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长春 《科技资讯》2013,(12):184-184
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情境、移情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把握知识,陶冶性情,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浓郁的教学情感氛围中把握知识,训练思维,陶冶性情,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为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把握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要自觉运用新课标、新理念、新思路、新教法于课堂之中。语文教师要把课堂搭建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平台,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知识在对话中积累,情感在课堂中激越,思维在合作中创新,理想在探究中放飞。语文课要运用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来授课,一句话,就是语文课要教“活”。这已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共识,也成为一些学校评价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种做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生应在大量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但我们的教学现状却与课标相去甚远,学生习作多是通俗作文教材的翻版。笔者认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要充分地活用课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精心选择落笔点,巧妙地设计课堂小练笔,让学生在“得言”又“得意”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然而,中专语文教学由于较多地沿袭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因实际应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不足,学生缺乏应有的运用语文的能力,以至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较快适应工作需要。吕淑湘曾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地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中专语文教学要瞄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个目标。应借鉴专业课的教学,把实践的过程安排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学的实习课。把课堂作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地模仿和反复训练的场所,学以致用,养成习惯、掌握语文运用的技能。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习作教学关键是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而儿童的语言表达往往充满童趣,是最真实、最朴实的情感流露;儿童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为了让学生我手写我心,诉说自己的真心话,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而且乐于表达。这必然要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从而真实地写作,尽情尽意地表达。  相似文献   

8.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训练手段,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运用多种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要以“读”为先,以“读”创新,在“读”字上多下工夫。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通过“有效的语文训练”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决定了语文的实践性。而这些,都决定着语文课必须上成有效的语言训练课;因为,工具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能熟练。教学过程决不是简单的教师发送信息,而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整理、提取和运用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范文不断内化的过程。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吸收,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训练表达,提高写作能力呢?  相似文献   

11.
<正> 当前的语文教学研究,可谓百花齐放,姿态万千。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搞好语文教学改革,就要树立全新的语文教学思想。为此,我们在原有教改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逐步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课堂为主场、情感为主调”即“五为主”教学思想,收到了一定实效。 一、主体。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语文教学也同样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旗帜鲜明地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教  相似文献   

12.
“感悟”对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自读、注重引导、注重情感,让学生学会“感悟”。  相似文献   

13.
梅杏根 《科技信息》2007,(21):217-217,216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只有通过语言的交流,才能表达相互之间的愿望、情感等。在日语教学的过程中,视听课堂是学生综合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把所学内容做最大限度地理解表达的过程。以往的视听课多重视让学生听懂,忽视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笔者认为让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则是教师需要探讨的课题。本文是笔者在视听课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的一些改进视听课教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教学要真实地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要生活化。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进行写作,就如无米之饮,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又是诱导,有是激发,有的亲朋朗读示范,期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情感朗读。而学生朗读却不尽人意,这不禁使人想问:学生的情感那里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太贫乏!造成此原因有种种,课堂缺乏情感的培养与训练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一直是百花齐放,各种教学风格、教学思想层出不穷,但我认为,无论如何,语文教学都要有语文昧。要让学生在情感激发中感受语文味;在诵读揣摩中体悟语文味;在圈点批注中体现语文味;在品词析句中诠释语文味。从而将浓浓的语文味融入课的每一个环节,让浓浓的语文味充溢课堂、充溢每个孩子的心田。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本”是什么?当然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简言之,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扎实训练。但近几年,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偏颅,语文教学的这个“本”被不同程度地遗忘了,阅读教学陷入了重感悟轻训练、重人文轻工具的泥潭,语文本体被严重弱化,出现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削弱,学力有所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已引起小语界的深刻反思,并在课堂实践中得以矫正。在最近举办的福建省第六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人们欣喜地看到,语言训练堂堂可见、处处落实,阅读课的语文味浓了,语文气足了,学科个性更为突出了。  相似文献   

18.
梁功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6):159-160
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是: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在强调"人才知识型、能力综合型、知识实用型"的当今社会,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彻底扭转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动性;加大师生互动力度,要彻底改变新生基础差的思维偏见,老师要重新定位每位学生,挖掘他们的潜力,为他们注入新的学习动力.语文教学的种种现状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如何在加强语文工具性的教学中更好地体现人文教育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下,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活”起来。  相似文献   

20.
姚启龙  曹志新  安静 《科技信息》2010,(28):I0296-I0297
一、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培植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则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言语形式的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言语实践活动。所以关注占语形式的训练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生活中,我们发现那些能蜕漂亮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