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比相单脉冲雷达目标角闪烁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讨了复杂目标的多点模型建模问题,给出了采用相位梯度法计算模型进行角闪烁仿真的结果,并与比相单脉冲雷达的真实测角偏差进行了比较,指出比相单脉冲雷达所测角同角闪烁存在区别,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提出用比相单脉冲雷达和、差通道回波计算角闪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UWB-SAR图像中二面角目标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标的散射特性常依赖于雷达和目标间的姿态角,该依赖性在大积累角的UWB-SAR(UltraWide-BandSAR)中尤为明显,但是经过成像处理,这种关系在图像中被掩盖了。通过分析SAR图像的频谱特点,提出一种方向滤波与双参数恒虚警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目标响应的方向性检测大处理角UWB-SAR图像中的目标点。对仿真数据处理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结构简单、性能优良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导引头角闪烁抑制方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达目标角闪烁(即视在角位置的变化)是目标后向散射波中的一种干扰现象,它是由复杂目标的多散射中心引起的一种相位迭加畸变效应。在导引头的末段制导过程中,角闪烁将成为主要的角误差因素,它严重地降低了导引精度,甚至可能导致对目标的失踪。 选用一架实际的T-33飞机建立目标模型。近似模型由8个散射中心构成。利用矢量相干求和及坡印亭矢量概念,导出了目标RCS和角闪烁线偏差公式,并得出了几条特定轨迹上导引头跟踪目标的模拟结果。RCS与角闪烁间的负相关性得到了验证。此外,给出了临界去相关频率,概率密度函数以及角闪烁功率谱。为抑制角闪烁,模拟了频率捷变与极化分集时的六种RCS加权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对那些利用了RCS与角闪烁间负相关性的加权方法,经加权处理后,角闪烁的均方根线偏差将被抑制到一个较小的量级。其中频率捷变方法可望得到更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改进相关邻域模型的SAR图像RCS重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相关邻域模型的SAR图像RCS重构滤波器,特别对高分辨率的SAR图像具有很好的去斑效果。本算法虽然是一种RCS重构算法,但是通过采用非线性积累的方法,可明确地把图像划分为阴影、背景和目标区,直接达到SAR图像目标检测的结果。本算法在平滑图像的同时,克服了多视平滑降低图像分辨率的固有缺陷,并且能较好地保持图像的边缘信息,能极大地提高后续SAR图像解释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组网雷达系统的动态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利用节点记录表(NRT)实现对组网雷达系统的动态管理。简要阐述了动态管理的内容以及NRT的格式,同时给出了两种NRT的管理方法,并作了简单比较。采用C语言进行软件仿真实验,结果证实,可以根据NRT实时、有效地对组网雷达系统节点进行动态管理。将NRT引入组网雷达动态管理系统中可为大型、复杂的雷达网络系统的管理提供有意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适应雷达信号处理的DSM系统的核心控制者(主控结点)的设计与实现。基于PentiumⅡ300工业级单板计算机的主控结点为操作系统的引入提供了硬件平台,提高了系统的可编程性、可扩展性。主控结点建立结点映射表的机制提高了系统的可重构性、可扩展性。主控结点利用基于PCI总线的控制芯片实现它与系统总线间的通信,从而提高了指令传输速率,满足了雷达信号处理实时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一种基于变结构控制的鲁棒制导算法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平面拦截问题,选择导弹和目标之间的相对速度矢量与导弹-目标视线之间的夹角(称为相对航向误差角)作为将要被控制到零的输出。将与目标运动的加速度和速度方位信息有关的量视为干扰量,基于变结构控制理论设计了一种鲁棒制导算法。该制导算法不需要得到目标精确的加速度和速度方位信息,因而更便于工程实现。仿真结果表明,该制导算法对目标的机动具有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DPCA的机载雷达杂波抑制系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基于相位中心偏置天线(DisplacedPhaseCenterAntenna,DPCA)的机载战场侦察雷达主杂波的抑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具有一定空-时二维处理能力,是空-时自适应处理(Space-TimeAdaptiveProcessing,STAP)的一种简易工程实现。其对地杂波的抑制能力优于AMTI,特别是在动目标速度较慢时,优越性更为明显。通过对回波仿真数据的实际处理,证明了该系统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不可分辨目标角估计方法大多是以SwerlingⅡ型目标进行信号建模,这通常需要雷达采用频率捷变来实现脉冲间目标幅度的不相关。考虑到非频率捷变雷达观测的目标回波为慢起伏的情况,深入研究了目标雷达散射截面积(radar cross section, RCS)起伏特性对单脉冲雷达测向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单脉冲角估计统计特征的两个慢起伏不可分辨目标的角度分辨方法。Monte Carlo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标跟踪中的混合多模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于多目标多传感器跟踪的混合多模方法,对目标跟踪中现有的各种IMM方法,从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和适用的具体环境入手,详细阐述了这些算法的优越性和面临的各种困难,比较了主要多模算法的跟踪性能。通过一些工程应用实例的研究,表明混合多模方法在目标跟踪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和利用高频区散射中心模型计算目标角闪烁不同,直接从Stratton-Chu积分公式出发给出了目标散射场分量随观察距离的变化关系,并证明在远区近似条件下任意目标的远区角闪烁线偏差与目标观察距离无关,只跟目标本身电尺寸、形状及观察目标方向有关。利用驻相法说明所提方法和散射中心建模方法在高频区的结果是一致的,而所提方法适合在全频带上分析目标角闪烁,更具一般性。最后利用电场积分方程结合矩量法计算了有限大导体平板和有限长导体圆柱的角闪烁线偏差,验证了目标远区角闪烁线偏差与观察距离无关。  相似文献   

12.
此前角闪烁特性的研究对象多为偶极子或自由空间中的典型目标,而海、地粗糙面环境中雷达目标角闪烁特性研究的需求更为迫切。采用矩量法与矩阵UV分解相结合(method of moments with the UV, MOM-UV)的快速计算方法,仿真求得PM谱粗糙面及其上方二维目标的各成分感应电流。再利用相位梯度法得到复合散射角闪烁线偏差的精确计算结果,并进一步分析各成分感应电流对角闪烁的贡献,探究耦合对于目标角闪烁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粒子滤波和多站TOA的外辐射源雷达跟踪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外辐射源雷达跟踪常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EKF)算法导致其跟踪精度受闪烁噪声影响较大的问题,结合到达时间(time of arrival,TOA)定位技术和粒子滤波(particle filter,PF)算法,提出一种适于闪烁噪声环境的外辐射源雷达跟踪方法。该方法通过多站TOA获得测量信息,利用双基地角来减弱目标雷达散射截面积(radar cross section,RCS)闪烁,采用非线性和非高斯的PF进行跟踪,能减小因闪烁噪声而导致的跟踪误差,避免EKF算法因线性化而带来的误差,从而提高跟踪精度。实验表明,该方法的跟踪性能优于EKF,尤其受闪烁噪声影响小,能提高闪烁噪声环境下的跟踪精度。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再论扩展目标的角闪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释了角闪烁的两种物理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从数学上证明了远区角闪烁线偏差与雷达距离无关;以两个任意取向的电偶极子组成的典型目标为例,推导了考虑目标回波极化和接收天线极化时的角闪烁理论计算公式。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表明,在几何光学条件近似下,对线极化接收,相位梯度法与坡印亭矢量法完全等效。  相似文献   

15.
由角噪声及目标闪烁引起的比例导引制导误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雷达导引头接收机中的角噪声(热噪声)以及目标闪烁对比例导引制导精度的影响.首先根据实际问题的物理意义建立比例导引制导系统模型.考虑到角噪声的带宽远远大于系统带宽,认为角噪声实质上是白噪声;认为低频目标闪烁近似于白噪声通过一阶惯性环节所得到的有色噪声.仿真结果证明,由角噪声以及目标闪烁引起的制导误差与导引头动力学特性和自动驾驶仪动力学特性密切相关;当制导时间较长时,由角噪声引起的脱靶量基本上与制导时间无关,采用频率捷变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目标闪烁对制导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针对单脉冲雷达检测跟踪协同干扰状态的双隐身飞机编队时,角度跟踪误差性能难以合理评价的问题,首次建立了基于侧双机编队平飞航迹的隐身飞机协同闪烁非相参干扰模型,经过相同航迹下编队姿态的解算,获取闪烁干扰模型下的编队动态雷达散射截面序列,结合双机闪烁干扰模型下单脉冲雷达角度跟踪特点,推导得出与双机编队闪烁干扰相适应的单脉冲雷达角度误差跟踪模型,以最小干扰有效诱偏角为实时参变量对闪烁干扰模式下雷达角度跟踪误差性能变化的程度作出了评价。仿真表明双隐身飞机闪烁非相参干扰在干扰释放阶段能有效使单脉冲雷达角误差提高5.67倍,有效诱偏单脉冲雷达的角度跟踪。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ovides a general proof of unification between two concepts of radar target angular glint. The analysis of a two-point target model, consisting of a electrically and a magnetically ideal dipole, shows the relation, difference and equivalent condition between them more clearly. Angular glint has been synthesized from the measured data of radar echo phase, and compared with the theoretical result.  相似文献   

18.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oncepts of angular glint:general considera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gular glint can be interpreted as a distortion of the radar echo signal phase front, or alternatively, a tilt of the direction of energy flow from the radial direction. As the complementarities and support of argumentation in our previous work, a general discussion about two concepts of angular glint is made based on electromagnetic theory to demonstrate that these two concepts are equivalent when geometrical optics approximation is used and' the receiving antenna is linearly polari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