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通过寻找实践理性至上原则来看待道德和道德判断。他在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就道德与幸福、理性与自由、动机与效果等问题阐述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主要浅谈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希望通过分析能够对现实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博大精深的德性论体系中提出了道德法则(规律)与道德准则、自律与他律、自由与必然、定言命令与假言命令、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这五组道德范畴.在这几组范畴中,康德把德性与超验界以及与纯粹实践理性紧紧连在一起,他拒绝感性经验界道德价值性.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一种对终极价值的关切。康德从理性出发,把信仰建立在理性本身对超验的渴望与追求之上,并只有在实践理性领域才能达到。道德的最终目的——至善的实现亦是以信仰作为精神支撑的。康德的道德信仰理论对解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迷惘和道德危机、对我们的伦理道德建设都具有直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康德通过理论概念分析的方式证明实践法则必须是纯粹形式化的,但这时实践法则只是一个假定,他随即转向对道德律实在性的论证,指出道德律是可以直接意识到的,并进而确立了自由的实在性及意志的自律.康德的这一道德观点其实是一次向"伦理学的主体主义"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伦理学以形式主义而著称,善良意志是其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和实践理性的根据。康德通过批判经验论幸福主义,深刻地论述了道德主体性思想,集中探讨了道德法则的普遍性、意志自律以及自由、责任和义务等概念,在善良意志学说中确立了人在伦理领域中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6.
康德哲学以实践本质为特征,以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为主要内容构筑了完整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先验的自我作为理性的存在,在一切伦理行为中构成绝对命令的依据,使道德成为可能。因此,道德哲学在整个哲学体系中占居主导地位,是全部哲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康德道德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寻做人之道,揭示规范“人的行为”的道德“法令”,构筑“至善”的道德人格,这些思想至今仍不失其启迪价值和功效。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德性理论,德性论是其道德哲学研究的目的,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康德德性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德性专属于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只有人才能够拥有德性;从德性与义务、内在自由、准则的关系中才能准确把握德性概念;德性是幸福的前提和条件,德性与“配享的幸福”的一致才是人类道德实践应当追求的目的。当代人们的道德实践应注重道德原则与品格担当的统一,反思个体幸福实践。  相似文献   

8.
道德的他律与自律是道德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他律是道德发展的低级阶段,自律是道德发展的高级阶段。道德他律与自律具有相互转化性。这种转化的规律表现在道德他律上升为道德自律的规律、以认知发展为基础的规律、量变发展到质变的规律和以新易旧、曲折前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康德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认为德性可教,而且还提出德性教育主要包括技能、世故和道德性三个方面的内容。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意志自由,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教育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等方面。当今传统的价值观念被打破,重实效、重现实、讲效益等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人们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只追求世俗的、功利的物质目标,理想和人文精神失落,与此同时社会道德意识模糊淡化,本文从康德教育思想引出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并从康德的道德教育观中总结出一些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必须同社会发展相适应,调整和完善道德教育标准,形成多元的道德体系。道德教育应以培养受教育的道德人格为目的,注重道德教育实践以形成个体道德的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