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对于生死问题的观点是古代哲人的一种智慧,是一种自然的生死现.儒家肯定个体死亡的必然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死亡超越的探索,将个体生命对于死亡的超越落实到现实生活的追求,是一种以"生"解"死"的超越之路.这种对于死亡超越的探索从某种程度来说有其虚幻性色彩,但儒家的生死观却赋予人生一种积极地面对生死的态度,蕴含着深刻的人生价值,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这是已被当代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观点。那么,宇宙未来的命运又将如何呢?它会不会死亡呢?人们认为,万物都有生也有死,宇宙既然有它的诞生,自然也会有它的死亡。不过,对宇宙将如何死亡,人们却很难作出准确的回答,大多数人认为存在两种可能。  相似文献   

3.
死亡作为人生的终结,一直以其不在场的在场性作为“生”的意义被敞开着。无论是在庄子还是在海德格尔那里,死亡都具有着重要的位置。在他们的哲学体系建构中,死亡具有相似的一面即存在者在世沉沦中对于死亡的逃避,但是更多的是不同的一面即庄子的死亡是“以道观死”面向“道”,海德格尔的死亡是“向死而在”面向“生”。  相似文献   

4.
笑对死亡     
人世间,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是走向死亡的起点,死是生的最后终结。人生只有两极:生与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都希望长寿,甚至想长生不老,秦始皇就是如此。他派人踏遍千山万水寻找长生不老药,后来听说东瀛扶桑有,竟派三  相似文献   

5.
《飞蛾之死》是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创作后期的一部作品,全文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通过对这一系列的对比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出文中所体现的"小生命"与"大生命"、小"我"与大"我"、死与生三个方面的对比和融合,进一步挖掘作者借助对飞蛾之死的描述赞美生命的强大以及坦然面对死亡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郑悦 《科技信息》2010,(12):I0212-I0213
目的:了解高职护生护理濒死病人及对死亡的态度,帮助护生树立科学的生死观。方法:从我院在校护生中采用自编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311名护生对死亡态度认识较科学,但面对死亡,大部分护生感到恐惧害怕。大部分在校护生对护理濒死病人已经有较好的接受意识,但一年级护生比二年级护生对护理濒死病人的态度明显感到害怕和恐惧(p﹤0.05)。81.7%的护生渴望多了解死亡知识,二年级护生对死亡教育的需求比一年级护生高,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校的医学教育,护生大多数已经持有自然接受死亡的意识,但仍对死亡感到恐惧。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死亡态度教育,有利于提高护生护理濒临死亡或死亡患者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与汉地儒教生死观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死乃人生大事,但是人们往往对生倾注了更多的注意,因为生代表生机、温暖、活力,而死则意味着消沉、冰冷、黑暗,所以人们都乐生怕死,对死都持否定的态度。死亡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人类内心深处最为恐惧的事件,也正是由于有了死亡的存在,才使生命显得可贵。藏传佛教和儒家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在生死问题上都进行深刻思考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人生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8.
死亡与拯救 --《荒原》解读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但《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彼此无法分开的,即把人推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着力表现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的人们对死的渴望,同时也孕育出“生的本能”,从而导致生死循环;这种死亡更和精神联系在一起,其中的“死亡”多以“力比多”的饥渴来对应,故死亡在这里只是一种仪式性死亡或象征性死亡,其目的是表现生命力的回归而实现精神复活,这样,艾略特就在描写死亡中完成了“拯救荒原”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两大著名的现代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和《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死亡文学”中的典型代表,都是通过意识流的方式,展现濒临死亡的主人公的意识流动过程。虽然描述的都只是他们濒临死亡的最后一天,但是内容各不相同。本文尝试挖掘其中的内涵,以此希望人们能够对死亡拥有正确的认识。有助于人们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思考死与生的问题,实现人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通过细察毕淑敏的小说,深入挖掘其小说中死亡意识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深切体悟到她的死亡观不仅是自身经历所促成,并且文本中所体现出的死亡意识与西方存在主义的"畏死观念"、"向死而生"紧密相连,启示读者要正确地看待死亡,直面死亡。  相似文献   

13.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许多作品都蕴涵着生与死的深层哲理,反映了她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从暂时的生到永恒的死。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对生命起点的回溯,是生命的超越与升华。意识流名篇《海浪》是作家对生死作出深邃思考的佳作。本文旨在剖析其中伍尔夫的死亡情结。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和王重阳具有不同的死亡观。通过对两种死亡观进行比较,以探知其反映的两种精神文化的差异。先秦儒家将人看作是社会性的存在,没有区分肉体与灵魂,将人的死亡归结为宇宙、自然时间的流逝。这种死亡观说明人不具有独立性,人的生死都是宇宙大化流行的一部分。王重阳将人分为肉身与真性两部分,人死只是肉体的消亡,真性则可以永恒;而且真性是我们真正应该去追求与实现的。对真性的重视则意味着对个人存在及自由的关注。两种死亡观的差异反映出两派不同的精神思维特质:先秦儒家是积极融入自然,是一种"向下"的自然主义精神;王重阳则是一种"向上"的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15.
“生”与“死”是孔子学说中没有明言的问题,通过遮诠的表述,孔子表达了对“生”、“死”问题上采用对象化把握方式的反对。孔子对“知生”与“知死”割裂表诠,意在通过不可言说的言说,达到对“知生”与“知死”本是同一过程的领悟。在此领悟中,此在退回到本真能在。知生即为知死,知死即为知我。  相似文献   

16.
根据近年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本探讨了影响沉积物中有孔虫丰度值的诸死态因素,死态因素乃指环境对死亡后的生物体产生各种变化作用的自然因素。研究表明溶解作用和搬运作用对沉积中有孔虫丰度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科学探索》2014,(1):F0003-F0003
很久以前的某个国家有这么一个习俗——每个被判处死刑的犯人都有一次抽签的机会,抽到“生”的人活下来,抽到,“死”的人则马上处死。这一次,被判处死刑的是一个被人堕。害的忠臣,陷害他的奸臣自然不想他活下来,于是奸臣便使亚在两张纸条上都写上了‘‘死”字。。  相似文献   

18.
赵霄长篇小说《谷弘胭》通过叙述一个山村里几个人物的坎坷命运,展示了他们对生与死或坦然、或抗争、或绝望的种种生存情状。通过对他们生存状态的关注,对死亡阴影的理解,用爱来消解对生的疑问与困惑,并在爱的基础上来超越死亡、超越生命痛苦和空幻,来探寻生的自由与意义,从而显示出一种独特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汉至唐五代的漫长历史阶段,道教给哀悼诗带来积极的影响:以其贵生恶死的生命观和超越局限、改造自然的精神吸引了众多包括哀悼诗作家在内的芸芸众生,以其修道成仙、长生不死的信念淡化了存者对死亡的恐惧和增强对生命的乐观,以其清静无为、放任自然的生活态度让人远离纠纷、排除烦恼,以其古奥的语汇、离奇的典故丰富了哀悼诗的语言表达和审美想象。道教对哀悼诗的巨大影响与封建政权对道教的大力扶持和道教乐生、成仙的精神内涵有关。总之,道教通过哀悼诗给人们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和不朽的信念。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传奇而富有冒险精神的一生,直接影响了他的写作,尤其影响了他对待死亡的态度.在海明威的许多作品里,有着对死亡的不断的理性思考.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的超然,海明威最终把死亡看作是一种美丽,一种平静.在他的杰作<老人与海>里,他把自己对死亡的意识赋予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与老渔夫Santiago进行了几日的殊死搏斗后,仍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在和老渔夫的搏斗以及被鲨鱼的蚕食之后,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骨架,但海明威对它悲壮的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因为他认为体现了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后的死,才是最美丽的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