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玉川断裂及邻近区域的地震进行处理,并从地震地质、震源机制、地震的时、空、强等地震活动性进行分析和多方面探讨,得出玉川断裂具有右旋走滑活动性质,地震活动类型以双震或震群型为主,断裂孕育的最大地震为6.3级左右,地震活动频度较低,是普渡河断裂带南段主体发震构造断裂.特别是通过对玉川断裂附近M_L3.0~4.5级地震和云南省M_S≥5.0级地震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以玉川断裂为主体活动构造形成了一个地震窗,窗口范围为(102°14'E,24°29'N),(102°38'E,24°08'N),(102°47'E,24°17'N),(102°23'E,24°38'N)所围矩形区域内,当窗内发生M_L3.0~4.5级地震,对云南省及邻近地区(101°~104°E、21°~28°N)范围内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中期地震预测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2.
龙门山中央断裂分段地震震级及强震复发周期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Ms8.0级地震发生后,对于龙门山发震构造带长期地震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了关注,以定量的、概率性的评估强活动断裂段的地震危险性也成为了近年来国际上研究长期地震预测的方向之一.作者以前人对龙门山中央断裂(映秀一北川断裂)活动构造的研究成果和汶川地震后地表特征的实测数据为依据,在对其进行活动分段的基础上,通过震级...  相似文献   

3.
尚义-赤城断裂是燕山构造带内一条重要的地质构造分界线,形成于太古代末至早元古代,控制着区内的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地震分布及矿床形成。本文在卫星影像解译基础上,通过地形地貌分析、地质地貌调查对尚义-赤城断裂的最新活动迹象进行观测和研究,结合小震分布和张北震区地层结构特征归纳断裂活动现象的本质。研究表明:尚义-赤城断裂具有复杂的多期活动特征,最新活动表现为高角度逆冲/正断-左旋走滑运动特征;主体段落最新活动时代主要为中更新世,多个地段晚更新世仍有活动迹象,是张北地区活动性最强的断裂。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发现该断裂与张北6.2级地震的关系更为密切,可能是该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鄂东襄樊-广济断裂黄州段的地质构造、第四纪活动性、地震活动和现今地壳变形的分析,综合判定该段断裂的活动性和构造特征。该断裂是中国东部地区典型的弱-中等活动断裂。采用地震构造类比法和矩震级经验关系,综合评估了断裂的未来可能最大发震震级为6. 0级;利用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资料,建立了按500 a归算的震级-频度关系,采用泊松概率模型,计算得到襄樊-广济断裂黄州段未来50~200 a地震平均复发间隔和发震概率等定量参数。该成果可为区域地震危险分析及工程抗震设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构造分析的方法,对青岛胶州湾3.2级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背景和构造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3.2级地震主要受NEE向郝官庄断裂和NNW向大沽河断裂控制,并根据现代活动断裂的标志,对上述2组断裂活动性特征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右江断裂带是一条活动性断裂带,处于桂西断块区内.该区对地震事件有记载以来,沿断裂带曾发生了多次.4.0~5.0级的地震,属于中强地震带.濑劳-龙庄断裂是右江断裂带思林-坛洛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濑劳-龙庄断裂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构造解析的方法,对该断裂的构造样式、构造变形作用、内部分带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  相似文献   

7.
银川盆地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为评价该区域地壳的稳定性,用重力资料解译3条北西断裂,并结合已有的构造认识,讨论深部构造样式和浅部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及活动性,以及地震活动特征、大地形变特征及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模型将银川盆地按照77个待评区进行分区评价.结果表明,银川盆地总体处于稳定与不稳定之间;贺兰山断裂、黄河断裂附近以及盆地的中部贺兰等地区,由于断裂活动性强、构造复杂,深部构造交汇等特征,稳定性相对较差,而盆地的北部和南部稳定性则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8.
上海及邻区的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蒐集大量地质和地震活动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及邻近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的特征。文章讨论了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的特点、地震地质背景、新构造运动的表现、活动性断裂对地震的控制作用,并初步划分了地震带、探讨了发震的构造部位及震源机制的现代构造应力场。文章指出,本区地震主要受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三组断裂活动的控制,上海地区的断裂在近代显示了一定的活动性,从地震地质角度考虑,上海市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抗震防震工作。  相似文献   

9.
广东沿岸区域构造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北东向断裂为主干,迭加东西及北西向断裂,将沿岸地壳切割成活动强度不同的七个断块区及稳定性各异的二十个断块亚区.各断块近代以垂直差异运动为主.沿岸断块活动的热震效应、能态转换与深部构造密切相关.强震区,低热场区,近代拗陷区与深部莫、康氏面隆起区,重力高值区相对应.广东6级以上的强震都分布在沿岸活动性强、稳定性差的近代断陷区的边界上.断块应力分布和断裂活动方式随断块组合形态与分区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位不同而异.区域稳定程度还受断块介质、结构条件、构造发育程度、水文工程地质特征制约.沿岸M≥4(3/4)的中强震70%发生在新生代断陷盆地内.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构造断块协同运动模式对中国西南地区第四纪时期以来活动断裂特征进行了概略的描述和探讨,并重点讨论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及活动断裂在一定的工程使用期内的位错量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析井田内主要构造断裂的导水性,为断层岩柱留设提供依据,运用有限元法的三维数值模拟程序,对陶厂石膏矿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断层F17附近存在较大的压应力,在F1及F2断层附近的石膏矿体中存在拉应力,在石膏矿体中的应力水平相对较低且均一。断层附近的Z方向的应力相对石膏矿体的应力低。应力矢量分布中拉应力矢量主要分布在石膏矿体靠近断层附近,随着石膏矿体与断层距离的增加,逐渐转化为压应力,而在断层的交汇处压应力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盆地B凹陷的形成演化受神狐、珠琼、南海等多次构造运动控制.其基岩地层受太平洋和亚洲板块碰撞作用形成北东向浅层断褶构造带.该断褶构造带原始构造形态比较简单,但受后期多次拉张构造活动的改造,使得现今产出的裂陷构造内幕非常复杂.本文根据地震资料解释、钻井资料分析和油气勘探开发成果,详细阐述了B凹陷断层的类型、组合型式及断裂系统分布特征,包括:(1)断层主要有正、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等类型;(2)断裂主要有羽状构造、花状构造、帚状构造和滑脱构造等组合型式;(3)根据断裂带走向,发育有8组不同走向的断裂带:北西西向、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北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北北西向、近南北向.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的地震资料分析显示,该区域自始新世以来断裂系统十分发育.断层表现出张性或张扭性特征并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在平面上,断裂主要为NWW、近EW和 NE向.根据断层平面展布及组合形态,可将它们分为平行断层系、雁列断层系和树枝状断层系3种组合形式.根据断裂发育时间及规模,可将断裂的活动期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剧烈活动期(Tg—T8)、较强中等活动期(T8—T6)、平静稳定期(T6—T2)、再度活化期(T2—T1).断裂发育的时间及特点对凹陷的构造演化和沉积过程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震资料分析,并总结前人的研究,将南堡凹陷高柳地区构造演化划分为初始裂陷期、快速裂陷期、裂陷萎缩期和坳陷期;沙三段处于快速裂陷期,且沙三一沉积期发生了构造反转。综合岩芯、录井及测井资料,明确了研究区的物源方向、沉积相类型与分布规律及沉积模式。研究表明:边界断层控制下的沉积地貌背景造就了高柳地区沙三段近物源、快速堆积的扇三角洲-湖泊沉积相类型及其频繁交替的沉积序列特征。比较构造反转前后沉积模式认为:构造反转前,边界断层活动相对较弱,地貌较缓,西南庄断层控制了物源与沉积中心;构造反转后,地貌变陡,造就了扇三角洲小平原大前缘特征,柏各庄断层控制了物源与沉积中心,且西向物源变强。  相似文献   

15.
断层封闭性可表现为侧向封闭性和垂向封闭性。针对这两方面利用断裂带泥质含量和断层而物质涂抹分析法对歧南西斜坡的8条断层在沙三段的封闭性进行了研究,并借助于平衡剖面对其中五条主要断层(F2.F3.F6.F7.F8)的封闭性进行了动态分析,进而得出该区的油气运移特征。结果表明:断层无论是在侧向还是在垂向上其封闭性在纵向上是变化的;断层对该区沙三段的油气运移起遮挡的作川;砂体为该区沙三段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6.
研究渤海海域盆缘洼陷——庙西南洼的生烃能力,指导该区油气勘探。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剖面特征分析、古地貌恢复及水平方差切片分析等技术,对庙西南洼古近纪走滑、伸展等控洼断裂的活动期次、活动性质、活动强度进行研究,明确断裂的控洼机制,分析洼陷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建立洼陷的演化模式,进而优选有利烃灶的发育位置。依据控洼断裂活动性质与强度的变化,可将其划分为4期构造运动:伸展主控期、伸展-走滑分异期、走滑-伸展联控期、走滑强拉期。不同期次的断裂活动导致洼陷结构的改变,使沉降中心不断迁移: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时期中东部多沉降中心、沙三段沉积时期西南部沉降中心、东营组沉积时期南部沉降中心,呈现由东向西、由北向南的迁移规律,围绕走滑带往复迁移。中南次洼作为古近纪庙西南洼的继承性沉降中心,有利于烃源岩的成熟、保存,为研究区主烃灶发育区。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的联合解释,结合平衡剖面技术,对渤海湾盆地长堤地区主要断裂及其伴生构
造的地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堤地区发育各种不同尺度和性质的断层,绝大多数断层属于生长断层。断裂活
动受到“济阳运动”和“东营运动”的影响,具有幕式活动的特征。长堤地区规模较大的两期不整合界面的形成与断裂
的幕式活动关系密切。沉积地层中形成的多期不整合界面,体现了长堤地区在新生代演化中经历了多旋回断陷作用。
根据对长堤地区重要界面的识别以及结合区域沉降史分析,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褶皱隆升、伸展断陷和稳定沉降3 个
主要阶段,其中伸展断陷阶段进一步分为沙三期-沙二期的断陷I 幕,沙一期-东营期的断陷II 幕。长堤地区的油气
圈闭类型主要受到断裂活动的控制,同时也受到其演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应用断层落差法对沾化凹陷断层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断层具有幕式活动的特点,即在沙三早期断层活动强烈,沙三中、晚期—沙二早期断层活动变弱,沙二晚期—沙一早期断层活动又变强烈,东营早期和晚期断层活动又变弱。断层的幕式活动控制了各时期沉积地层的厚度和空间展布形态,使得沉降中心以五号桩长堤断裂带附近为起点进行顺时针迁移;断层活动的性质控制了沉积物内部的叠加方式,即张性断层活动时期以发育退积式准层序组为主,压性断层活动时期以发育进积式准层序组为主。同时,断裂的不同组合样式也控制了砂体的发育和空间展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