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郑永飞,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化学学会/欧洲地球化学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 2003~2013年担任《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 2013年起任《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他积极倡导编委责任制,并以身作则将"科学家办刊"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多年的办刊经历使郑永飞院士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体会,并对办好中国科技期刊充满信心和希望.他认为:办刊需要热情,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期刊主编应"慧眼识珠",作优秀成果的"伯乐".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创刊7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杂志社专访郑永飞院士,探讨中国科技期刊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赵忠贤院士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表彰他对我国高温超导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赵忠贤院士不仅在高温超导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对我国的高温超导研究从起步、到追赶、到跻身国际前列均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获奖,既是实至名归,更是众望所归.1超导是一种神奇的宏观量子现象  相似文献   

3.
<正>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家欧文·A·罗斯(Irwin A.Rose),于今年6月2日在马萨诸塞州迪尔菲尔德的家中去世,享年88岁,其家人称罗斯在睡梦中安详离世。罗斯博士因阐释了活细胞如何再循环处理不再需要的分子——一个为医学新疗法另辟蹊径的发现——而分享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在罗斯和两位以色列科学家发现的细胞代谢过程中,一种叫  相似文献   

4.
马洪舒 《自然杂志》2005,27(5):307-309
编者按:200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1928-2003年)逝世2周年.马祖光同志作为新时期高级知识分子的揩模,他的科学研究精神和"三让院士"的高尚品格让人敬佩.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马祖光院士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了解他的家庭生活,现特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马洪舒研究员撰写本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科学通报》2021,66(7):701-703
正刘忠范,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等职,是国际著名石墨烯专家.主要从事石墨烯等纳米碳材料研究,在石墨烯、碳纳米管的化学气相沉积生长方法研究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开拓性和引领性的工作. 2014年起,担任《科学通报》副主编.值"两刊"创刊70周年之际,我们专访了刘忠范院士,请他谈谈对"两刊"及中文科技期刊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院士"的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榕生 《自然杂志》2004,26(4):242-248
文章针对目前有关"院士"的一些混乱现象,提出"中国院士"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考证、澄清了某些具有相当权威性机构、媒体和出版物的有关差错,提供了不同时期"中国院士"的统计数字.  相似文献   

7.
正汪品先院士出生于1936年,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同济大学教授.近年来,汪品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计划",并大力推广"地球系统"概念.2018年,82岁高龄的汪品先院士还3次随"深海勇士"号深潜器潜入深海,圆梦大洋探索.在2020年"两刊"(《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创刊7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杂志社专访汪品先院士,回顾他与"两刊"20多年的情谊,也探讨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对于"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和他的团队来说无疑是丰收之年:他们研发的"超级水稻"四期最高亩产(1亩≈666.7 m2)突破1000 kg,打破了之前的纪录.尽管出生于北京,但袁隆平从青少年起就生活在长江流域,中学就读于武汉,大学就读于重庆,毕业后分配到位于怀化的湖南省安江农校,在这里开启了他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这也很好解释了这一选择,因为他所居之地,  相似文献   

9.
一鸣惊人:"领头人"原是个"局外人" 2002年2月1日上午,掌声在人民大会堂起伏.两院院士王选教授迈着庄重的脚步,走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面前,接受了他亲手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10.
新冠疫情暴发之初,科学预测疫情拐点;连续8年关注大气污染,从百万条数据中解读蓝天"密码".他是北京大学教授陈松蹊,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数学家的他,统计学正是他手中的万能钥匙.  相似文献   

11.
<正>孙鸿烈,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地理学家和土地资源学家,长期从事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与区域开发研究以及青藏高原综合研究.以"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和"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为中心问题,领导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20世纪90年代领导建立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987年当  相似文献   

12.
<正>烈日炎炎下,一位年轻健壮的美国士兵在中东的沙漠中行军。他身穿隔热服,背负超过100磅的装备,汗流浃背。而此时户外的温度是华氏108度,潮湿让人难以承受。人类受到高温影响最敏感的器官是大脑,于是他的判断力开始受损,但他并未意识到自己所处环境的恶劣程度。随着他身体的器官功能开始衰退,他昏倒了。当他离世的时候,他的体内  相似文献   

13.
每周四,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的病房里总会出现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他仔细地询问患者病情,耐心地解答患者的提问,处理疑难问题.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白血病治疗"第一人"王振义院士.谈起自己攻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经历,王老严肃地说:"理想需要接地气!白血病有20余种,我倾其一生,只攻克了一种,至今仍感惭愧".  相似文献   

14.
刘应明是我国当代的著名数学家,他身兼数职,现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解决了拓扑学中有名的Whitehead难题与Lawson-Mislove问题,成功地把Dieudonne插入定理这一经典结果格值化,把大数学家Ehresmann倡导的格上拓扑学发展到新的阶段;并被授予"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科学大会奖,最近摘下国际模糊数学界最高奖"Fuzzy Fellow奖",从而打破了欧美科学家垄断的格局并成为<科学中国人>2004年度人物.  相似文献   

15.
报载:一位在美国波士顿攻读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的杨姓医师,神采奕奕地走进一位院士的办公室。院士一见他,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他走来,迫不及待从包包里拿出几篇他发表在几份重要物理学期刊上的论文复印本,还附上波士顿当地报纸(Boston G lobe)的一篇报道,报上对他的论文大为称赞,因为他所写的一个有关侦测心脏疾病的心电图的程序,居然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解开了几百年来有关莎士比亚作品真伪的一些争论。院士读了真是兴趣盎然,遂抬头说,“愿闻其详!”杨医师随即在院士的桌上打开他的计算机,以缤纷绚丽的图表向这位院士做…  相似文献   

16.
李辉 《世界科学》2013,(4):46-49
本期项目:中国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所获奖项: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复旦大学庄国顺教授。在上海院士中心2013年3月14日举办的第60期院士沙龙"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对策和建议"上,  相似文献   

17.
《科学通报》2021,66(9):961-962
正韩布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主要从事物理化学与绿色化学的交叉研究. 2008年至今担任《中国科学:化学》编委, 2008~2014年担任《科学通报》编委, 2014年至今担任《科学通报》(中文版)副主编.2020年是《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简称"两刊")创刊70周年,《中国科学》杂志社专访韩布兴院士,请他分享在"两刊"的工作体会.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11月10日,计算机行业前辈吉恩·阿姆达尔离世,享年92岁。IEEE Spectrum高级编辑特克拉·佩里(Tekla Perry)撰文纪念这位计算机行业的先驱。今天,人们缅怀吉恩·阿姆达尔(Gene Amdahl)这位对计算机系统结构做出贡献的前辈,他是IBM的System/360主机电脑和Amdahl公司470系列的关键开发者。他也因"阿姆达尔定律"而出名,该定  相似文献   

19.
<正>今天是2017年"十一"国庆节,一个本应充满喜庆的日子,却是钟扬教授离世的头七日子。过去一周的时间中,我的思绪一直沉浸在其突然离去的巨大震惊和悲伤之中,至此时心绪还没有完全平复过来。回想过去的这几天,恍如隔世。出事前的一周还前往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办公室拜访他,至今仍不能接受他突然离去的现实。计划在"十一"黄金周接下来的几天,回忆和钟老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20.
新华社高级记者张继民,长期从事科学报道。工作中,他结识了很多科学家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以至同吃同住同探险,因此对院士们严谨的科学作风,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献身于科学的忘我精神,有着真切的体会和理解。在他的“感受院士”中,让我们看到院士们与记者间也有着不朽的友谊,并让我们对院士们的追求、才情、个性和生活有了新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