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生豪被誉为莎士比亚戏剧最重要的译者之一。他在向中国译介莎士比亚及其著作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以对《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中的独白的翻译为例。通过对比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位翻译大家对这一独白的不同译本,本文旨在分析朱生豪在创作最接近原文,最自然的译文中所做的努力,及这些努力在其翻译原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位翻译大家的《莎士比亚全集》译本的比较,通过对照英文原著,指出了译者的一些误译或错译,论述了英译汉过程中词义的确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自1921年田汉首译《哈姆雷特》至今,中国莎译已有了将近80年的历史,其中朱生豪的译本最为脍炙人口。朱生豪所译莎剧是中国莎士比亚翻译史上的杰作,但是朱译本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两大不足。从朱译莎剧的得失入手进行研究有助于指导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4.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朱生豪的翻译通过大量的意译来传达原作的神韵;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5.
李春江 《科技信息》2009,(3):165-167
戏剧中的称呼语不仅反映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教育状况与价值观念,也可以推动剧情发展,帮助刻划人物,描写人物心理的变化。而如何翻译这些称呼语取决于译者对称呼语的功能的理解,以及译者的审美价值观念与文化意识。本文重点对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的三个中文译本(朱生豪、梁实秋、方平)加以比较,分析其译文中的称呼语是否实现了上述功能,并做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从莎剧翻译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科技信息》2009,(19):155-155,85
翻译思想是翻译家对翻译经验的高度提升和高度认识,反过来又指导翻译实践,由此获得新的经验。翻译的能产性可以被理解为翻译思想对翻译风格,翻译技巧及策略的影响。本文从朱生豪的译莎背景,以及他在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技巧等方面探索朱生豪先生的翻译思想和理论。从而指导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7.
以朱生豪的Hamlet汉译本为个案,通过描述译者的翻译目的、审美标准及创造性叛逆策略,分析如何介入译本,从而进一步认识朱生豪的翻译艺术,同时指出,译者的主体能动性介入决定了其对原文的解读方式和表达形式,译文延伸了原文的生命,译者借翻译实现了其艺术价值观和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8.
译者的风格是文学翻译中译者身份的标识。译者风格的建构离不开译文所体现的语言特征和贯穿于译文的翻译观。朱生豪、梁实秋两位翻译家所译《理查二世》译文风格迥异,在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于各自的翻译目的、翻译原则和审美取向,采用了不同的解读文本策略,从而分别形成了“豪放、率真、大气”和“含蓄、简洁、典雅”的两种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为纪念朱生豪100周年诞辰,对朱生豪莎剧翻译为何能历经60余年成为活的翻译文学经典进行研究,认为其经典化取决于三个互补互彰的内外因素:赞助力量、内在特性和巨大的读者群。出版社、教育机构和剧团等赞助力量以各种形式不断出版与传播朱译莎剧;译本所具有的散点押韵及其补偿功能与适度保留的他者语言文化因素等内在特性也促进了朱译莎剧的不断出版、传播。这两个因素共同造就了巨大的读者群,巨大的读者群又促进了译作不断出版和传播。赞助力量、散点押韵及其补偿功能、读者的选择都与译入语文学规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被广泛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宝库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小说内容涵盖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有多种语言译本。其英译本中有两个公认比较成功的版本:一个版本为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所译;另一个版本为英国译者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明福德所译。文章尝试对比这两个译本中关于人物配饰的翻译,从中选取一些包含文化因素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而说明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可以达到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而达到了翻译目的的译本就是优秀的译本。  相似文献   

11.
梁实秋版《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是经典译本,他本着"信"与"顺"的翻译标准,采取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对应地采用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手段,最大限度地在"忠实"的基础上力求通顺。  相似文献   

12.
耿晓娟 《科技信息》2010,(34):I0161-I0162
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ills 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已经应用到了语言研究的很多方面,翻译领域也不例外。本文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朱生豪的译本《哈姆莱特》进行研究,试图将朱译《哈姆莱特》中的概念整合现象进行具体的解释,从而得出一些可供翻译者和翻译研究者参考的公式化的翻译规则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杨柳 《科技信息》2012,(22):157-157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因其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研究民俗翻译要在文化翻译研究的大背景下进行。本文从文化翻译观角度,结合文化翻译观的理论知识,以民俗翻译为例探讨民俗文化英译中的翻译策略,分析文化翻译理论在民俗英译中的适用性问题。通过对民俗翻译的研究和分析,了解文化翻译策略的优越性,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基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从译者的译材选取和具体翻译策略的采取,以及翻译理论研究建设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要坚持以民族性特征为指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建立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翻译理论。从本国语言文化特征出发并不意味着拒绝外来翻译策略和理论,而意味着将我国及外来优秀成果结合,使之成为中国翻译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5.
以《达斡尔族乌钦叙事诗经典英译:少郎和岱夫》英文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以对等理论为依据,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探讨民族典籍英译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提出以“异化”为主导策略,重点探讨了“直译”和“意译”在达斡尔语文化专有项英译中的重要作用,确保成功传递达斡尔族叙事诗的文化价值,为其他类似民族典籍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邱蕴琛 《科技信息》2010,(7):199-199,56
本文从朱生豪的生平入手,对朱生豪先生在艰难困苦中矢志译莎之动力进行探讨。兴趣、爱国思想、经济窘迫皆是朱氏译莎之原动力。对莎剧的热爱是其翻译的动力,内在因素,“经济”和“爱国”起到了推动和激励作用,是外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典故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有其独特的特征。而典故的翻译至今为止仍然是翻译的一个难题。如何翻译使得典故易于理解,使得其中的形象在目的语读者的头脑中重现一个相似或者甚至是相同的形象呢?这是有待我们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朱生豪在《威尼斯商人》中采取的典故翻译的策略为基础,来探索上述问题的答案,并且对译者处理典故翻译提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芳 《科技信息》2010,(35):I0246-I0247
自上世纪初以来,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举足轻重,其中莎剧的译介占据了重要一隅。本文选用了曹禺和孙大雨两位大家的诗体译本《罗密欧与朱丽叶》,拟用现代翻译理论,从两译本对原文双关修辞处理的角度对两家译文的长处与不足进行比较考察,以加深读者对诗体译本的文学性理解和重视,更好的领略这部莎翁遗作波澜壮阔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以译入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是图瑞翻译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强调在译语的社会化背景中研究翻译这一实距活动。阐述以译入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亲运用此方法分析当今翻译界的几个热点问题,旨在表明该研究方法所具有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霞 《科技咨询导报》2011,(11):233-233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描述了传统的宗教文化的一些场景,表达了丰富的佛道教思想.杨氏夫妇和霍克斯本着功能加忠诚的原则,出于不同翻译目的采取了各自翻译策略,本文就从目的论度对两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