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皖西民间剪纸丰富了地域民俗文化的内容,它的审美文化要素是民众理解皖西剪纸艺术美的有形载体,也是解读皖西民间剪纸、发展民间剪纸艺术、提高民俗研究水平的重要基础。皖西民间剪纸的图形审美要素、色彩审美要素、构图审美要素为皖西地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皖西白鹅生产性状及繁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研究了皖西白鹅基本体尺,可反映出皖西白鹅的外表各部位的发育情况及体格特征;其次,主要研究了皖西白鹅的产蛋性状、产肉性状及生长速度;最后,对皖西白鹅的人工孵化各要素及步骤作了具体描述。上述研究为皖西白鹅产业化饲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1930年,皖西苏区成立。为了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巩固新诞生的政权,皖西苏区积极进行政权建设上的尝试,包括成立特委、改造苏维埃、加强文化宣传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皖西苏区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皖西苏区加强政权建设的有益历史经验,对如今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皖西是明代开展马政较早的地区.皖西马政是一定社会条件的产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皖西经济结构和社会矛盾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蒋光慈是从皖西大别山走出来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先驱。皖西这片革命的热土深深地滋养着他影响着他,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蒋光慈常常把写作背景置于皖西乡村,以革命的笔触审视家乡,以作家的眼光回忆故乡,融皖西田园空间图景于革命叙事之中。在《少年飘泊者》《咆哮了的土地》《乡情》等革命小说和诗歌中,呈现了大量皖西山川风物、民间风俗以及方言俗语,地域文化特征凸显。这些畅销的诗文既广泛宣传了革命思想,也扩充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题材领域,并从一个角度见证了皖西革命历史。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皖西茶业改良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西是中国重要产茶区之一。民国时期,在国内外茶叶的强力冲击下,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皖西茶业逐步走向衰落。为振兴皖西茶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良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皖西茶业的恢复与发展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7.
余桂刚 《科技信息》2014,(11):178-179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皖西地区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进行研究。得出: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场地器材不足,皖西地区大部分中学对体育新课改的精神落实不够;模块教学中,皖西地区广大中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表现出了高度的集中性,篮球、韵律健美操分别广受男女生的钟爱;皖西地区中学体育教师对改革精神理解尚存偏差,教育主管部门对体育课程监管力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匪患是民国时期遗留的社会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到新生的人民政权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皖西大别山区毗邻湖北、河南,山高林密,土匪活动十分猖獗。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皖西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建了统一的剿匪领导机构,将军事清剿和政治攻势紧密结合起来,并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参与其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皖西地区的匪患进行治理,肃清了困扰皖西人民的匪祸,为皖西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治理皖西匪患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在调查研究匪情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匪患治理措施,并注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消除部队中存在的各种错误观念,为彻底根绝皖西匪患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皖西地区中学健美探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皖西地区中学存在健美操开课率低、专任师资匮乏、教学场所设施条件简陋、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传统、教学内容陈旧,但学生对健美操课程学习兴趣却较高等现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皖西地区中学健美操教学活动开展建议,旨在为新课改背景下推动皖西地区中学健美操教学的普及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关传友 《皖西学院学报》2013,29(1):13-16,21
霍邱县水门塘是至今仍发挥灌溉作用的皖西地区古代3大水利工程之一.清代霍邱水门塘的水利管理,实现用水者在维修和灌溉管理等方面的充分参与,体现出一定的民间自治性质.其在实际运行中,以水利灌溉利益为纽带,借助地方官府的支持而发挥着有效管理作用,维护正常的水利秩序.  相似文献   

11.
茶产业是茶文化的载体,茶文化是茶产业的灵魂,它们使我国古代农业结构有了新内容,丰富了手工业,催生了新产业,促使封建经济体制内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过程,唐代开始显现,北宋有所发展。皖西(淮南)茶产业有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清代,西北茶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左宗棠视其为筹饷裕国之源,驭边怀远之策,针对清未西北茶务出现的问题进行整顿。肃清了西北茶务混乱的局面,重建了西北茶叶市场。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政时期,对传统农业进行近代化改良是清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农业大省的安徽多项农业新政并举,集中体现在了四个方面:设立近代农业行政管理机构、开垦荒地、推广桑蚕和兴修水利。这些政策和措施,在皖省得到了相当程度上的贯彻和实施,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安徽的传统农业亦在此时开始出现了新的气象。《皖政辑要》作为反映晚清安徽概貌的一部政书,真实地记载了该省实现这一转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青阳是战国末期楚国南方一个有名的地方,秦汉时期仍为世所知,后来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唐代北宋期间,时人多以为是今安徽省青阳县;南宋以后,大多数人又以为是今长沙。当今学者也聚讼纷纭,现已成为学术界非常关注的历史之谜。而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考证与研究,可推断出青阳位于今宁乡黄材一带,且青阳从战国到秦代是洞庭郡治所在地,西汉时期是青阳县治所在地。  相似文献   

15.
透过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中国数学背景,考证了明末清初两代安徽数学的概况,记述当时两位中国数学的代表人物程大位与梅文鼎的数学思想发展及其历史评价,籍此弘扬我省数学在中国数学史上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6.
由于《西游记》在明清时代被普遍认为是一部表现三教归一思想的、具有深奥哲理的小说,同时兼具对人心与世道的讽刺,故而明末至清初现存《西游记》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均在阐述哲理上大下功夫,并结合续作者所处的时代,大量甚至是通篇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为西游故事的继续开辟了多维的走向和新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7.
皖西民间朱元璋传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皖西民间流传着大量有关明太祖朱元璋的传说。这些传说具有内容的神秘性、结构的系列性、流传的广泛性和发生时段的集中性等多方面特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关历史在民间的沉淀、洪武年间官方的宣扬、民众情感观念的自然选择以及朱元璋经历本身的传奇色彩等是其中的主要因素。皖西民间有关朱元璋的传说是民间文学中的一棵奇葩,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明清易代之际,李自成余部转移到三峡地区,联合当地武装力量,组建了著名的“西山十三家”,又称“夔东十三家”。他们继承了李白成时代大顺军的优良传统,坚守民族气节,与清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以自己的生命去实践民族大义;同时,他们保境安民,修养生息,对三峡地区的经济开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顺治二年(1645)到康熙三年(1664),“西山十三家”十数年如一日,战斗于三峡,生息于三峡,辉煌于三峡,颠覆于三峡,表现出浓烈的“三峡情结”。  相似文献   

19.
刘坤一是晚清时期一个重要的地方官员,也是洋务运动后期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历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坐镇东南,屹然为中国之重”。1901年,他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更成为晚清新政的基本方针。对于这样一个清末封建统治阶级中学习西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史学界的研究是明显不足的。本文试就刘坤一洋务外交思想的发展过程、洋务外交思想的特征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