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2 毫秒
1.
鱼糜微结构的几何描述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糜流变特性的研究,可以为鱼糜加工机械的开发研制、鱼糜加工工艺的设计、加工生产过程中的监控等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鱼糜的微结构与其流变特性密切相关,鱼糜微结构的定量描述一直困扰着该研究领域的人们,因此,笔者用显微图像技术探讨了鲢鱼糜的微结构通过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鱼糜的微结构,得出可用鱼糜微结构中孔隙平均径,孔隙直径的累积分布以及孔隙质心距总质心的距离维数来描述鱼糜的微结构  相似文献   

2.
糜状食品物料微观结构图像的分析和模拟 ,是定量研究其微结构模式形态对流变特性影响的关键问题 通过从已知流变特性反演糜状食品物料微结构的几何形态 ,可以更深入地探讨、研究微结构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和过程 ,进而沟通流变特性和微结构形态之间的联系 文中利用蒙特卡罗方法 ,实现了对不同糜状食品物料微结构图像的随机模拟 ,同时对随机模拟图像和原始图像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糜状食品物料微结构图像的蒙特卡罗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糜状食品物料微观结构图像的分析和模拟,是定量研究其微结构模式形态对流变特性影响的关键问题。通过从已知流变特性反演糜状食品物料微结构的几何形态,可以更深入地探讨、研究微结构形式的动力学机制和过程,进而沟通流变特性和微结构形态之间的联系。文中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实现了对不同糜状食品物料微结构图像的随机模拟,同时对随机模拟图像和原始图像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利用旋转粘度计装置,研究电流变液的流变特性.通过试验,分析电场强度、剪切速率和分散相粒子的百分比等对电流变液剪切应力的影响.利用实验数据,建立描述电流变液流变特性的Bingham模型、广义Bingham和非线性模型,并讨论它们的误差.  相似文献   

5.
针对模具微结构光整加工,利用电流变效应对磨料的聚集作用和超声振动对磨料的驱动作用,提出了超声电流变复合抛光工艺.开发了超声电流变复合抛光加工系统.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振动的振幅和施加的电场强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最大.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超声电流变复合抛光工艺参数对抛光后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验证了超声电流变复合抛光工艺可行性,为后续工艺优化和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利用剪切流变试验和改进的广义Leider-Bird模型研究锂基润滑脂的瞬态应力响应,分析了锂基润滑脂的弹性特性与皂基浓度和基础油黏度的关系。讨论了锂基润滑脂的瞬态剪切流变行为、皂基浓度和基础油黏度对润滑脂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屈服"能量密度与摩擦因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Leider-Bird流变模型提高了数据拟合的精度,更好地描述了锂基润滑脂的流变特性。  相似文献   

7.
重塑黄土的微观结构与土水特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土体微观结构与其土水特性等水力学指标之间的关系,基于常规固结实验、土水特征曲线实验和扫描电镜观察,获得了不同密实度试样的微结构参数、排/吸水差异等宏微观指标.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平面孔隙比与土水特性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土样的排水能力和吸水能力获得最大值时,对应的平面孔隙比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分形理论与技术和广义Darcy定律,考虑孔隙毛细管与裂缝间的窜流效应,提出了幂律流体在裂缝-孔隙双重介质中的有效渗透率分形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幂律流体在裂缝-孔隙双重介质中的有效渗透率不仅与幂律流体特性有关,而且还与裂缝-孔隙双重介质微结构参数、沿基质与裂缝压强差之比有关,同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参数对幂律流体有效渗透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模拟实际的多孔介质的蠕变情况,在考虑孔隙压力动态变化对多孔介质的流变变形具有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将孔隙压力与变形之间存在的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引入到流变方程当中。由于传统的Terzaghi有效应力忽略了孔隙压力的变化与应变的相互影响,它无法较准确的描述多孔介质的应变行为,而采用孔隙压力与变形的动态关系描述可以更加模拟接近多孔介质的实际应变行为。并通过数值方法对所构造的包含动态孔隙压力的蠕变方程与传统的蠕变方程的结果进行对比,以突出动态孔隙压力方程的优越性。该成果使模拟实际的多孔介质的蠕变情况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0.
一种软岩流变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描述工程软岩的复杂流变特性,提出了2种非线性元件——蠕变体(CYJ体)和裂隙塑性体(L体).并将它们和描述衰减蠕变特性的开尔文体(K体)、描述瞬弹性的虎克体(H体)及圣文南体(S体)相结合,得到了一种新的复合流变力学模型,并推导了其流变本构方程;讨论了该复合模型在恒应力条件下的蠕变特性及恒加载速率下的流变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但能描述软岩在低应力时的弹性和粘弹性(稳定蠕变),而且能描述软岩在较高应力时的弹性、塑性、粘弹性和粘塑性(不稳定蠕变).  相似文献   

11.
对微结构精密加工时需要能够控制高低不平的材料去除,以保证不破坏原有微结构的三维形貌特征.通过自行搭建的实验平台对3D打印出来的微结构工件进行抛光实验,主要研究了机床主轴转速、加工间隙、抛光时间和抛光路径等工艺参数对微结构抛光后的三维轮廓材料去除特性以及微结构的保形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微结构保形系数随着抛光时间增加而变小,而主轴转速和加工间隙的变化对保形系数影响较小;采用等高线移动式抛光的保形系数比采用水平移动式大;相同工艺参数抛光对包体状和截面为半圆的圆环圆周阵列微结构工件保形效果较好,对正三棱锥工件保形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农产品的流变—热力学特性,探讨了流变—热力学在农产品加工工程中的应用,考察了草莓组织的部分热特性。实验研究表明:草莓组织的冰点、解冻点和热分解点是变温速率的函数。  相似文献   

13.
流变特性对泥浆的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泥浆运动数学模型开发的基础.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得到赤泥浆体的流变特性,通过数据拟合找到能描述赤泥流变特性的最优模型.采用RST-SST流变仪对6种不同含水率的赤泥浆体进行流变试验,结果表明:剪切应力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先迅速增长,随后缓慢增长;表观黏度均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出现“剪切稀化”行为;选取3种流变模型(Ostwald-de Waele Medoel, Herschel-Bulkley Model和Bingham Model)对赤泥浆体流变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研究发现Herschel-Bulkley模型对赤泥流变特性描述最佳.基于Herschel-Bulkley模型,提出了赤泥剪切应力本构公式,可计算不同含水率和剪切速率下的剪切应力,为了解赤泥力学特性和数学模型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高精密度的水凝胶微结构有利于更好地模拟生物体内微环境,双光子聚合微加工有望加工出任意形貌的高精密度水凝胶微结构.为了改善微结构的刚性,调节光刻胶的成分,加工了3种不同种类的微结构,优化后的光刻胶用于后续微结构的加工,研究了正加工和倒加工的差异.进一步研究了激光扫描速度对加工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提高聚合物刚性、采用倒加工以及适当提高扫描速度可以高效地加工出高精密度的水凝胶微结构.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土体微观结构与其宏观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问题,采用常规固结实验、土水特征曲线实验和扫描电镜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土体微结构与其土水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排水过程中,随着平面孔隙比增大,土样含水度呈现出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在吸水过程中,随着平面孔隙比的增大,土样含水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土样的排水能力和吸水能力达到最大值时,其对应的平面孔隙比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冷冻-解冻循环对鳞鲀鱼糜蛋白变性的影响,测定指标为蛋白质盐溶性、Ca2+ -ATPase活性及鱼糜凝胶的破断强度、凹陷深度、压出水分和白度.结果表明:随冷冻-解冻循环次数增加,鳞鲀白肉鱼糜及全肉鱼糜蛋白的盐溶性和Ca2+ -ATPase活性均下降,表明鱼糜蛋白发生了变性;鱼糜凝胶的破断强度、凹陷深度及持水性也下降(白度除外).因此,在加工中应避免反复冷冻-解冻,以保证鳞鲀鱼糜质量.  相似文献   

17.
含瓦斯煤岩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打通煤样流变实验基础上,研究了含瓦斯煤岩在不同的孔隙压力下不同应力级别的变形与时间关系,提出的广义西原模型能考虑到煤岩体蠕变加速阶段的非等加速特性,真实描述煤岩体蠕变的全过程曲线,最后利用非线性回归方法一最小二乘法中的Marquardt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获取了煤岩的流变参数。理论分析结果和实验结果对比,两者之间有较好的吻合性。广义西原模型为使用电磁辐射法预测煤与瓦斯延迟突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固体颗粒形态、颗粒大小、聚集程度、聚集体堆积方式4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半固态金属微结构与其流变性的关系.证明了微结构决定流变性,而外部流变因素如剪切速率和剪切时间,是通过改变体系的微结构来影响其流变行为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表明,孔隙煤体是一种分形体,其中的孔隙裂隙分布符合分形分布规律,运用分形理论可对煤体的孔隙率、比表面积等物理特性进行定量化的描述。这对于研究煤体的物理力学特性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种子微悬浮法、种子乳液法和微悬浮法三种不同聚合工艺的聚氯乙烯糊树脂的流变特性,通过采用糊树脂的混合实验、特定温度下的流变实验等速升温条件下的震荡流变实验,分析其搅拌特能及流动性能,在25℃下增塑糊的流动特性以及在40℃~80℃下增塑糊的模量变化,通过对流变实验数据的分析,并结合PVC糊树脂后加工特性,解决了PVC糊树脂在后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性原因,对糊树脂的加工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