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半身"诗歌是在大众文化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1990年以来诗歌"民间写作"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它以张扬凌厉的性话语书写最为引人注目,而以客观、冷漠的世俗化描写显示了较高的成就.但其理论宣言与创作实践之间是错位、矛盾和失衡的,这最终导致了它作为一个"流派"的解体和消亡.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戏曲改编呈现了"民间生活世界"的审美传统.在<秦香莲>和<四郎探母>等戏曲文本的改编过程中,民间文化在"阐释"的视野或"改编"的框架中支撑或生发出新的意识形态意义,同时依然拥有并遵循自身的价值内容和情感逻辑,实现了在"改戏"背景下突破意识形态的遮蔽并使自身具有审美表现力.  相似文献   

3.
诗歌"拒懂"书写主要体现在书写立场、诗情诗意、诗歌语言等方面.虽然由于诗歌文类的特殊,其书写的"拒懂"有相当程度的正当性,但是,诗歌书写的"拒懂"不是无限度的.因此,需要对诗歌"拒懂"书写加以美学辨析.中国新时期以来的不少先锋诗歌书写表征出了一定的"拒懂"性.一方面,这种.拒懂"书写有着特定的现实针对性.也有其当然的合理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对抗"、"中断"性质的诗歌话语,不管是在书写立场、诗意内涵还是在语言运用上,这种.拒懂"书写也在事实上暴露出了诸多缺陷、病症.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一批诗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诗歌观念和写作策略.诗人何其芳在这个时期对诗人身份、诗歌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何其芳在1936年至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进行的诗歌创作,显示了从"独语"到"对谈"的转变特征."对谈"不仅标示了何其芳在延安的生活方式,也是他诗歌的言说内容和结构方式.但是,这种变化是有限度的,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上,何其芳既受到外界的干扰,也遭遇到诗歌形式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5.
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城乡书写中,"苦难"并非"乡下人进城"唯一的叙事姿态."十七年"时期的进城乡下人,以改造者的身份骄傲地栖居于城市,但随着新时期之后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演,城市继现代左翼文学之后再次成为进城乡下人悲剧的衍生地.工人地位的失落、市民身份的缺失以及物质条件的贫乏,都是当代城市异乡者"苦难"寓言生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副文本是由封面画、插图等图像符号和"十七年"小说的副文本生成以及变迁建构出作家、绘画者、编者对时代、革命与文本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诉求,促进了承载革命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小说的加速度传播,呈现出文艺大众化和文艺化大众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抗战文学将日军描绘为"鬼子"的形象.新时期文学强调人道主义和人性化书写,新时期的抗战文学开始走出十七年文学"鬼化"日军的思维模式,从人的角度塑造日军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政治意识形态支配着 20世纪 50- 70年代末的诗歌创作.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暧昧的政治抒情诗成为该时代末诗歌的基本形态.其代表诗人是郭小川、贺敬之.这类诗歌本文称之为"政治高歌",它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 为政治服务的神圣使命 ;"小我"与"大我"的趋向和谐 ;诗歌艺术形式的民族化追求 ;革命浪漫主义的诗风.对这类诗歌的失误也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以河南籍作家为创作主体的河南文学创作队伍日渐形成,诗歌创作也日渐丰富成熟。"十七年"时期河南诗歌受其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多为"颂歌";新时期以来,河南诗歌在创作视野、诗体艺术上均有很大拓展,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共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女性解放发轫于五四时期,湮灭在阶级、民族斗争的硝烟中,遮蔽于"男女都一样"的意识形态下.从80年代思想解放以来.在颠覆男权文化的女性文学书写中,采用了男女二元对立策略.但无论是"私语写作"、"女性雄性化写作"还是所谓的"超越性别写作"都归于失败,显出女性解放的虚弱与疲惫.  相似文献   

11.
钟嵘《诗品·序》强调"诗可以怨",是将怨情看作诗歌创作的动因,认为诗歌可以释放怨情,使诗人得到精神的解脱.钟嵘所谓"诗可以怨",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丰富和发展.《诗品》将"诗可以怨"由"怨刺"为主发展为以"怨愤"为主,推重个人身世遭遇所产生的怨情,同时并不排斥诗歌"怨刺"的政治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儒家话语的革命转述——“十七年”小说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年"小说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与革命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在外显的意识层面,儒家文化被视作封建思想的代表而遭到批判与疏离,但其核心话语价值均获得了立足革命意识形态的巧妙转述,并参与了特定时代社会价值的建构。对于"十七年"小说文化内涵复杂性的考察,进一步阐明了只有深入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逻辑,才能真正实现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13.
与李清照并称隽才的朱淑真,在遭遇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与自身婚姻不幸的社会苦难和人生苦难的过程中,敢于冲破理学的清规戒律,站在女性性别的立场上用诗歌来表现个人的"私情",真情吟咏,无所顾忌.她的作品从题材到内容,从风格到情感,都是女性情感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有限的人生梦想的书写,具有极强的个人化色彩和"自我指涉"的私语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是我国话剧舞台形态与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话剧创作中对西方写实传统的汲取,对斯坦尼斯拉夫体系的借鉴与反思,对舞台民族化、风格化的追求和尝试,成为这一时期观念探索的重要特征.本文以"十七年"话剧的舞台呈现为个案,考察在写实传统的影响下中国话剧舞台从"生活化"到"写意化"形态的美学嬗变,并探究其观念上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5.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指导原则统领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工作方针,按照"落实年"和"攻坚年"的要求,狠抓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杜绝特大事故,控制重大事故,努力减少一般事故,全面完成张家界市的各项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推动和实现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为建设和谐、平安张家界,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小说婚恋叙事中,“第三者”意象发挥着政治意识形态赋予的功能:帮助完成显在主题的完满叙事,“第三者”意象的象征结构在此发挥了“助手”或“反助手”的潜在运作机制,帮助完成或反衬选择主体的最终抉择。人性化的叙述在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对抗中,也使得小说呈现叙事的完满或裂隙。  相似文献   

17.
"假设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也是化学学科解题中常用的技巧和策略之一.笔者试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多种物质反应时先后顺序的判断、化学常规计算、有关混合物的计算和有效实验探索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假设法"在化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十七言诗"是宋代以来中国文化史上出现的一种兼有讽刺性与诙谐性色彩的诗歌形式。明清以降,在文人笔记与口头传统中,"十七言诗"在三种不同类型的滑稽故事中得以呈现。"十七言诗"与"滑稽故事"之间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类型间性"。作为一种诙谐的诗歌形式,"十七言诗"区别于"打油诗"。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诗人的诗歌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朦胧诗的滋养,但更多的是反叛和背离,并进行反动性书写。"新生代"对"新诗潮"的反动性书写实际上标示了他们张扬个性、关注人的本质的一面。"新生代"诗歌在诗向个人回归的进程中有它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另一方面,诗歌过于关注琐细的日常生活,导致了诗歌高远阔大意境的缺失,而诗歌回归日常生活本身也给诗歌染上了些许卑微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论50~70年代合作化题材小说中“老农”形象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70年代合作化题材小说中,"老农"形象经过了一个不断被重新想象和重塑的过程.与"新人"有血缘关系的"肉身之父"(其身份为老一代农民)逐渐退隐,而在新时代里负责"新人"精神成长的"精神之父"则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曾经以主体的"他者"出现而被指认为"病态"的梁三老汉式的"老农"形象逐渐被"治愈",从"被疗救"者成长为"疗救"者.经过漫长的意识形态"质询",在文革小说中,曾经作为"具体的个人"的"老农"形象终于被招募/改造成为臣服于意识形态的主体.这些变化背后隐含的是主流意识形态出于对文学感性经验的颠覆性力量的焦虑而采取的一系列的压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