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95年11月6日午后1时,在山东省曲阜市姚村镇席厂村采到一条蛇,经鉴定为乌梢蛇Zaocysdhumndes(cantor)。此种蛇属东洋界种类,国内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在山东是新纪录,标本保存于曲阜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标本室。标本雄性,体全长1536+561mm,眼大瞳孔圆形,吻鳞1枚;鼻间鳞1对,前额鳞1对;额鳞1枚;顶鳞1对;颊鳞1枚;眶前鳞2枚,下面1枚小;眶后鳞2枚,颞鳞2+2;上唇鳞8枚,3-2-3式;下唇鳞9枚。背鳞16-14-14,中脊2-4列起棱,腹鳞1…  相似文献   

2.
利用TA-XT2i型物性测试仪研究了3种蛇(缅甸蟒蛇、红点锦蛇、乌梢蛇)腹鳞的拉伸力学性能、弹性度和松弛特性.测试结果表明:腹鳞材料属于黏弹性材料,材料的平均弹性模量为1.5 GPa左右,断裂强度小于90 MN/m2,其中,蟒蛇腹鳞的弹性模量最高,乌梢蛇的最低;蟒蛇和红点锦蛇腹鳞的强度极限高于乌梢蛇;乌梢蛇的弹性度最高...  相似文献   

3.
陕西蛇类一新纪录——团花锦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8月3日在陕北黄陵县康岩底乡(海拔850m)采到一条团花锦蛇Elaphedavidi(Sauvage),雄性成体,标本号STU85027;1991年5月25日在陇县八渡乡(海拔900m)采到另一条团花锦蛇,雌性成体,标本号STU91007,经核对系陕西省新纪录.文献记载团花锦蛇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省.1形态描述体圆形,较粗;头略扁而稍长,与颈区分明显;眼大而圆,瞳孔圆形.吻鳞近半圆形,宽大于高,由背面可见其较多部分;鼻间鳞近方形,鳞沟短于前额鳞沟,前额鳞长约为鼻间  相似文献   

4.
蛇没有脚能够爬行,这是由于它具有特殊的运动器官和运动方式。蛇的全身披着一层角质鳞,这种鳞不同于鱼鳞,鱼的鳞是一片一片的,而蛇的鳞是连在一起的。蛇身下腹部的鳞就像房顶上的瓦一样,从头排到尾。因为,蛇没有胸骨,所以,它的躯体可以自由弯曲,肋骨能够自由活动,当肋皮肌收缩的时候,引起肋骨向前移动而使腹鳞翘起,翘起的鳞尖端像脚一样踩着地面,推动身体前进。  相似文献   

5.
两头蛇Calamaria spp.隶游蛇科COLUBRIDAE两头蛇属。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头与颈区分不明显;眼较小,瞳孔圆形;无鼻间鳞、颊鳞和颞鳞;背鳞平滑,通身13行;体呈圆柱形,全长400mm左右;尾短而钝,具有与颈部相似的斑纹,初看也象头部,故名两头蛇。营地下穴居生活,以蚯蚓、昆虫为食。卵生。本属已知60余种,均无毒。我国产3种。双头蛇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产生的畸变。双头联体畸形蛇均为双头并生,在颈部或颈后相联成“Y”形,也有在体前约1/4处相联的个体。兹将我国51年来发现的11号双头蛇列于下表: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台湾钝头蛇-中国钝头蛇复合体"(Pareas formosensis-chinensis complex,后简称"复合体")分类的历史、现状及进展。【方法】主要依据最新文献资料及色斑、鳞被特征等形态学资料,对"复合体"的分类进行探讨。【结果】1)分子系统学研究恢复了中国钝头蛇(Pareas chinensis)的分类地位,它的分布范围可能仅局限于四川省及邻近省份;2)综合分类研究恢复了阿里山钝头蛇(Pareas komaii)的分类地位,并设立新种泰雅钝头蛇(Pareas atayal);3)根据形态特征,云南钝头蛇(Pareas yunnanensis)应为有效种;4)台湾钝头蛇(Pareas formosensis)、广东钝头蛇(Pareas kuangtungensis)、缅甸钝头蛇(Pareas hamptoni)可能是亚种关系。【结论】"复合体"并非1个种,最少应包含5个种。综合分类学方法为解决本类群的的分类争议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离纯化翘鳞肉齿菌多糖,解析其结构特征,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运用DEAE-cellulose column进行柱层析分离纯化翘鳞肉齿菌多糖,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方法研究其均重分子量,通过红外光谱解析其结构特征,进一步研究其对羟基自由基(·OH)、1,1-二苯基-2-苦基肼自由基(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ABTS+)的清除作用,同时研究了翘鳞肉齿菌多糖在H2O2作用下对PC12细胞的保护能力.其结果显示从四川省小金县翘鳞肉齿菌子实体分离纯化得到一种水溶性杂多糖(SIKP-1)纯品,其重均分量约为2.0×104 Da.通过化学方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翘鳞肉齿菌多糖(SIKP-1)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当SIKP-1质量浓度为0.1mg/mL时,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到40.63%;当SIKP-1质量浓度达到0.32mg/mL时,对·OH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到51.61%;当SIKP-1的质量浓度为3mg/mL时,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69.75%;在细胞生物学实验中,结果显示在用终质量浓度为0.5,1,2 mg/mL的SIKP-1处理下,PC12能免于H2O2的损伤,随着剂量的增加其存活率越高,分别为15.89%,27.60%,29.36%.综上试验结果显示,翘鳞肉齿菌多糖(SIKP-1)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功能,因此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抗氧化剂资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台湾钝头蛇-中国钝头蛇复合体”(Pareas formosensis-chinensis complex,后 简 称“复 合 体”)分 类 的 历史、现状及进展。【方法】主要依据最新文献资料及色斑、鳞被特征等形态学资料,对“复合体”的分类进行探讨。【结果】1)分子系统学研究恢复了中国钝头蛇(Pareas chinensis)的分类地位,它的分布范围可能仅局限于四川省及邻近省份;2)综合分类研究恢复了阿里山钝头蛇(Pareas komaii)的分类地位,并设立新种泰雅钝头蛇(Pareas atayal);3)根据形态特征,云南钝头蛇(Pareas yunnanensis)应为有效种;4)台湾钝头蛇(Pareas formosensis)、广东钝头蛇(Pareas kuangtungensis)、缅甸钝头蛇(Pareas hamptoni)可能是亚种关系。【结论】“复合体”并非1个种,最少应包含5个种。综合分类学方法为解决本类群的的分类争议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钢铁厂铁鳞硫酸的浸出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制备高纯氧化铁,以钢铁厂铁鳞为原料,考察液固比、温度、时间和硫酸用量对铁浸出率的影响.研究确定硫酸浸出过程的工艺条件,分析浸出过程的动力学机理.确定硫酸浸出铁鳞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固比3:1,温度100℃,时间6.0 h,硫酸用量为理论量的1.25倍.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铁鳞中Fe的平均浸出率为91.69%.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铁鳞的硫酸浸出过程在动力学上属收缩核模型,即满足1/2(1-a1)-2/3-1/2=Kt,受化学反应的控制,反应活化能为70.40 kJ/mol.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发现,蛇的行走千姿百态,有时直线行走,有时蜿蜒曲折而前进.蛇之所以能爬行,在于它有三种特殊的运动方式.第一种为蜿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蛇体爬行时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这是由于蛇的结构所决定的.虽然蛇体没有胸骨,但是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靠肋皮肌把肋骨与腹鳞相连起来.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好像踩着地面.这时腹鳞在动而蛇身没有动,接着肋皮肌放松,让鳞的后缘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体推向前方,像坦克那样直线向前爬行.第三种为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并尽力前伸出,蛇身后部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这样重复地交替伸缩,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  相似文献   

11.
睑虎隶属爬行纲蜥蜴亚目睑虎科,全球已知19种,海南记录有3种:海南睑虎,霸王岭睑虎和周氏睑虎。近期,在海南岛发现并采集到一批新的睑虎,通过形态学比较和16S mt DNA序列比对分析显示,其与分布于海南省的周氏睑虎与海南睑虎存在显著差异,确定为一新种。其主要鉴别特征为:1)吻肛长(98. 64~105. 7 mm); 2)环鼻孔有8枚鳞片; 3)鼻间鳞1枚; 4)上睫鳞50~57枚; 5)环体中段鳞115~123枚; 6)环背部疣鳞有11~12枚小鳞; 7)雄性具肛前孔23~27个; 8)爪为4枚鳞片包裹; 9)成体背部棕褐色,染以斑驳分布的不规则黑褐斑点;有4条前后镶黑边的黄色横带纹,枕部1条,略呈弧形,其两侧沿头侧前伸达眶后,腋后1条,体中段1条,尾基1条; 10)自股部至膝部有金斑; 11)卵比起其它海南睑虎更大更重(长27. 17 mm,宽14. 34 mm,重2. 20 g,n=2); 12)经过16S rRNA测序遗传距离,初步判断该睑虎为独立新种。因此,将海南省中西部山区的睑虎鉴定为一新种——中华睑虎。本文首次提供了关于新物种的形态及自然史数据,本种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海南睑虎属物种多样性,并能进一步揭示睑虎种组的系统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世界》2013,(2):58-59
蛇是什么时候和怎样出现在地球上的呢?现生的各种蛇中,最先分化出来的种群是有后肢残留的。这也就是说,蛇的祖先有脚,而且四肢的退化顺序是前肢先消失,然后后肢消失。蛇与巨蜥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且同属于"有鳞类"(1)。有鳞类动物多生活在距今约2亿年前的时代,在距今大概1亿年前,蛇类出现了。有关蛇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即陆地起源说和海洋起源说(见插图),但目前还没有最终的结论。进化的结果是,蛇在陆地上和海洋里均有分布。它们拥有了能提高游泳能力  相似文献   

13.
蛇年说蛇     
生活中所说的“小龙”、“长虫”指的是蛇。在现存的生物物种里,蛇是资格比较古老的一种动物,它们的祖先早在白垩纪初期,就登上了历史舞台。细细算来,蛇子蛇孙们已经在地球上度过了1亿2千多万个春秋。1亿2千多万年的沧桑变迁,不知有多少物种被淘汰出局,蛇之所以没有步恐龙、剑齿象等古生物的后尘,是因为它们有一套独特的生理构造和高度适应环境的本领。在生物分类学上,蛇属于爬行纲、蛇目。它的身体细长,脊椎骨的数目可达141~435枚,身体外表被有角质鳞,四肢退化,只有肋骨,没有胸骨。蛇那呈筒状的身体由颈到肛门,在脊椎骨两侧都长有末端可以自由活动的肋骨,肋骨的腹端支持腹鳞。蛇借助脊柱的左右弯曲和皮下肌肉的作用,使肋骨依次移  相似文献   

14.
卧龙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崇安斜鳞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6月10日,在四川省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科学考察时发现蛇类1条,经鉴定为崇安斜鳞蛇(Pseudoxenodon karlschmidti),为四川省爬行动物新记录.  相似文献   

15.
材料的选择:1.蛇要新鲜,因蛇是冷血动物,死后更易腐败;2.没有外伤;3.最好选用刚脱过皮的蛇;4.为了安全最好选用无毒蛇。剥皮前,要观察蛇的行为,记住蛇各部位的形态。如头、颈、胸、腹、尾、背侧、腹侧的形态,对于大蛇及蟒还要记住各部位长和围的  相似文献   

16.
在文[1]中用定性分析方法给出了Dubois Closset模型存在极限环的必要条件和至少存在两个极限环的充分条件和极限环的消失过程本文讨论捕食系统系数k_1,k_2,k_3,α,β均为正数。极限环存在的充分条件及其极限环的消失过程,所得结果比文[1]更为理想. 引理1 系统(1)满足条件 k_3—βk_2I<0,k_1+k_3-βk_2I<0.(2)当α足够小时,至少存在两个极限环  相似文献   

17.
证明三次系统x.=y-εy3,y.=x(1-x2)+(α-x2)y,ε>0,当0<1-α<<1时,在区域y<1ε内含单奇点的极限环的存在性与唯一性.根据Hopf分支定理,证明了当0<1-α<<1时,存在含单奇点的极限环,再由唯一性定理证明了当0<1-α<<1时,含单奇点的极限环的唯一性.  相似文献   

18.
太白红杉生殖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太白红杉的生殖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1)雌球花一般着生在2~4龄枝上,雄球花主要分布在2~6龄枝上;(2)小孢子叶背面有1对小孢子囊,花粉从小孢子叶的背面散发,花粉没有气囊,借助风力传播;珠鳞基部近轴面着生2个胚珠;(3)雄球花从芽鳞中露出时为绿色,5月初进入传粉期时为淡黄色,下垂;花粉散发后雄球花变软,逐渐脱落.雌花开始是为紫红色,向上弯曲生长;随后节间伸长,珠鳞之间彼此分开,此时开始接受花粉;然后珠鳞增厚,珠鳞之间的距离减小,传粉结束.  相似文献   

19.
关于拟duo-环的正则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用P-V-环刻画了拟duo-环的正则性,证明了如果R是左拟duo-环,则以下等价:(1)R是强正则环;(2)R是半交换左P-V-环;(3)R是2-素的左P-V-环.  相似文献   

20.
昆明地区的蛇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1957—1981年对昆明地区的蛇类作了查调,共得标本160号16种,加上原有记录,昆明共有三科11属19种。该地区蛇类区系的主要特点是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19种中有18种,占种数94.7%,仅黑眉锦蛇1种广布于我国古北和东洋两界,占5.3%;另一特点是西南区的特有种类(或主要产于西南区的种类)较多,有4种,占东洋界种类的22.2%。八线游蛇和紫灰锦蛇是皆地区蛇类的优势种。昆明蛇类冬眠期为11月—翌年3月底4月初。对133号标本作了胃的食物分析,八线游蛇、紫灰锦蛇、斜鳞蛇、草游蛇和乌游蛇五种72号标本中胃内有食物。蛙是它们共同的食物,也是昆明蛇类主要食物之一。八线游蛇的性比为38(?):34(?)=100(?):89.5(?);斜鳞蛇为7(?):9(?)=100(?):128.6(?);紫灰锦蛇为25(?):6(?)=100(?):24(?)。昆明地区蛇的繁殖多在5—9月。八线游蛇怀卵数为7—16枚,斜鳞蛇为8—15枚,竹叶青每胎3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