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电视精英文化是精英文化在电视中的体现,宣扬一种普遍的社会理想,传播文明、弘扬社会正义,阐释人生信念,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类的命运。电视传播的广泛性,本可以使电视精英文化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但现实是大部分电视精英文化栏目处于边缘位置,这一方面是由于当今社会正处于电视大众文化的狂欢时期,另一方面,电视精英文化节目本身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和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引路人,作为精英文化生存的一种方式,电视精英文化在困境中要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2.
以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近代特殊的历史文化状况,探讨林纾、严复、鲁迅及林语堂基于中国近代文化状况的不同态度对他们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得出结论,翻译策略的最终决定因素是译者本人,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主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近代翻译活动在"西学东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代翻译基本上以甲午为界,从前期的实用技术为主到后来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学术翻译,体现了近代社会变革和社会思潮发展的过程,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后期翻译中,出现一批具有深刻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将翻译作为一种学术活动或者是文化传播,而且作为一项思想启蒙、服务政治的社会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目的性,介绍的西方学说理论打破了传统文化一统格局,使近代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冲突,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从特定时代背景来分析翻译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对翻译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后,多数湖湘精英都曾与教育有过不解之缘,也正是近代湖湘精英引领下的心系桑梓、情牵教育的人文氛围,成就了人才辈出的近代湖南独树一帜的教育家群体,有力地推动了湖南教育近代化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5.
龙璐 《科技信息》2013,(16):189-189
本文从多元系统论的视角下描述和阐释了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地位变迁这种文化现象。从而进一步指出在近代中国文学的危机或转型时期,因建立新文学的需要,近代翻译文学逐渐在整个文学系统中从边缘走向了中心,从次要转向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国特殊的文化、政治、经济环境,当代中国摇滚文化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的特点,即介于官方(严肃或者精英音乐)与市场(流行音乐)之间的一种独立性。中国摇滚文化的审美性正是建立在这种独立性之上,在反叛和狂欢这两个特性上表现了一些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与《善恶家族》一书翻译有关的史料分析,我们了解到近代优生学被引入中国时,其理论与实践和复杂的婚姻道德价值判断纠缠在一起。优生学及其相关进化伦理学的引入,促进了一种精英主义婚姻伦理观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的职业教育肇始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发轫于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堂,伴随着近代中国制造业的起步,为培养专门人才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堂应运而生.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创办是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产物,而又对中国社会转型给予巨大的促进和推动,加速了中国经济、国防、思想文化和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后,作为传统中国典型区域的湖南开始走出边缘化,天下称之。激荡风云中,湖湘文化重镇、湖南首府长沙更是精英迭出,他们以积极进取的姿态,与时俱进,应势而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复兴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下,传统的精英文化得以消解,注重民间狂欢的大众文化成为普遍趋势,在这种狂欢的状态下,人们既对消费文化的肤浅庸俗感到厌恶,又无法自拔于消费文化所带来的快感,精神上处于迷惘状态。这种迷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仰与自我认识的缺失,于是追星成为人们信仰寄托的一种方式,在众多追星族中,杨丽娟及其家人的做法令人惊讶。在她的追星悲剧中,人们更多的是批评市场经济下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忽视了前期报道中媒介他者眼光的值得肯定性,文章试图以符号学和后现代非理性主义认识论对杨丽娟事件及媒介在事件中的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偶像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对精英文化的执着追求,也有对大众文化的欣赏与认同。当前的大学教育应该注意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引导。  相似文献   

12.
布迪厄的"习性"理论具有现实意义,就作家而言,他的种种生活经历无疑都会参与其"习性"建构之中.塞林格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时虽立足高雅,但在其"习性"的调节和建构下,又对通俗文化进行不同程度认同.首先是对影视通俗文化中人物形象的模仿,同时在叙事安排上也呼应了所处年代的"遏止"思维.由此可以看出作家创作过程中不断同大众心理商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文化协调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文化冲突则是社会动荡的重要根源。近代中国,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的原始对抗,大众文化从历史潜语境中凸显及其与精英文化的断裂,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成为中国社会结构分化,局势动荡,革命与战争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总结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化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领域。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控制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意识形态。在批判大众文化的同时,他们讴歌精英文化的乌托邦指向和批判功能。在当代社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样,事实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通过文化批判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企图是注定不会成功的,真正具有变革社会功能的,只能是具体的物质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进程中,产生了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些应用性不强的理论课程的空间不断被压缩。主要以"语言学概论"为例,探讨了目前纯理论性课程在应用型高校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可能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与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现代化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中国的现代化文化建设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最基本的文化要素。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文化建设中,必须努力处理好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使每一种文化形态都肩负起自己的时代责任,以达成实现中国现代化文化建设这一共同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数学分层次目标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历史背景及现状分析,提出高等数学实施层次目标教学法的必要性,深入探讨了大学数学层次目标教学的研究内容和具体实施方案,就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内容的整合、考试模式以及学生层次的划分等内容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8.
曲子词与现代流行音乐具有某种可比性,词的意象比流行音乐的影像更符合艺术人类学特质。在词的雅俗之争中,实际上应区分平民性与平民化两概念。前者是一种精英引领的审美人道主义,一种生命韵律,后者更是受众想要的一种娱乐快感。词为了获得平民性而离开了诗的精英主义,最终又为了抛开俚俗而远离了平民性,走向了丈人的趣味主义。词的境界说仍可商榷,多元化观点必须有个绝对性前提。词的最高境界要有真性情,是张力下的个人性格的坚持和绽放,且最后能超越个体生命的感受,进入到更为自由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大众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瓶颈。高校突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就业瓶颈关键在于树立以"就业力"为核心的人才质量观,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就业技巧指导,提高大学生工作胜任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