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主要论述昌吉市城市概况、洪涝灾害成因特点、对昌吉城区带来洪涝灾害的三条大河、城市防洪现状、城市防洪减灾对策工作的主要经验教训和新时期防洪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了建立城市防汛排涝应急管理措施,加强城市雨洪控制利用和科学管理,提高对气候变化和突发灾害的应对能力,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共同主办的2013城市防洪国际论坛将于2013年10月在上海举办。主办者希望通过该活动交流经验,分享国内外城市雨洪管理的先进技术和低影响开发( LID)的理念,从城市防洪的工程与非工程两个方面共同探索城市防洪排涝的发展方向,期待在未来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损失,开发利用水资源,共同构建人水和谐的绿色未来城市。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水问题日益突出。文章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例,梳理分析水文监测站网现状,从城市防洪排涝、生态保护、水环境修复、绿色发展等方面结合城市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城市水文规划建设需求,并对其社会效益进行分析阐述,为城市规划和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洪涝是我国自然灾害中影响最严重的灾害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文章从区域灾害系统论出发,探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重庆城市洪涝灾害成灾机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科技潮》2007,(11)
在长期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大规模的路面硬化和新建筑造成不透水面积大大增加,使得城市雨水不能顺利地回归自然,不仅造成了地下水补充涵养大量减少,洪峰流量大大增加,加剧了城市防洪排水负担,造成城市大面积积水事件。同时,弱化了城市环境的呼吸功能(即生命功能),造成热岛效应(燥热)、扬尘和噪音加剧,恶化了城市小气候,  相似文献   

6.
城市水利是社会对水利工程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社会物质文化水平提高对水利工程建设提出的新理念。城市的发展需要水利工程建设为城市的增添光辉。人水和谐、保持生态与自然的平衡发展是水利工程建设为推进城市化发展的新举措,也是使城市水利建设与社会的人文、历史、自然和谐地融合。本文叙述上虞水利工程城区建设中将水利工程建设有机地融入城市防洪、人文、景观、绿化、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杨小芳  赵磊  边余佳 《科技信息》2009,(16):21-21,23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等问题逐渐凸现。城市化进程使人类开始重视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利用可以实现目标节水、水资源涵养、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水涝、减轻城市排水和水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水污染、补给地下水、缓解地面沉降等;根据国内外的先进雨水资源利用技术,本着提高城市发展中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目的,本文以徐州市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简述了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内涵及其意义,对徐州市城市进行了雨水资源化的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实现徐州市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基本途径及应采取的措施,其结果为徐州市城市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有效地控制城市雨洪和减少雨洪灾害损失提供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杨宝玉 《科技信息》2011,(5):372-372,37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向郊区拓展扩大,建设用地不断侵占河道滩地,这种开发建设行为不仅增大了城镇受洪水侵袭的风险,破坏了城市水系的生态平衡,而且改变了城市的防洪格局;同时,城市化改变了城乡土地利用方式与规模,改变了城市与江河的暴雨洪水特性,加大了相同量级暴雨条件下的洪水强度,对城市防洪标准提出新的挑战;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推进,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水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城市河道,是城市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既是保障城市防洪泄水的重要水利设施,也是城市环境独特的风景线。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城市规划及建设的各种弊端,河道的生态系统受到了污染和破坏,对河道景观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曹仲宏2010)。该文提出了城市河道景观的特征,并对城市河道景现存在的问题以荆州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了河道生态修复应遵循的原则,最后从国内现状对河道生态修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陆赛凤 《科技资讯》2014,(10):132-132
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与城市运转都起着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城市防洪排涝与相关安全保障体系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运作与人员管理等方面综合分析当前我国多数城市在防洪排涝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以上海市为例,提出有助于解决此类问题并且构建安全保障体系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山西省暴雨洪涝气象数据融合的实证视角,通过对山西省109个气象站点,1957-2008年的暴雨洪涝灾害数据,山西省经济发展数据、地理数据的高度融合,从致灾因子、孕灾因子、承灾体因子和防灾减灾因子4 个维度出发,构建山西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选择太原市、大同市、晋城市、朔州市、晋中市和临汾市进行实证分析,综合评估这6 个城市的暴雨洪涝灾害致灾指数。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从实践上指导山西省在暴雨洪涝预测及防灾减灾方面的实践工作,而且从理论方法上对气象灾害研究提出独特的分析见解。  相似文献   

12.
资源枯竭型城市灾害预测及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业城市资源枯竭后,矿山开采衍生灾害长时间继续发生,同时还会形成新的灾害。资源枯竭城市灾害主要为地下、地表、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灾害。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灾害成因及演化过程,并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灾害预测与控制应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确定洪涝指数,对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该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灾害损失严重,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很大,洪涝灾害和灾情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雨洪灾害,严重地制约了城市与社会的发展,通过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面对雨洪灾害的抵抗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对城市韧性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将雨洪韧性作为韧性城市建设的主要关键点;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水系统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提出具有雨洪韧性的韧性城市建设应在进行水体间布局规划的同时,考虑如何在既有的城市格局、城市空间中进行增设与市政给排水结合的雨洪韧性基础设施;通过对荷兰城市、乡村空间格局、景观系统及基础设施实际案例的归纳总结,提出了雨洪韧性城市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洪涝灾害灾变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灰色系统.根据湖南省1980-2007年洪涝灾害统计数据建立了灰色灾变预测模型GM(1,1),发现湖南省洪涝灾害的发生呈现出周期波动性和损失越来越严重的特点,在未来10年中,2010年和2017年将可能发生轻灾,2012年、2015年和2019年将可能发生重大洪灾,2013年和2016年将可能发生特大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主要气象灾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气象灾害是重庆市主要自然灾害中影响最广,发生频率最高,损失最严重的一种类型。通过分析,总结出重庆市气象灾害虽然类型多,但以旱灾和洪涝灾害为主;雾害也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重点分析、阐述了重庆市旱灾及洪涝灾害的特点及形成机制,以掌握重庆市旱灾、洪涝灾害的发生及分布规律,为有关部门在制定制旱防洪措施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大冶湖流域1901年~2000年近百年来的历史洪水资料,对该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特征、灾害等级进行分析,并利用Matlab小波分析方法对洪涝灾害等级的周期变化规律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冶湖流域在前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较低,到后期洪涝灾害发生越来越频繁;流域发生的洪涝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集中性,主要集中发生在夏季;中后期主要以重度洪涝灾害为主,中度洪涝灾害和特大洪涝灾害也比较频繁;各等级洪涝灾害的周期变化与规律有很大差异性.针对大冶湖流域洪涝灾害的特征,分析了成灾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济南市城市洪涝灾害浅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济南市城市洪涝灾害频繁.影响了济南市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洪涝灾害频繁的首要环境因子是降水集中.洪水灾害形成的关键因素是:城区低洼地汇水快,排水不畅;城市建设改变城区水文特征及城市布局的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相对落后.根据洪水灾害状况与致灾因素,提出了治理洪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影响中国城市分布和建设的地貌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地貌格局与城市的关系,全国可以划分为西南部高山高原、西北部内陆高原盆地和东部平原丘陵3个大区.据分析,我国城市多分布于河流交汇处、河流阶地平原、两大地貌单元交界处及沿海与岛屿.现代地貌过程对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常常给城市带来灾害,如洪水、地面下沉、滑坡、泥石流等,因此,要掌握其演化规律,予以防治.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大同市十里河、口泉河洪水灾害的分布特征,分析了两河洪水情况及危害,针对两河洪水灾害特征提出防洪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