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分析降水结构设计计算要点、基坑降水对邻近建筑物沉降的影响及其对基坑稳定性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扬州万家福商城扩建工程基坑降水,侧重论述了基坑降水对邻近建筑物沉降和稳定性的影响,同时指出了基坑降水设计和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赵航 《科技资讯》2014,(3):80-80,82
基坑降水对基础施工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降水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施工进度。本文结合基坑降水实例,介绍了基坑降水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针对工程基本概况,选择合理的降水方法,并对管井群井降水方法进行了阐述,明晰基坑涌水量计算并对管井降水设计及施工要求作了探讨,证明了基坑降水方案的合理性与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该文总结了基坑工程中地下水的不良作用,介绍了基坑工程中进行降水的不同方法及其适用条件,分析了基坑降水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不利影响防治措施以及水土资源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深基坑降水的双层结构模型及有限元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不同水文地质层水流运动特征的差异,考虑到土层降水-固结过程中渗透系数和贮水系数随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的非线性变化,对基坑降水过程中的地下水流计算,提出了可同时求出各分层地下水位的双层结构数学模型及有限元计算方法.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锚基坑工程降水计算表明.双层结构模型为深基坑降水与沉降的非线性耦合计算,基坑土体变形预测、控制,工程施工和设计提供了新的计算分析途经.  相似文献   

5.
以太沙基固结理论为基础,考虑孔隙度、渗透系数及储水率随含水层发生固结沉降的变化特征,建立了深基坑降水与地面沉降三维耦合模型.采用FORTRAN95语言将计算过程编制成程序,并使用VB6.0研发了深基坑降水与地面沉降控制模拟预测可视化操作软件.以图形化界面方式,模拟和表达深基坑降水与地面沉降的关系,据此提出深基坑降水的最优化方案.以南京地铁三号线柳州东路站深基坑降水工程为例,运用该软件对深基坑降水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15口井降水方案,降水10 d后,基坑内部地下水位维持在基坑底板1.0 m以下(埋深20.8 m);降水66 d后,基坑周围100.0 m处地面沉降量小于0.015 m,满足沉降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6.
针对基坑降水引起周边土层沉降问题,考虑到土体重度的变化和渗流力的影响,提出了一种以随机介质理论计算地表沉降量的方法。利用降水漏斗曲线对降水周边土层进行划分,基于有效应力原理和固结理论分析了降水前后土体重度和渗流有效应力的变化及微小土单元体压缩量,并通过随机介质理论计算基坑周围地表沉降量。以某基坑降水施工为背景,结合理论分析表明:计算方法得到的地表沉降分布与实测值整体上较为接近,在1.5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精度较高,同时降水引起地面沉降也较大,1倍开挖深度处地面沉降最大值,约为25.53 mm;基坑降水引起周围土体重度的变化是影响地面沉降得主要因素,渗流力影响仅为15%。研究内容可为估算基坑降水引起地表沉降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含水层较浅的地区开挖基坑及基槽,都涉及到降水问题。降水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进度、费用甚至工程的安全。针对基坑降水中出现的地下水位降低深度不足和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陷过多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就各种问题提出了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马志强 《科技信息》2007,(24):104-105,148
由于基坑快速抽水导致基坑周边地面沉降。通过对场地因抽水引起地面沉降的计算和试抽水等方面的前期工作,分析了因基坑降水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并据此来调整完善基坑降水方案,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张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1):6164-6170
基坑施工降水对邻近地铁隧道产生附加沉降,正确评估其大小及对地铁运营安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某工程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复杂环境条件,考虑基坑围护桩人工挖孔桩施工降水实际情况,在某些假定条件下,采用简化大井降水分析方法。分五种工况对围护桩施工降水对邻近地铁隧道产生的附加沉降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考虑降水对地铁最大影响时,地铁隧道产生的最大沉降为5.7 mm,不满足地铁运营线路轨道变形的要求;采用跨三桩施工降水可将地铁隧道产生的附加沉降控制在地铁运营线路轨道变形范围内。针对减少基坑施工降水对地铁隧道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坑降水原理是基于井的渗流理论,大型基坑的降水不同于一般工程,其降水效果和经济性对工程建设十分重要。运用渗流理论对大型基坑降水进行合理的分区、降水计算和系统设计,建立井点降水的渗流曲线方程,以较好判断降水区内任一点的水位,从而合理布置井点,科学确定大型基坑施工降水方案。  相似文献   

11.
李树林  张慧君 《中国西部科技》2011,(15):F0002-F0002
2011年1月12日,成都分院与四川省科技厅就"十二五"科技合作举行科技合作座谈会。会上,成都分院副院长赵永涛作了"中国科学院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十一五’合作工作总结"报告,并对院省"十二五"科技合作框架协议进行了介绍。省科技厅厅长彭宇行表示,双方应加快推进中科院科技成果在四川的转移转化。其次,双方共同应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并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第三,共建创新平  相似文献   

12.
映射系统的轨道引导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沌控制是非线性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研究混沌控制其意义也十分重大 文中的轨道引导控制则是在不同的轨道之间进行控制 ,通过轨道控制可以从系统中任一点进行控制而到达目标点 通过Melnikov方法 ,就一类保面积的映射系统 ,从理论上对轨道引导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其轨道引导控制的条件 ,得到了一类保面积映射系统的Melnikove函数的表示 ,及轨道引导控制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水平井轨迹“曲率-并斜角”二段控制方法,即以初始控制点为起始.点,控制段终点为目标点,用两种造斜率控制井段,根据造斜特点决定中间点的井斜角大小,找出二造斜段的配伍曲率,从而满足控制要求.文中给出了中间点的选择和控制段的确定方法,并对塞平-1井作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灵活,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个具有自主思维能力的认识主体来说,他的思维活动往往都在其心理和认知的控制之下进行的。思维活动中的心理控制一般可分为“内控”和“外控”两种主要形式。从其对思维活动结果的影响上看,优秀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情绪及情感、科学的信抑等心理因素可以使思维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充分发挥其功能达到最佳的认知效果,从而提高人们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相反,消极的情绪或情感、盲目的信仰等心理因素则使人容易丧失理性认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看问题、思考问题缺乏主见,盲目相信某种观点或某种理论。邪教“法轮功”对人所实施的精神控制,实际上最初是从心理控制开始的。  相似文献   

15.
在深入挖掘企业物流系统和社会物流系统控制中存在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源于实践的物流系统控制论概念,一个将系统论和控制论集成应用在物流系统中的方法论.为了更加清晰地揭示物流系统控制论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基于绩效分析与关键控制点(performancean 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PACCP)的物流系统控制模型,并从物流系统控制的结构、功能和行为关系,物流系统控制的最优决策和自动调节过程,以及物流系统之间控制的协调问题3个方面进一步描述了物流系统控制论的理论体系.物流系统控制论的提出为深入揭示物流系统演化规律和最优控制提供了方法论,成为物流理论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目前内控失效的实例,阐述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的必要性,并分析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及其内容方法、提出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二自由度PID的一种工程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基于可编程调节器实现二自由度(Two—Degree-of-Freedom)PID控制的一种工程方法。通过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实际运行,表明可编程调节器能够实现结构复杂的二自由度PID控制。可使系统的“外扰抑制特性”和“目标跟随特性”同时达到最佳,控制性能优于常规控制,且参数整定方便,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电流滞环控制存在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定频滞环的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电流控制方法,这类控制方案将滞环控制与SVPWM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取得快速电流响应的同时,降低了开关频率,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本文介绍了基于不定频滞环的SVPWM电流控制原理,并用Simulink模块库建立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动态测量和定量控制相结合的方法,使用控制算法来实现多级控制,减小在动态称量中的误差,又采用了一个的动态测量方法,从而提高了称量的精度和速度,弥补了单独提高动态测量精度或单方面优化定量控制策略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企业投资循环内部控制机制,明确了企业投资应当保证达到的目标以及投资循环内部控制流程.提出8个投资循环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为企业规范投资行为、监控投资过程、实现投资利润的最大化提供理论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