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液力减振器结构参数对动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液力减振器的设计参数对减振效果的影响,以提供液力减振器设计方法。以奥迪100轿车所用惯性通道--解耦膜式液力减振器为例,建立了液力减振器的物理模型,推导出动刚度Kd和滞后角θ的数学表达式,由此分析主要设计参数对减振器动刚度和滞后角度的影响。液力减振器橡胶主簧刚度对减振器动态特性的影响最大;惯性通道横截面积、惯性通道长度等参数对减振器的动态特性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作动器减振性能,设计了惯性通道式半主动悬架作动器.建立了力学控制模型,推导出数学模型,求出动刚度、动阻尼和力传递率的表达式.通过改变惯性通道截面积对作动器系统进行动态特性仿真,得到各指标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作动器系统减振特性明显,可以为半主动悬架系统提供低频大阻尼力和高频小阻尼力.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动力总成液压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文章考虑了惯性通道解耦盘式液压悬置的幅频非线性特性,通过对液压悬置的上液室刚度和惯性通道内液阻进行参数识别,建立了具有幅频特性的液压悬置动刚度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在整车二自由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模式搜索算法对液压悬置的内部参数、车身的传递系数和车身的传递加速度系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该优化设计方法优化效果良好,而且在怠速工况下悬置传递到车身的动反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并联机床实际结构动态特性差的弱点,将并联机床简化成黏性阻尼动力学模型,根据振动理论,分析了改变阻尼减小振动的机理.只有在外激励输入频率与结构固有频率的比值超过某一比值时,采用变阻尼控制才有可能同时取得位移峰值和加速度峰值的减少,取得减振控制效果.探讨了半主动控制提高并联机床的动刚度原理,提出采用磁流变液阻尼器作为减振器,提高其动态特性的方法.根据磁流变体的宾汉塑性模型,结合并联机床的特点,设计和制作了并联机床磁流变减振器虎克铰.  相似文献   

5.
双驱动热声热机谐振管中声波的传播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双驱动热声热机谐振管中声波的传播特性,通过分析指出,对于双驱动的热声热机,可以通过改变其反射系数和驱动声源的驱动相位差,进而实现谐振管声场的声压幅值和声场相位的改变.理论研究表明,在|rp|=0.3,相位差为σπ=0.5π时的声压幅值大于σπ=π的声压幅值;而在σπ=0.5π时,声场幅值随反射系数|rp|的增大而增大.实验研究表明,在相位差σπ为常数时,通过改变不同的反射系数值,就可以实现谐振管中声场的调节;在反射系数|rp|为常数时,通过改变谐振管两边驱动声源的驱动电压值,也可以实现声场幅值和相位差的调节.这样就有利于调节结构已经确定的微型热声热机的最佳声场分布,使其达到最优热声转换效率,实现微型双驱动热声制冷机热声制冷效率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Fluent软件,运用动网格技术及用户自定义接口编程,建立串联立管流固耦合模型,在考虑尾流干涉效应的前提下,分析减振器对串联立管涡激振动的抑制规律,并通过设计实验验证研究结果准确性。结果表明:减振器的存在改变了立管漩涡泄放频率,减振器尾角越小,漩涡泄放频率越小;当减振器尾角小于60°时,减振器对上下游立管的横向受力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当尾角大于60°时,减振器的涡激振动抑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设计一种动刚度和阻尼可调的磁流变液可控多流道悬置.首先,建立多惯性通道液压悬置模型,数值仿真不同的流道数量对悬置动刚度和滞后角的影响;然后,建立磁流变液可控多流道悬置模型,通过实验验证可控多流道可以控制流道的开闭;最后,分析磁流变液可控多流道悬置不同流道开闭的动态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对不同的流道分别施加磁场作用可使悬置的动刚度、阻尼可调和力的传递率最小;已知激励频率,根据可控区域实时控制流道数量,可获得最佳隔振性能.  相似文献   

8.
将有裂纹鸡蛋和无裂纹鸡蛋进行敲击激励后,采用柔性压电薄膜传感器获取时域信号和频域特征:无损蛋的频域特征曲线有明显的主频率值,峰值突出;有裂纹蛋频域特征曲线上没有明显的主频率值,峰值多而紊乱.在归一化功率谱中,分别按间隔频率、依次取最高幅值和幅值高低提取的频率等方法来提取前10个或取前20个特征值,采用间隔频率提取归一化幅值,用神经网络来判别裂纹蛋与完好蛋效果较差;用幅值高低提取归一化幅值作为特征值来神经网络判别的效果较佳;采用功率幅值高低提取频率作为特征值来判别的效果最佳.采用20个特征值后的判别效果分别不如采用10个特征值的判别效果.遗传优化神经网络的测试集判断正确率高于标准BP网络.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一种新型管道金属摩擦阻尼减振器,并对带金属摩擦阻尼减振器的管道系统进行了振动响应的实验研究。通过测量管道径向、轴向和激振器支撑架的振动响应,研究了金属摩擦阻尼减振器的减振性能和减振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金属摩擦阻尼减振器能够有效降低管道系统的振动,管道和激振器支撑架径向振动响应最大时,振动幅值分别下降66.2%和75.4%,激振频率为50Hz时,管道轴向振动幅值下降83%;管道振动能量没有被转移至激振器支撑架,而是通过金属摩擦阻尼减振器与管道外壁的干摩擦作用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而耗散。  相似文献   

10.
研制了一种用于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的可调阻尼减振器,试验结果显示该减振器的阻尼调节性能达到半主动悬架控制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天棚阻尼控制原理的新方法,可根据汽车的实际行驶情况灵活地控制车身振动加速度和车轮动载,从而实现预期的控制目标.探讨了可调阻尼减振器的驱动机构动作时滞和阻尼切换时滞对半主动悬架系统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驱动机构在120ms以上的时滞对车身振动加速度和车轮动载荷均有不利影响;减振器阻尼系数切换时的变化速度过快或过慢都对控制效果不利,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惯性通道直接解耦盘式液阻悬置的动力学特性和减振机理,建立了线性和非线性集总参数模型,并利用试验方法对液室柔度、等效活塞面积、惯性通道和解耦盘的惯性系数和阻力系数进行了参数识别,同时采用有限元法辨识了橡胶主簧的动刚度.仿真分析揭示了直接解耦盘在液阻悬置中的作用,悬置在低、高频两种工况的动态特性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该液阻悬置改善了已有结构的高频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12.
车辆悬架系统在车轮对路面的随机动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章针对目前汽车普遍采用的被动悬架系统在行驶中对车辆振动性能控制的不利性 ,利用控制理论 ,分析了一种悬架控制系统的特性 ,提出通过对半主动悬架控制力的变化 ,可以得到不同的车轮随机动载传递函数特性曲线 ,从而对悬架减轻车轮随机动载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同时也指出了它对汽车平顺性的影响。此外还讨论比较了被动悬架与半主动悬架对减轻车轮对路面随机动载的不同特性  相似文献   

13.
黄松和  汪永元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10):203-205,209
为了验证风洞模型角度调节机构以某种频率工作时,机械系统的惯量、刚性及阻尼对试验结果是否有影响,建立了角度调节机构的动力学方程及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并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动态特性分析;机构中构件存在惯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刚性及阻尼,由于风洞模型角度调节机构是一种精度要求较高的系统,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在建立角度调节机构的动力学方程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当角度调节机构处于极限工况时,仿真结果表明:模型输出轴的角位移动态响应曲线基本上与期望曲线重合,只存在极小的误差,机械系统的惯量、刚性及阻尼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是极小的。  相似文献   

14.
液体在液力悬置的上下液腔间流动时的阻尼消耗振动能量,通过运用机械振动学、流体力学知识,建立惯性通道式液力悬置的力学模型,对其刚度和阻尼进行数学描述,分析其影响因素,开发液力悬置动态特性和"发动机-液力悬置-车体"系统隔振效率的仿真软件包。  相似文献   

15.
液压激波作用下管道流固耦合的动力学建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研究在主动液压激波作用下管道振动的动力学特性,设计了一种液压激波变频控制系统,建立了激波作用下充液管道流固耦合的动力学模型.采用特征线-有限元法,用Newmark法编程,将由特征线法求得的流体各断面横向压力载荷施加到管道有限元的单元节点上,由此求得了管道横向各断面处及轴向的振动时程曲线,并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获取了管道横向及轴向的幅频特性曲线.试验发现,在激波作用下,充液管道的横向与轴向振动中基频的幅频特性吻合较好,而高阶频率由于谐波干扰信号非常严重,因此与数值模拟结果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液压同步控制系统工程机械中受到广泛地应用。液压同步控制系统具有非线性、参数时变、大惯性、迟滞系统等特性。模糊控制算法对控制对象具有很好的逼近作用。将模糊控制理论应用到PID控制中,提高PID控制器的控制能力。将模糊PID控制器应用到液压同步控制系统中,进一步提高液压同步控制系统的动态和系统稳定性。利用MatLab软件对液压同步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模糊PID控制的液压同步控制系统具有很好的动态性能和系统稳态性。  相似文献   

17.
When testing an electrohydraulic proportional valve, it is necessary to test the high frequency dynamic flow with bias.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the piston stroke, a no-load hydraulic cylinder is only suitable for a reciprocating symmetrical dynamic flow test. Since the traditional differential pressure flowmeter is affected by viscosity and inertia of the fluid, it is only suitable for measuring steady flow. Therefore, a new type of double pressure differential dynamic flowmeter is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differential pressure flowmeter. The influence of fluid viscosity and inertia in the flow process are negated by subtracting the differential pressure in section expansion from the differential pressure in section contraction. The double differential pressure flowmeter is modeled and a flow meter prototype is designed. Then, the flow coefficients are identified and corrected by a practical test. Finally,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and steady-state precision of the flowmeter are verified by comparing with the test results of the no-load hydraulic cylinder. The double differential pressure dynamic flowmeter is proven to measure dynamic flow accurately, especially at higher dynamic frequen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