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B型超声测所有病例颈动脉内膜粥样斑块,用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液中C-反应蛋白浓度.分析斑块与C-反应蛋白浓度的关系.结果粥样斑块Ⅰ,Ⅱ,Ⅲ级C-反应蛋白浓度高于粥样斑块0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液中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TIA患者(TIA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46例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结果:TI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病变与TIA有密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对TIA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普伐他汀和微粒化非诺贝特对老年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 C)的作用。方法 :49例混合型高血脂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2 7例服用普伐他汀 ,2 2例服用微粒化非诺贝特。于服药前及服药 8周后查血脂及脂蛋白。结果 :普伐他汀组 HDL - C升高 14.3% (P>0 .0 5 ) ,L DL - C下降 2 8.9% (P<0 .0 1) ;微粒化非诺贝特组 HDL - C升高 33.3% (P<0 .0 1) ,L DL - C下降 7.3%(P>0 .0 5 ) ,但两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 (P>0 .0 5 )。结论 :普伐他汀降低 L DL - C强于微粒化非诺贝特 ,而升高HDL - C微粒化非诺贝特优于普伐他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逐瘀通脉胶囊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常规用药组(A组),阿司匹林加常规用药组(B组),逐瘀通脉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加常规用药(C组)同时应用相同脑细胞活化剂滴注。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并通过彩超观察三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4周后,患者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和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三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斑块大小、厚度和IMT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逐瘀通脉胶囊可降脂,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预防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A)的发病情况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plasma homocysteine,pHcy)与CAA的相关性。方法:对179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并按动脉硬化程度分组,比较不同程度CAA组患者pHcy水平的变化,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以及pHcy、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①入选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59.2%,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9.5%;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性相关;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Hhcy)不稳定斑块率(50%)大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不稳定斑块率(28.97%),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脑梗死患者Hhcy率(46.28%)大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Hhcy率(27.5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低,但普遍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Hhcy是CAA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心络治疗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其能否有效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发展及其能否降低脑梗死复发。方法符合人选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通心络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3粒(0.7Sg)3次/d,疗程均为6月。两组每3月后复查色多普勒颈动脉和椎动脉超声,记录斑块性质、大小和数目,并检查血糖和血脂,同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及斑块数目体积等各危险因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在软斑块消退、软斑转为硬斑、软斑体积数目减少、无变化和恶化等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6个月后至1年脑血管病事件发生和再住院情况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通心络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发展和降低脑血管疾病事件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东芝-8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85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双侧颈部血管内-中膜及其硬化斑块进行观察,并对斑块引起的管腔狭窄与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检测,与健康组作对照研究。结果:高糖组颈部血管的病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部位多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处,与其它部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管腔狭窄程度与血流速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斑块较小者血流速度变化不大;斑块较大者引起管腔狭窄时,血流速度增快。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与发展进程,对颈血管病变早期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西北某高校中老年教师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详细调查.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随机选取本校内45岁以上教师511例(其中男性268例,女性243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筛查,测量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量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同时测量血压、身高、体重,并详细记录吸烟史、家族史等相关因素,以上测量完成之后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TC、TG、HDL-C、LDL-C、GLU、SUA、Cr、BUN等生化项目检查.结果:该校不同年龄段中老年教师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检出率存在差异(46~55岁组为29.03%,56~65岁组为62.69%,66~75岁组为82.05%,76~85岁组为89%,86岁以上年龄组为1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性别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存在差异(男性为75.00%,女性为63.3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体重、吸烟、高血压是影响中老年教师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年龄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该校中老年教师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且男性教师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教师,年龄、体重、高血压、吸烟均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血尿酸与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CHD)患者148例为实验组,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依据WHO诊断标准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PA)、稳定型心绞痛(SAP)3组;冠脉造影排除CHD的40例为对照组.测定所有患者的血尿酸及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析两者与斑块不稳定性、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各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尿酸水平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3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与IMT、冠脉Gensini积分之间正相关(r=0.506,P<0.05;r=0.345,P<0.05).结论 血尿酸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呈正相关,两者与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有助于临床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提高对冠心病的预诊能力.  相似文献   

10.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铁缺乏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婴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铁缺乏及免疫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3岁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68例,分为2组:ρ(血红蛋白)<110g/L组(A组)28例;ρ(血红蛋白)≥110g/L组(B组)40例。另设2~3岁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C组)。测定红细胞碱性铁蛋白(EF)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和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结果:A、B、C3组EF平均数分别为(4 07±0 58)、(5 29±0 61)、(8 04±2 20)ag/RBC,A组低于B组,B组低于C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77 943,P<0 01)。A、B、C3组IgG、CD4+平均数及CD4+/CD8+比值分别为[(7 54±1 02)g/L、(32 12±3 72)%、(0 89±0 35)]、[(8 32±0 63)g/L、(37 80±3 35)%、(1 10±0 17)]、[(9 14±0 94)g/L、(42 36±3 07)%、(1 46±1 12)],A组低于B组,B组低于C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64 154,P<0 01;F=97 398,P<0 01;F=41 631,P<0 01)。A、B、C3组EF含量与CD4+及CD4+/CD8+比值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s=0 67,P<0 01;Rs=0 84,P=<0 01)。结论:铁缺乏—免疫功能损害—反复呼吸道感染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球囊损伤加高脂喂养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9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加球囊损伤术(球囊损伤组n=12)、单纯高脂饲料喂养(高脂组n=9)和正常饲料喂养(正常组n=8)。在实验第8周分别处死各组动物,观察颈动脉病变的形态特征,计量其内膜增厚程度。结果球囊损伤组11只出现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包括内膜增厚、平滑肌细胞移行增殖、脂质沉积、弹力纤维和胶原基质的生成、粥样斑块形成等,死亡1只,无1只出现颈动脉闭塞;而在高脂组的颈动脉仅发现轻度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论球囊损伤加高脂饲料可以成功建立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疾病,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血管,可以清晰观察颈动脉血管的内部结构,确定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以便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张倩  孙薇  杨建波  徐金凤  魏建刚 《甘肃科技》2014,30(22):134-136
观察健脑通络膏方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对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斑块积分的作用机制。将符合中医中风病肝肾亏虚兼痰瘀阻络证,又符合西医脑梗死恢复期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健脑通络膏方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规范化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健脑通络膏方,两组疗程均为28d。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中医症候评分、NHISS评分来评定其疗效,两组治疗前后检测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两组均能降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NHISS评分,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降低治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均有下降,但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健脑通络膏方治疗肝肾亏虚兼痰瘀阻络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改善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脂、减轻炎性反应及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对早发现、早诊断老年人颈动脉硬化的意义.方法采用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L5-12MH2纵横切面法,对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和门诊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老年患者进行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改变的检测.结果①该方法能准确明晰颈动脉不同部位的血流参数;②2/3患者有颈动脉1支或多支血管内膜-中层不同程度增厚,主要部位是颈总动脉分叉部和双侧颈总动脉;2/3以上患者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最易形成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部,其次是颈内动脉.结论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可为预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提供确切依据,并能准确地给予定位和定性,评价其病变程度.故超声是早发现、早诊断老年人颈动脉硬化以及定位、定性的有效手段,将其应用于普查和筛查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豆活性多肽口服液的研制及其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大豆分离蛋白 ( SPI)和麦芽为主原料 ,采用复合蛋白酶水解制备活性肽口服液 ,并以大、小鼠为实验对象对产品进行了急性毒性和功能性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本产品外观及口感良好 ,质量稳定 ,食用安全 .与高脂对照组比较 ,给予多肽口服液的中剂量组血清总胆固醇 ( TC)下降极显著 ( P<0 .0 1 ) ,高、低剂量组 TC下降显著 ( P<0 .0 5 ) ,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L DL- C)显著降低 ( P<0 .0 5 ) ,其中 TC分别下降35 .0 %、 5 1 .5 %和 47.0 %;L DL - C降低 37.6%、 5 4 .7%和 5 0 .2 %;同时对血清甘油三脂( TG)也有一定降低作用 ,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HDL- C)无影响 .提示活性肽口服液具有调节血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糖尿病颈动脉斑块预测的意义.方法选择608例疑似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检测颈动脉彩超及血清hs-CRP、血糖、血脂等指标.结果正常糖耐量(NGT)组对易损斑块检出率为8%,糖耐量减退(IGT)组对易损斑块检出率为36%,糖尿病(DM)组对易损斑块检出率为65%.结果显示:IGT组、DM组对易损斑块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NG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hs CPR对糖尿病颈动脉斑块检测可为临床糖尿病患者早期检出易损斑块、判断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山东省某市(2013.1-2014.12)利用整群随机抽样和风险筛查问卷筛选出1104名脑卒中高危人群,收集其生活方式、体格检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等相关数据.该文利用SPSS对一般情况下不同年龄段的两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高危者特征间的关系进行卡方检验,并利用颈动脉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得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及炎性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关系.方法收集T2DM患者20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值,依据IMT值将患者分为正常组(IMT厚度0.9 mm)、增厚组(1.3 mm≥IMT厚度≥0.9 mm)、斑块形成组(IMT厚度≥1.3 mm),各组分别为65例、78例及57例.选择同时间段正常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用GE-V2V1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颈动脉IMT二维超声图像;同时检测血清UA、HCY、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6、IL-10指标水平,并进一步分析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正常组、增厚组、斑块组中的T2DM患者与同期对照组中的健康体检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受试者UA、HCY、IMT指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T2DM患者血清中UA、HCY及IMT值均较对照组升高;增厚组、斑块组患者与正常组比较,血清中UA、HCY及IMT值均明显升高;斑块组患者血清中UA、HCY及IMT值均高于增厚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炎症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T2DM患者血清中的hs-CRP、IL-6水平均显著升高,而IL-10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增厚组和斑块组T2DM患者血清中hs-CRP、IL-6水平均升高,IL-10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T2DM患者血清中hs-CRP、IL-6水平均高于增厚组,IL-10水平较增厚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HCY、IMT、hs-CRP、IL-6、IL-10可作为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的重要指标,其中UA、HCY、hs-CRP、IL-6与大血管病变关系较密切,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IL-10的作用则相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研究血管性痴呆与颈动脉血管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VD组34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全部对象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比较各项观察指标。结果:VD组双侧颈总动脉及双侧颈内动脉的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值均数比正常对照组要大,且VD组左颈总动脉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值以及左颈内动脉阻力指数(RI)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D组双侧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MT)均数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的血运情况可能与VD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盐酸吡格列酮片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9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单独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组同时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片与盐酸吡格列酮片.治疗20个月后观察患者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等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各组组内比较,对照组TC及LDL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呈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C,LDL,TG及FPG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均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组间比较HDL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PG,TG,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应用瑞舒伐他汀钙片比较,联合应用瑞舒伐他汀钙片与盐酸吡格列酮片能进一步降低TG,IMT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显著升高HD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