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我国荒漠化防治如何走出困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荒漠化,也就是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1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赋予它明确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这是人类世界面临的十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全世界近100个国家的10亿人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沙漠化威胁,1.35亿人口将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达4560万km2,几乎相当于俄、加、中、美4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并且每年以5~7万km2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爱尔兰或一个比利时加一个丹…  相似文献   

2.
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机构环境与制度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系统回顾和分析我国防治荒漠化(土地退化)的机构环境和制度安排的基础上,着重解析了现行防治荒漠化(土地退化)在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的双重障碍:一是由定义和概念的多样性导致的政出多门、数据多元;二是各部门职责不明、功能不彰。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治标"——调整职责和"治本"——重组机构两套方案,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防治荒漠化(土地退化)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3.
一、荒漠化面积数据的巨大差异及其缘由防治荒漠化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环境问题之一。近十几年来 ,各有关部门都在加大工作力度 ,努力遏制荒漠化的蔓延。但迄今为止 ,作为衡量荒漠化程度标志的荒漠化面积的各方数据却差异悬殊。例举如下。1996年8月5日 ,林业部有关领导在亚非防治荒漠化论坛会议上介绍我国“有荒漠化土地面积332.7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34.6 %。”[1]1997年5月8日 ,国家林业部发布新闻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27.3 % ;“我国沙漠、戈壁及沙化土地总面积有168.9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  相似文献   

4.
生态脆弱带面临的荒漠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联合国对荒漠化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类型荒漠化土地形成、发展的综合机理和环境的脆弱特征,并联系生态脆弱带理论阐释了生态脆弱性和荒漠化发展的关系,认为土地的脆弱性是荒漠化的基质,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是荒漠化的诱因,而荒漠化进一步使环境更加脆弱。最后给出了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中甘肃荒漠化态势及其防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荒漠化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退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甘肃省是我国西部荒漠化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有近1/3的土地处于荒漠化. 扭转荒漠化态势应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 防治荒漠化需要科学地恢复和重建这些地区的自然植被,植树种草要遵循植被演替和生态学规律,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要适度开发利用,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荒漠化是沙漠化的通俗说法。荒漠化与沙漠化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然而,沙漠化与土地退化却有很大的不同。沙漠化主要是指在沙漠的边缘地区,由于自然因素(风)的影响,沙进人退,耕地或其他用地被风沙覆盖的过程,而土地退化则主要是指在沙漠边缘以外的其他地区,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经营活动,导致耕地、草地、林地等土地的生产潜力下降、服务功能逐渐丧失的土地变化过程。在国内的学术界,荒漠化一词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时髦的热点词汇。一些专家把原来的沙漠化改为荒漠化,另一些专家则把土地退化说成是荒漠化。实际上,把沙漠化改为荒漠化没有必要,而把土地退化说成是荒漠化,更是十分不妥。  相似文献   

7.
康锴 《科技信息》2013,(6):79-80
我国是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严重威胁和危害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不仅面积大,而且发展变化也大。在土地荒漠化迅速发展的同时,与之有关的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例如,北方地区与荒漠化密切相关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河流泥沙含量高、河流淤积,尤其是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悬河已经成为我国心腹大患;同样,与风蚀荒漠化有关的沙尘暴地质灾害,也受到各级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2000年2-5月西北、华北连续发生12次扬沙;2001年元旦北京等地出现沙尘雨雪天气,机场一度关闭;2002年4月19日华北出现近年来最强的沙尘暴,沙尘吹扬到南方,上海降泥雨。2004年3-4月,北方地区已经发生了近10次沙尘暴。总之,土地荒漠化不仅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地弃耕、地质灾害频繁,而且造成的生态难民以及贫困人口的增加,更是难以计数。与土地荒漠化有关的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更是高达540亿元《(中国荒漠化(土地退化)防治研究》课题组,1998)。卢琦等(2002)估测的结果是,我国荒漠化危害的直接经济损失约642亿元/年,平均每天损失1.76亿元。其中:水力侵蚀400亿元,风力侵蚀36亿元,盐渍化及有机质丢失造成的损失约186亿元,因沙尘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3亿元。荒漠化及其衍生危害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约2889亿元/年。  相似文献   

8.
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石漠化是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笔通过对荒漠、荒漠化、沙漠化等相关概念的比较和现有石漠化内涵的归纳总结,在分析石漠化的形成原因、特点、区域和基质的基础上,认为石漠化属于荒漠化的范畴,是人为干扰与自然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石漠化特指在我国南方湿润地区,碳酸盐岩发育的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为干扰造成植被持续退化乃至丧失,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或砾石堆积)面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个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土地的荒漠化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和贫困,而且也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对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产生原因和危害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一些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形态学的土地荒漠化遥感图象纹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貌环境不仅影响土地荒漠化的速率,而且制约土地荒漠化的方式和空间分布规律。地貌类型、特别是地形起伏程度对荒漠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荒漠化方式上,其次表现在荒漠化强度上。遥感影象本身通常都包含着灰度和空间信息。本文利用数学形态学进行纹理分析,从腐蚀运算结果抽取纹理特征、利用形态学运算抽取分形参数作为纹理特征等,从而提取地物的空间结构信息。利用纹理结构参与土地荒漠化遥感分类,大大提高了土地荒漠化分类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新疆荒漠化土地分布及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介绍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区别,以及土地荒漠化的评价指标,从而确定新疆土地荒漠化的种类和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具体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有机质生产和净化大气环境为功能指标,定量评估了毕节鸭池示范区、清镇红枫湖示范区和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显示:研究区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功能对区域总价值的贡献率高,有机质生产和净化大气环境功能贡献率低;单位面积的服务价值在各景观中表现为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旱地>农田,分别为2 335.39万元、1 063.01万元、503.67万元、338.12万元和250.88万元;三个示范区单位面积的区域服务价值表现为鸭池>红枫湖>花江,分别为1 244万元、591万元和440万元,与区内石漠化发生率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在恢复和重建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过程中,增加林草植被面积,促进旱地和农田向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的转化,将有助于生态服务价值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北部地区土壤沙化有日趋发展之势,究其主要原因是:近代史上的森林乱砍滥伐;五六十年代的垦草开荒;牧业的超载放牧;地理环境的劣势等。文章对如何防止沙化进一步扩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沙漠化因严重阻碍和威胁人类生存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沙尘颗粒物受气流作用在地表和空中的运动是沙漠化过程发生、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沙漠科学和治沙工程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只有掌握了风、地表及沙尘颗粒物之间的互馈机制,才能科学分析土地沙漠化过程并建立有效的风沙灾害防治工程。本文回顾了风沙物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综述了近30年以来风沙环境力学在风场结构、沙尘颗粒的起动机制、沙尘颗粒的碰撞机制、近地表风沙流的理论模型与实验观测、风成沙波纹与沙丘地貌研究以及风沙环境力学研究在沙漠化防治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坝上及邻区荒漠化类型与特征,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利用TM卫星遥感解译并结合野外调查,研究荒漠化类型、区域分布与地质特征;通过样品采集与室内分析,研究不同类型与级别荒漠化的粒度特征。结果提出了该地区荒漠化地质成因分类,包括风力作用下的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沙漠化和以侵蚀作用为主的砾漠化,以及物理化学作用下的土地盐渍化。不同类型和等级的荒漠化土地沉积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粒度组成,轻度沙漠化和砾漠化以及盐渍化(湖相沉积)土地的细粒物质含量相对更高,<63μm的颗粒含量可达90%以上,在风暴来临时具有更大的沙尘释放潜力;相反,严重沙漠化和砾漠化土地的细粒物质含量相对较低,<63μm的颗粒含量通常低于30%,同等条件下释放沙尘潜力也较小。结论在重视保护和治理已经严重荒漠化土地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正在发生荒漠化的或者潜在荒漠化的土地的保护,尤其是重视保护湿地、裸露的湖泊滩地和干涸的湖盆等,才能有效减少沙尘暴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6.
保护冷蒿草原对防止沙质草原沙漠化作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保护冷蒿草原对防止沙漠化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草原退化和沙质草原的沙漠化在其演替进程的前一半是完全一样的 ,对沙质草原来说 ,到了冷蒿阶段如果不注意保护令其继续破坏 ,由于植被盖度下降 ,地表裸露而极易受到风蚀、水蚀作用 ,形成沙漠化土地 ,因此 ,冷蒿阶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其重要性反映在两个方面 :其一 ,由于种群表现出较强的补偿生长的能力 ,因此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只要合理调整草地的利用方式和利用季节 ,就有可能维持冷蒿群落的状况并有可能向生产力更高阶段恢复 ;其二 ,对于沙质草原来说 ,这是由草原退化向草原沙化转变的临界阶段 ,保护冷蒿群落对防止沙漠化的发生和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分析木美地下河流域石漠化的现状和特征,认为目前木美地下河流域整体上处于中度、重度石漠化状态;石漠化对流域内土壤性质的影响还不太明显;流域内的植被以灌丛为主,被破坏严重,分布零星,但是植被的演替同时存在顺向和逆向两种情况,只要控制好人为干扰因素,可以实现植被自然恢复;流域内可供开发利用的水源共有12处,可以解决一些洼地旱涝交替的局面。建议利用植被群落自身的顺向演替能力,通过封山来育林,用工程手段治理地下河,使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重新分配等措施来治理木美地下河流域的石漠化。  相似文献   

18.
石羊河下游绿洲明清时期的土地开发及其沙漠化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明清时期石羊河下游绿洲的土地开发及其沙漠化过程,指出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乃是导致沙漠化的主因,揭示了今天该地区环境问题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遥感定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Landsat TM遥感光谱信息,构建了多维向量空间下的14个遥感定量指标,采用Fisher逐步判别分析法从这些指标中筛选出8个与沙漠化现状(非沙漠化、潜在沙漠化、沙漠化)密切相关的指标(氧化铁、地表反照率、植被指数)和反映水与植物特性的5个波段(波段1,2,4,5,7),又分辨出6个与沙漠化程度密切相关的变量(氧化铁、地表反照率、植被指数和反映土壤水分和植物水分的2个波段(波段5,7)).利用这些指标建立的判别方程对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程度进行了评价,并与2000年的沙漠化程度评价结果对比,发现判别方程的精度达68.9%.结合遥感光谱信息和Fisher分类器可以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下实现沙漠化现状与程度的自动识别,与单纯使用遥感光谱信息进行分类相比,引入遥感代用指标,对于沙漠化现状与程度的分类和分级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