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1.东方文学对于庞德诗歌理论的影响,2.西方传统典型理论中的典型塑造与鉴赏在庞德诗歌中的表现,3.庞德对意象派诗歌的理论发展等几个方面阐述庞德意象派诗歌创作的理论来源,结合他的代表诗"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解读他的创作实践,肯定庞德在美国乃至整个文学界在意象派诗歌方面的地位和贡献。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的历史车轮已快驶向她的终点。回顾这一世纪近百年来的西方文学,最引人注意的是现代派文学的兴起。而在英美,现代派诗歌滥觞于英美意象派诗歌。所以,回顾与评价英美现代派诗歌,对英美现代派诗歌作一个世纪的总结,必先从评论英美意象派诗歌开始。  相似文献   

3.
意象派诗歌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开路先锋,代表人物主要有:庞德、H.D.罗厄尔等。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主要强调意象和"意象并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罗伯特·勃莱、詹姆斯·赖特等把意象派诗歌发展成深度意象派诗歌,无论是诗歌理论或是诗歌创作实践,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与庞德的意象派诗歌有着一定的差异;他们也强调诗歌的意象,但认为深度意象是对无意识的开掘,强调意象的跳跃和比喻的转换。通过从定义和概念、哲学基础、文化来源以及创作实践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和深度意象派诗歌在"意象"处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英美意象派诗人推崇中国古典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古诗的表现技巧,强调意象的直接呈现,主张“纯用意象”,将意象“并置脱节”。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异质性,英美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诗在审美效果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西方意象派在其发展探索过程中借鉴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是由社会和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意象派汲取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以及意象叠加、意象并置的表现手法,但由于文化差异原因,它并没有达到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神韵”境界,与中国传统“神韵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以节奏论为核心的诗歌音乐观是意象派诗歌的一个重要理论。意象派诗人紧紧抓住节奏这个诗歌音乐性的本质要素 ,提出以情绪节奏统领诗歌音乐节奏的自由诗理论 ,使诗歌外在节奏情感化和内在情感节奏化 ,并从体裁范畴提出了诗歌形式在情感表现上的独特机制。意象派的上述独到见解有别于单纯求诗歌外在音乐性的传统诗歌美学 ,从而对现代西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方意象派在其发展探索过程中借鉴学习了中国古典诗歌,丰富了它的创作理论主张。意象派学习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叠加”的表现手法,并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选材和取意等,为英美诗歌的创作繁荣发展了新的形式和技巧。  相似文献   

8.
意象派的情感表现观是建立在对浪漫主义表现说积极扬弃的基础上的。它否定了浪漫派视诗歌为诗人自我情感的载体的理论, 提出诗歌创作是诗人从情感抒发的心理需求出发, 对个人情感进行一系列组织驾驭, 使之转化为具有激发普遍化审美情感功能的审美启示物的动态过程; 而诗歌欣赏则是读者在观照作为审美对象的诗歌文本中获得某种审美情感的过程。这样, 意象派诗论就在承认情感价值的前提下, 将形式上升为诗歌的本体, 从而把理论立足点真正从道德转到艺术, 从庸俗社会学转到美学。本文试图对意象派的上述观点进行较全面的梳理和剖析, 并通过与浪漫派、象征派和唯美派的比较, 指出其理论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它把英美诗歌从讲究修辞和传统格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确定了自己个性鲜明的语言结构和风格特征。虽然意象派作为一个流派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它为英美现代诗歌开拓了道路。本文在埃兹拉.庞德提出的意象派诗歌创作三原则的基础上,探讨意象派诗歌三个方面的特征:即独特的意象,简洁精练的语言,富有音乐性的韵律。  相似文献   

10.
卡尔.桑德堡继承和发展了惠特曼的诗歌风格,并且他还受到“意象派”创作思想的影响,使其一些作品具有意象主义特征。桑德堡的诗歌有的粗犷、热情、豪放,有的则婉约细腻。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具有浓重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可以从其中的游子思妇诗中得到集中体现。游子和思妇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共同承受着因失意别离而造成身心双重的孤独寂寞,但两者的表现方式和排遣方法却不一样:游子表现为失意、困顿,思妇则表现为独守、等待;男子通过抑郁行乐和眷念家室故土来摆脱孤独,女子则是通过想像、因情入梦和自求多福来自我安慰以排遣孤独。他们在人人“同有之情”的孤独中从沉痛到解脱,体现了人类战胜孤独寂寞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男怨诗塑造了“怨男”之形,中国自《诗经》以降的闺怨诗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怨女”之象。一支“怨”曲唱中西,怨男怨女有着相同的命运遭遇:被弃、孤独、痴怨,但两者并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他们中有的冲破层层藩篱,起而反抗,自珍自爱。通过剖析英国男怨诗和中国闺怨诗,可以看到中西怨诗塑造的怨男怨女形象是有其共通性的。  相似文献   

13.
潘岳是西晋太康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其诗文风格以善为哀诔而著称。潘岳悼亡诗现存仅四首,然而单凭这四篇诗歌,潘岳就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别——悼亡诗。总览后世论家在历代诗话中对其悼亡诗的接受,主要体现出其感情深挚、延续汉魏风及嫌其繁冗费词等方面的评价。然对于其悼亡诗以其情深取胜这一点,自古以来没有异议,并籍此一点对后世悼亡类诗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温庭筠的创作正处于诗向词过渡的晚唐时期,他的作品也初步显示了这种文体上的变革。尤其是他以女性为题材的乐府诗作不仅改变了以往“唐人乐府皆不入乐”的局面,在创制上更是采用了“由乐以制词”的词体创制之法,其工整的章法、和谐的音律奠定了词调创制与定型的基础。这与词作华美的形式、悠远的意境相结合,奏响了诗体文学向词体文学过渡的先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文论中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思想,揭示了隔“代”文学的传承特点,实际上就是文化内涵转移中的创新特性,这和文学翻译的情形很相象。语用学中的“语境”和“语用策略”理论之所以能有效地解释翻译实践中的诸多难题,就是当代翻译学的这类“文化横移”式的跨学科研究的运用结果。在对汉诗英译等翻译活动中的“创译”、“重译”和“破译”等现象,这样的方法都是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诗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在教育观念上给中国古典诗词留有一席之地。在此前提下 ,扩大诵读工程的影响 ,充分发挥中国古典诗词在传统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智力教育和审美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代诗人宁调元面对专制统治、列强入侵和狱中险境,写了大量抒悲愤之情、扬雷霆之声的狱中诗。由“死”和“血”组成的“悲愤”之情,以及由“革命”、“民主”、“自由”组成的雷霆之音,成为了他诗歌的情感主旋律。这种源自于自然心声的情感,已经完全冲破了古典诗歌情感模式的束缚,奏响了一曲富有激越音色和生命力度的文学情感的交响乐,它正在召唤着一个中国文学情感模式大转换时代的到来。因而,宁调元的狱中诗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也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探究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早就存在以数字入诗的现象,但杜牧却将这一手法加以充分的运用。在他现存的诗歌中,有一半以上的诗歌中用到了数字。在他的以数字入诗的诗歌中,运用数字的方式多种多样,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给予冯至“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褒扬,是因诗人中后期的创作。如今看来.诗人早期创作的四首叙事诗的成就也不容小觑,它们包蕴的诗人生命意识的清醒姿态,诗人的“家园”意识,以及诗人在生命荒原中“无家可归”的惶惑和“寻家无着”的焦灼,无不使之带上了一种超越时代思想情绪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从一定意义上说,含蓄是一切诗歌最重要的价值。创作中的凝缩,欣赏中的扩展,是一切诗歌话语在“听—说”过程中达成含蓄的共同途径。与此同时,对中国传统诗歌而言,含蓄的底蕴是温柔敦厚,这是礼乐传统赋予含蓄的民族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