糖酸比、固酸比、汁胞硬度值逐渐增大(T3T2 T1 CK),维生素C含量先升高后稳定。T3组的土壤pH值增加效果最显著(P 0.01),从(3.23±0.13)提高到(4.62±0.46),提高1.39个单位;T2组的土壤容重值降低最显著(P 0.01),从1.34 g/cm~3降低到1.11 g/cm~3,降低17.16%。施用6个月后,T1组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P 0.05),从初始值14.42 g/kg提高至27.21g/kg,增加了168.24%。对果实的分析发现,T3组糖酸比和固酸比的改善效果最明显,但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26.14%和18.04%;该组果实的汁胞硬度最低,比对照组降低了37.36%,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T2组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较对照组增加2.21%,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以上结果表明,煅烧牡蛎壳粉能够显著改良土壤酸性,改善土壤板结现象,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提高了琯溪蜜柚果实品质和口感。  相似文献   

2.
以复配调理剂(50%生物炭+25%牡蛎壳粉+25%鸟粪石)为试验材料,在土壤酸化茶园进行田间试验,探究复配调理剂对土壤和茶叶品质的改良效果。设置CK组和T1~T3处理组,分别施加土壤调理剂0,1 500,3 000,4 500 kg/hm2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施用调理剂可提高土壤pH值和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分别提高了0.68~1.55,26.80~37.00 g/kg,22.82~39.18 mg/kg,86.23~108.04 mg/kg。同时,施加调理剂后,茶叶水浸出物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茶多酚含量降低,酚氨比下降,Cd、Cr、As和Pb含量在残留限量规定范围内。可见,施加复配调理剂可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茶叶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煅烧牡蛎壳粉对‘南岛无核’荔枝园土壤酸化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设置CK组和T1~T3处理组,分别施加牡蛎壳粉0,1,2,3 kg/棵进行田间试验,并对土壤的pH值、容重和有机质含量等指标进行10个月的跟踪测定,在荔枝果实成熟后进行单果重、糖酸比、维生素C含量等品质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T1组的土壤pH值由5.09提升至6.13,上升1.04,果实单果重提升20.79%,果实硬度升高52.14%,糖酸比、固酸比均有显著提升;T2组的土壤pH值由5.01提升至6.33,上升1.32,容重由(1.46±0.04)g/cm3下降至(1.28±0.02)g/cm3,果实硬度、糖酸比较对照组分别增加58.92%和42.32%;T3组的土壤pH值由5.08提升至6.27,上升1.19,土壤容重由(1.46±0.03)g/cm3降至(1.26±0.03)g/cm3,果实单果重和维生素C含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28.35%和31.86%。可见,煅烧牡蛎壳粉能显著改善‘南岛无核’荔枝土壤酸化现象,降低土壤容重,促进植株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进而显著提升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4.
1999~ 2 0 0 2年对广西永福县和临桂县两个罗汉果主产区进行 1999年以来罗汉果的土壤肥力状况与罗汉果产量和品质关系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罗汉果产区土壤全氮、全钾和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1.6 5 g/ kg、17.9g/ kg、 89mg/ kg,属中等水平 ;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0 .4 5 g/ kg和 3.4 mg/ kg,属偏低水平。罗汉果的产量平均为 5 782 5 .0个 / hm2 ,单株产果量平均为 12 .9个 ;罗汉果鲜果的水溶性糖总量平均 6 .5 1% ,罗汉果鲜果的维生素 C含量平均 36 2 1.6 mg/ kg。罗汉果产量与土壤全氮、土壤全磷成正相关 (Sig. <0 .0 5 )。在罗汉果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比例一定的情况下 ,水溶性糖总量与有机肥施用量成正相关。因子分析表明 ,影响罗汉果生产的主要因子有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全钾的含量 ,其次土壤水分和土壤速效钾含量 ,有机肥料施用量 ,水溶性糖总量、维生素 C、土壤酸碱度等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 ,优化肥料配比等 ,对改善罗汉果的营养状况及提高罗汉果产量 ,改善罗汉果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土壤调理剂对新整理烟田土壤结构改良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宜的土壤环境条件是烟草优质适产的基础,经整理后烟田土壤理化性状变差,原有的土壤结构遭到破坏.本研究将牛粪有机肥、膨润土、腐植酸以3∶1∶1混合而成为自制的土壤调理剂,进行连续3年的定点大田实验,探讨三者协同作用对新整理烟田土壤结构改良和烤烟生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土壤调理剂的各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烟叶产质量,促进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腐殖质组成结构的改善.综合经济效益考虑,对于整理烟田土壤结构改良,将牛粪有机肥、膨润土、腐植酸以3∶1∶1混合而成的土壤调理剂按1500kg/hm2施用的施肥方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为探寻叶菜在连作障碍土壤中的安全生产措施,采用设施大棚小区试验,以土壤pH、土壤电导率、病害防效及增产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土壤调理剂和木霉LTR-2联合施用对小油菜连作障碍土壤的修复作用,并根据土壤养分含量测定结果,进行了减肥试验。结果显示:经7 500 kg /hm2土壤调理剂处理后,土壤pH由4.50升至6.95;土壤电导率由675.10 μS/cm降至519.70 μS/cm。施肥后与施肥前相比,B(土壤调理剂+有机肥I+复合肥)和C(土壤调理剂+有机肥I+LTR-2+复合肥)处理组中土壤pH均下降,土壤电导率均升高。经一茬种植后,与施肥后相比,收获时的pH分别从6.43和6.57降至6.06和6.26,土壤电导率由1 011.43 和959.47 μS/cm降至955.70 和863.43 μS/cm;与常规处理A(有机肥II+复合肥)组相比,小油菜种植前后,B和C处理组中土壤pH和土壤电导率都存在显著差异;B和C处理组中根腐病防效分别为65.39%和80.77%;增产率分别为27.48%和33.59%。A、B、C三个处理速效养分在土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过剩累积。与常规处理A'(有机肥III+复合肥)组相比,D'(有机肥I+LTR-2+1/3复合肥)处理组在减施复合肥66.67%的情况下,增产率为9.31%。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农家肥的合理施用量,减少施用农家肥对滇池水域污染,我们在滇池边韭菜地进行了不同农家肥施用量对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滤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农家肥施用量对土壤水质影响不同,当施用量小于3kg/m2时对土壤水质影响较小,当施用量大于3kg/m2时将污染地表水与地下水。  相似文献   

8.
牡蛎壳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牡蛎壳的组成、性质及其在食品、医药、轻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在组成方面,牡蛎壳是由矿物质、蛋白质和多糖等有机质大分子共同组成的、高度有序的多重微层结构,基本结构分为外层、中层和内层3层。在性质方面,牡蛎壳在高温条件下煅烧后能形成复杂的多孔结构,不仅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功能,还有“保肥、净水、缓释”等作用,具有较强的分散、吸附、交换等能力。在食品领域,牡蛎壳的利用主要有肉类加工、果蔬和豆制品加工、其他食品生产。在医药领域,牡蛎壳在中医药和西医药领域都有应用。在轻工业领域,牡蛎壳主要在污水净化和建筑材料行业有利用。在农业领域,牡蛎壳的主要利用是作为土壤调理剂、肥料缓释剂和畜禽饲料剂。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陕北地区温室番茄株高和径粗的影响,对进一步揭示株高和茎粗对优质高产番茄目标实现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在陕北地区延安市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实验基地进行,试验设施肥单因素,灌水量参照番茄生长需求规律,均采用相同灌水量,试验设计7个处理,(1)CK处理:N-P_2O_5-K_2O为480-240-300 kg/ha;(2)treartment处理:20%(96-48-60 kg/ha);(3)T2处理:40%(192-96-120 kg/ha);(4)T3处理:60%(288-144-180 kg/ha);(5)T4处理:80%(384-192-240 kg/ha);(6)T5处理:100%(480-240-300 kg/ha)和(7)T6处理:120%(576-288-360 kg/ha),灌水量为80%ET(蒸发蒸腾量)。试验结果表明,施肥量对温室番茄株高影响显著(P0.05),对径粗影响不显著;在不同施肥水平下,T1处理对番茄株高的促进作用最明显,T2处理对番茄径粗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因此,陕北地区温室大棚番茄推荐施肥量(NP_2O_5-K_2O)为T1(96-48-60)~T_2(192-96-120)kg/ha。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甲拌磷在农田环境中的生态效应,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0、2、8、20、50mg/kg 5个甲拌磷浓度对加工番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甲拌磷对土壤中的真菌、放线菌有抑制作用,但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对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个浓度处理对根际土壤细菌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10.4%、12.7%、19.5%、16.9%,对非根际土壤细菌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11.6%、18.4%、26.2%、27.5%。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大于非根际土壤,细菌根际效应R/B为1.51~2.59,真菌、放线菌根际效应不明显。2mg/kg和8mg/kg甲拌磷处理对番茄非根际土壤脲酶有抑制作用,而20mg/kg和50mg/kg甲拌磷对番茄非根际土壤脲酶有刺激作用。甲拌磷对番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均有一定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1.
唐山市各县区长期种植水稻 ,逐渐表现出缺硅现象 :群体植株高度下降 ,茎叶变软 ,叶片披垂 ,易感病 ,籽粒空秕率高 ,导致产量降低。水稻田灌溉水有效硅含量 :沿海地区平均 1 2 92mg/kg ;内陆地区平均 2 37mg/kg。水稻田土壤有效硅含量 :沿海地区平均 74 57mg/kg ;内陆地区平均 59 63mg/kg。水稻田施用硅肥的最佳施肥量 :沿海地区施有效硅 1 2 1 5kg/hm2 ;内陆地区底施有效硅 1 61 6kg/hm2 。水稻田施硅增产的因子有 4个方面 :1、促进根系发育 ,增加白根数量 ,减少红、黑根数量 ,提高根系的吸收能力 ;2、提高植株有效分蘖和成穗率 ,减少养分消耗 ;3、增加植株高度 ,使茎叶健壮 ,提高抗病性 ;4、从产量结构分析 ,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增加 ,从而增高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了氨基酸有机肥适用于广西沃柑(Orah)种植的最佳施用配比,以实现沃柑的增产提质,保证沃柑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为研究区氨基酸有机肥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应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3个施肥处理:单施化肥、化肥+15%氨基酸有机肥、化肥+30%氨基酸有机肥,以单施化肥为对照,研究不同比例氨基酸有机肥配施化肥条件下沃柑生长及品质、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施化肥,氨基酸有机肥配施化肥可显著提高沃柑单株产量(提高15.95%-45.5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8.89%-31.60%)、维生素C含量(提高29.04%)、糖酸比(提高2.75%)和果实营养元素含量(提高2.12%-53.84%);同时可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11.99%-41.07%)、速效钾含量(提高13.14%-17.58%)、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96.17%-2 803.06%)和沃柑单株收益(提高13.54%-43.19%)。其中,以化肥+30%氨基酸有机肥处理效果最好;其单株产量,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果实P、K、Ca、Mg含量均为最高;其土壤速效钾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总量最多;同时单株收益和产投比最优。综合考虑沃柑增产提质以及土壤改良效果等要求,建议采用化肥配施30%氨基酸有机肥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3.
刘恒 《山西科技》2013,(6):44-46
对不同耕作方式下旱地玉米种植的试验结果显示,免耕探墒播种条件下2cm~7cm深处土壤容重较旋耕增加了4.31%,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免耕探墒播种降低了地温,提高了0era-20cm深处土壤的水分含量;免耕探墒播种产量为6591.82kg/hm2,较旋耕降低553.36kg/hm2,减产效果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由此说明,免耕探墒播种是旱地农业生产中有效的抗旱播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3GA土壤调理剂对盐渍化土壤和枸杞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宁夏引黄灌区土壤盐渍化问题,提高盐渍化土壤质量和土地生产力,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BGA土壤调理剂对盐渍化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枸杞生长发育的影响,评价了BGA土壤调理剂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用BGA土壤调理剂改善了盐渍化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了枸杞生长发育,极显著地提高了枸杞产量,增加了枸杞施肥效益.与配方施肥相比,施用BGA土壤调理剂改善了盐渍化土壤的理化性质,显著地提高了枸杞产量,增加了枸杞施肥效益.枸杞属多年生灌木,BGA土壤调理剂后期效果及长期施用BGA土壤调理剂对盐渍化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枸杞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施肥量和密度组合处理条件下,以青薯6号为试验材料,分别于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和成熟期测定了马铃薯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组合对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前期大于后期。在低施肥量范围内,叶绿素含量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呈递增趋势,当施肥量达到纯N:184 kg/hm2,P2O5:112.13 kg/hm2,K2O:67.5 kg/hm2时,叶绿素含量最高,之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开始下降,但随着密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有不断降低的趋势。氮、磷、钾、密度对初花期马铃薯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的各个因素组合的选优与总叶绿素相同。叶绿素总含量最高为1.85 mg/g,相应的最优肥料密度组合的施肥量和密度分别为纯N:184 kg/hm2,P2O5:112.13 kg/hm2,K2O:67.5 kg/hm2,密度:6万株/公顷。初花期马铃薯叶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总含量、盛花期、终花期的叶绿素总含量与马铃薯块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差异,初花期马铃薯叶片叶绿素b含量与马铃薯块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差异,并与理论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