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绸之路     
正丝绸之路由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构成。陆地丝绸之路以西汉时期的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甘肃、新疆,越过葱岭,通往西亚、欧洲各国,全长7000多千米这条山水阻隔、冰峰林立、流沙浩瀚的道路充满艰险和神秘,也充满着传奇与诗情画意张骞出使西域西域是一个地理概念,汉朝时指现在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和中亚细亚等地区。西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分明,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的地  相似文献   

2.
吐蕃自开皇二十年(600年)崛起于青藏高原以后,积极向外扩张。其对唐西域的征伐几乎与吐蕃帝国的兴衰相始终,对丝绸之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文章认为,吐蕃在唐西域的活动,阻隔了中西方之间的"丝绸之路",但客观上也有利于丝绸之路的拓展。  相似文献   

3.
班超在不惑之年毅然投笔从戎,随汉军西征。其间他荡平匈奴势力,恢复了西域与汉朝中断了65年的关系,使“丝绸之路”得以畅通。班超完成了统一西域的宏伟大业,其英名威震西域和中亚。今天,班超及三十六勇士的雕像仍然屹立在喀什盘橐城,面向西方,继续充当西域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4.
西域自汉代以来拥有两千年的发展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而西域的历史地名则更值得深入研究.该文论述了不同时期西域的范围和西域历史地名的形成与发展.笔者通过对西域历史地名的深入研究,仿佛目睹了一个个民族的兴衰、一个个朝代的更替,这些民族迁移的痕迹依然隐现在丝绸之路的历史长河中,对此,历史地名就是一个最好地证明.  相似文献   

5.
林彬 《奇闻怪事》2011,(4):53-59,21
这是一个勇敢者的冒险故事。这是一个思想者的传奇人生。公元7世纪,中古世纪的王者——大唐帝国刚刚建立,一个叫玄奘的僧人偷偷地离开了自己的都城长安,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丝绸之路。这是一次充满着诡异和杀气的艰险之旅:正在崛起的大唐军队严阵以待;凶悍的突厥骑兵肆虐横行。而玄奘却孤身一人踏上了未知的旅程,他的目的地是那个叫印度的文明古国,那是佛教诞生的地方。长达三年的徒步探险,一万两千公里的行程,穿越一百零八个国家,在一千三百年前,玄奘用脚丈量了丝绸之路。他的旅程见闻叫做《大唐西域记》。这部在当时看来只是一部简单的地理指南,却成了后世考古学家研究西域历史的指路明灯,珍藏着丝绸之路一千五百年的荣耀。  相似文献   

6.
正沿着丝绸之路,大量西方物产涌入中国,同时也有许多中国的商品"走出去"。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那些原产于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出去的植物吧。方竹有些中国的物产到达西方的时间,远远在中国人踏上西方的土地之前。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来到大夏(西域古国)的时候,很惊讶地看到那里也有邛竹杖和蜀布。经询问,他了解到,邛竹杖是随着其他  相似文献   

7.
姜宇 《科技信息》2011,(30):101-101,103
早在西汉至唐朝时期先民就在西域进行屯田,本文从西汉与唐代在西域屯田的背景、规模,探讨在西域屯田的意义。汉至唐朝时期,屯田规模日益扩大,管理体质日益完善。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发展了当地的经济,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以及我国各个民族的团结和融合。  相似文献   

8.
匈奴的兴衰与丝绸之路的形成之间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本文试从匈奴的兴起及其经济社会概况、匈奴的兴衰及其与西汉的关系、匈奴与西域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认为西汉时期匈奴在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洛阳在唐代通过丝绸之路建立起中国与西部世界的联系,玄奘西行求法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洛阳;在洛阳奉诏撰写《大唐西域记》,不是为着消灭西突厥的目的,而是为了把西部陌生的世界介绍给世人,丝绸之路传入的文化与中国政治的干预,以佛教对洛阳武周政权的有效支持为典型,妇女当家的鲜卑遗风不足以同家礼法抗衡,武则天只能依靠佛教,用无人验证的神话来战胜封建秩序,西域胡族文化对洛阳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波斯传来的三种宗教影响甚小;胡族乐舞虽传播稍广,依然因严夷夏之辨而受到制约。只有佛教对社会生活的渗透较为深刻,那是因为它同波斯三教相比,在中国有着不同的发展经历,这同时也意味着向中国文化的贴近。  相似文献   

10.
林硕 《世界知识》2022,(4):67-69
<正>在古代丝绸之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中原王朝与西域往来的三次断绝与三次恢复,史称"三绝三通"。公元9年,王莽篡汉自立,国号"新",此后施行错误的西域政策,引发天山南北持续动荡。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出兵焉耆(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附近),中伏大败。李崇率残部退至西域都护府治所龟兹乌堡城(今新疆轮台县西北),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中原地区历来是丝绸之路上的战略节点,对促进丝绸之路兴起、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河南丝织、陶瓷等行业发展源远流长,区位条件得天独厚,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历史上洛阳、开封都曾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极大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不断碰撞、融合、重塑,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新图景。在大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当下,河南应以历史资源为依托,积极融入,统筹推进文化、金融、产业、农业等领域合作,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推进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河南的开放程度,加强河南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能力,推动河南各项事业发展,为推动实现中原经济区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吐鲁番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两汉时期,吐鲁番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是我国西域地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包括现在的新疆吐鲁番)将葡萄栽培技术和酿造技术带回长安,才有了葡萄酒在中原大地的2千多年的发展史,所以吐鲁番也是中国葡萄酒的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域东大门哈密,是东西通往的口岸,也是通往天山南北的枢纽.它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闻名于世,不仅是丝绸之路的要站,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汉唐经营西域,在哈密设官立职,历代陆续对哈密进行直接或间接管理,至清朝统一新疆,对哈密的管理逐渐加强.文章就清代哈密的建制沿革及其演变的原因做一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林硕 《世界知识》2022,(14):66-68
<正>东汉末年,随着桓、灵二帝时期政局持续动荡,陆海两条丝绸之路均处于相对衰落期,不复东汉初期“三通西域”时的盛景。不过,这一时期的东吴政权是个特例,先后有来自大秦、扶南诸国的海外来客抵达江南,还派遣朱应、康泰下南洋,并在东南亚与天竺使者不期而遇,在第三国完成了“魏晋之世”中国与印度仅有的一次直接交流。  相似文献   

15.
《科技潮》1998,(10)
记者最近在中国西部采访时发现,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古道上,茧丝绸贸易依然兴旺,然而这种传统商品的古今流向却恰恰相反。千年前的中国汉唐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曾有过繁荣景象:一支支装载着苏杭一带生产的丝绸的驼队,从当时的长安出发,出阳关、玉门关,经西域到达喀什(古称疏勒)后继续西行,远涉万里一直到中亚、西亚以及欧洲一些国家。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1989,(3)
罗布泊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以来,成为我国沟通西域的古丝绸之路的门户,楼兰古城就座落在它的西北角.古时的罗布泊有塔里木河、孔雀河及车尔臣河等几大河流注入,湖面宽阔,波涛浩渺.《汉书》记载罗布泊面积"广袤三百里,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阿富汗的文明交往自张骞凿空西域起,以丝绸之路为载体经历了汉朝的初创、唐朝的高潮、元朝的渐进与明清的衰微,为人们展现了中国与阿富汗文明交往的发展脉络。古代中国与阿富汗文明交往方式多样、内容全面、规模宏大,在丝绸之路之上展开的中国与阿富汗的文明交往在不同时期促进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放眼现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秉持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拓展,使中阿两国关系在和平友好的文明交往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学界从各个角度对唐代西域文学展开研究,以前未被重视的文人作品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唐代西域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20世纪唐代西域文学研究相比,近10多年以来的研究者善于利用和借鉴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挖掘出唐代西域文学新的文化内涵,加大了对唐代西域文学系统性、持续性、整体性的研究,出现了一批颇具成就的系列性研究成果。文章从唐代边塞诗中的西域研究、唐诗与西域文化、唐诗与西域地理、唐五代边塞词等几个方面对其成就做了回顾;同时,新世纪唐代西域文学研究也存有明显的不足与遗憾,如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较多,这也是下阶段唐代西域文学研究亟待改观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缫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即以盛产丝织物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丝国”。由于西汉和西域相通往来,在此后两千余年的时间里,我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运销到西亚和欧洲。十九世纪,欧洲学者就把运销的通道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绵延伸展,是联接亚、欧、非三个大陆的大动脉和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桥梁,在历史上起了沟通经济文化的作用。被人们称为世界文明摇篮的四个亚非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以及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希腊和罗马,都是丝绸之路所通达的地区。来往于丝绸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福庆的西域”诗歌为研究对象,再现其西域经历及在西域期间的情感历程。通过其西域诗中有关风物的描绘,对民生的关注、赠别友人的酬酢之作、怀古幽思的感情宣泄等几个方面内容的考察,来展现西域这一特殊地域与其诗歌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