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小说在形式方面具备丰厚的潜质,鲁迅确实是一个创造新形式的先锋。80年代以来的"实验小说"在文体意识、叙述意识等方面的形式革命,仍能从鲁迅的小说中聆听到清晰的历史回应。鲁迅是20世纪中国实验小说当之无愧的先驱。  相似文献   

2.
百年以来,鲁迅小说形式研究历经了探究写作技巧时的零碎探讨时期、马克思主义形式理论探究时期和西方现代形式文论研究时期。西方现代形式文论研究时期,全新的叙述学研究方法极大地推进了鲁迅小说形式研究。这些突破在鲁迅小说的叙述者、情节模式、复调和修辞等研究上都有明显体现。鲁迅小说形式研究仍有不足,符号叙述学能推进鲁迅小说隐含作者、修辞和叙述者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对鲁迅小说中的社会主义因素问题,历来有争论。十年浩劫以前,一些文学史家撇开对鲁迅小说的总的倾向的分析,用穿凿附会的办法专门从作品中的细节寻找微言大义,比如说《药》中的乌鸦是革命和革命者的象征等等,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因素。粉碎“四人邦”以后,一些同志认为过去在鲁迅评价中也存在着“左倾”错误,在许多问题上把鲁迅拔高了。并以鲁迅小说为例,说鲁迅的小说是在进化论思想指导下创作的以揭露社会黑暗为主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不能说有社会主义因素。以上看法都是不正确的,歪曲了鲁迅的作  相似文献   

4.
儒家话语的革命转述——“十七年”小说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年"小说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与革命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在外显的意识层面,儒家文化被视作封建思想的代表而遭到批判与疏离,但其核心话语价值均获得了立足革命意识形态的巧妙转述,并参与了特定时代社会价值的建构。对于"十七年"小说文化内涵复杂性的考察,进一步阐明了只有深入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逻辑,才能真正实现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5.
“左联”时期,丁玲的创作几乎都带有一个“革命”叙事的框架,在她的“革命+恋爱”题材的小说、与恋爱无关的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和表现工农大众题材的小说中,丁玲依循革命叙事模式,在理性层面人为地建构起一个“革命”叙事的框架;在潜意识层面却不自觉地保留着固有的个性化立场,并在“革命”叙事的过程中不时插入自己的个性话语,从而导致了文本的叙事结构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缝。  相似文献   

6.
刘柏君 《新余高专学报》2015,20(1):103-104,138
鲁迅的小说是复杂的,因此对鲁迅小说研究的视角也必须是多维的,从鲁迅与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的关系入手,讨论分析了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从而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鲁迅小说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7.
论《呐喊》、《彷徨》的意象设置与情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诸多的本分析中,鲁迅小说的意象研究略显不足。试图以意象分析为研究契机,探讨鲁迅小说意象与深层情感的内在联系;并在小说意象的艺术凸现中,探索鲁迅的精神世界和独异的化思考,以形成对鲁迅小说价值的又一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8.
鲁迅和楚辞     
鲁迅一生对于革命文艺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开辟了崭新的方向。不光在小说、杂文、翻译等方面有着光辉的成就,就是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整理研究和诗歌创作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本文仅从“鲁迅和楚辞”这一角度出发,作一管窥蠡测。 (一) 屈原是鲁迅极为喜爱的古典诗人。鲁迅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喜读楚辞。许寿裳回忆,鲁迅在日本求学时购买了不少书籍,而尤其珍惜的就是一本线装的日本印行的《离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写作与中国革命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经典话题,然而,已有阐释多以外在历史结论穿透鲁迅的文本却较为忽略其形式的意味。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包含着重要的形式线索,远非从象征出发的阐释模式可以把握。作为文学的狂人日记建构出全新的吃人,动摇了旧有整全的意义世界,同时也付出了沉陷于寓言状态的代价。鲁迅以其写作承认了中国革命的吊诡之处及其寓言式的状态,也以此弃绝了诸种简单的进步或回退的历史意识与历史观念。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现代文学起源的《狂人日记》呈现出鲁迅关于中国革命及其历史展开的洞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二十年代鲁迅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与八十年代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在“为人生”的座标上作了文学比较。着重论述了它们在创作心态、人生体验、人生探索、文化心态、“呈现”人生等方面遥遥相接的心灵感应。  相似文献   

11.
1920年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发表,《头发的故事》和早期的《狂人日记》在叙事层面存在惊人的相似性:除去不同的隐指读者,两者的叙事层次、人物功能和干预评论等均一脉相承。小说形式的"同"与"异"最终透露了作家的思想观念在不同时期的一致性和嬗变性,这对于理清现代文学史上纷繁复杂的鲁迅思想脉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革命话语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主流话语之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对革命话语的理解和使用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在他的早期书信中比较明显地体现出从教育改革、到国民性改造的演变以及与政治革命的关系,从中可以发现鲁迅早期对革命话语的独特理解,对于研究早期鲁迅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对人物外在特点的描写非常到位,包含传统性和创造性。传统性主要是指修辞手法较为低调,并且将白描手法运用其中,这样的描述方式较为独特。鲁迅小说当中人物的刻画在拥有统一特点的同时,具备非常特殊的个性化特点。鲁迅小说所使用的方法包含对比、追溯与勾勒,将人物外在特征全面展现出来。基于此,该文分析了鲁迅小说人物外在特征描写的传统性与创造性,期望经过该研究为未来的有关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乡土小说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一直是国内学界关注与研究的重点,但从语言本体角度研究乡土小说的并不多。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语言本体为起点结合乡土文化与地方性知识,从早期以鲁迅为核心的乡土问题小说和以废名为起点的乡土诗化小说写作,到加入"革命"话语的解放区乡土小说和当代多元化的乡土写作等几个方面,来探究百年来中国乡土小说语言经历的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之深层缘由,进而讨论乡土语言在当下及今后的小说创作中的意义及理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为学者,其中国小说史学研究成就斐然,展示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学研究中的开阔视野,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缜密的学术思维,其中的社会学意识便是其特点之一。以鲁迅的明清小说研究为例,鲁迅以社会学的标准对明清小说做出分类和考证,对于明清小说思想内容的研究同样具有时代社会关注的特点,而在探究明清小说发生学时,同样做出了社会背景的考量。  相似文献   

16.
《怀旧》是1911年冬天鲁迅用文言写成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于一九一三年出版的《小说月报》四卷一号,鲁迅自己从来没有把《怀旧》收进他的任何一本集子中。于是有的人就断言《怀旧》不是鲁迅所喜爱的作品,猜想鲁迅可能对这篇“少作”“愧则有之”,才“故意删掉”。其实并非如此。一九三四年,杨霁云将鲁迅佚文编集时,鲁迅给杨的回信中说:“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林》上。那时恐怕还是革命之前,题目和笔名,都忘记了,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批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同年鲁迅应美国  相似文献   

17.
在搜集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逾百种鲁迅小说版本基础上,以时间为脉络,对其封面设计的美学共性、时代个性和风格流变进行研究,以此窥见新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为今后鲁迅小说的封面设计以及其他小说封面设计的探索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海外汉学研究中,以法国汉学与鲁迅最有不解之缘。一是因为鲁迅的文学活动最早由翻译和介绍法国小说开始,二是因为法国是欧洲乃至世界译介鲁迅作品的文化重镇。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鲁迅在法国的译介历程已经历了80余年,其小说和杂文、散文诗都被陆续译成法文。米歇尔.鲁阿夫人、弗朗索瓦.于连等都是法国鲁迅研究者中的代表人物,后者更是突破传统鲁迅研究模式,第一次做到了让鲁迅"自己说话"。当今,法国汉学界对于鲁迅作品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研究态势。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申报》符号中发现了统治、知识、革命、孩子等多种主题,鲁迅以《申报》符号扫描中国的场景,侧重叙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打造“中国”的丰富层面与深层内涵,进行一种卓绝的思考与反抗。鲁迅借用《申报》符号构筑了现代中国的两只底座:客观状态的现代中国(报刊显现)和主观状态的现代中国(精神显现)。  相似文献   

20.
一王富仁先生曾经指出,鲁迅小说与古典小说单一的、外部的、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公开矛盾冲突组成的因果链相比,有着两条辩证统一的因果链:一条是有形的、外在的,一条是无形的、内在的。(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这从情节线索的角度阐释鲁迅小说艺术是相当精彩的,但从故事结构或曰建构、形态的角度看,王富仁先生的概括还局限于一种“线性”的思维。事实上,鲁迅小说与古典小说相比,不只是多了一条线的问题,而是整个形态都变了,把故事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种呈线性推进的形态,变成了把故事设计为一个“圆形”的召唤性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