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2021年5月22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 99岁的吴孟超院士离开了我们.科学巨匠仙逝,含泪送别的队伍中有深切怀念恩师的学生,有痛哭跪谢救命之恩的病人,也不乏多次报道吴老事迹的记者们.一位年轻的记者轻声地问我:"吴老先生模范一生,誉满医界,还获了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曾有什么遗憾吗?"像无人终身无病一样,无人一生无遗憾.  相似文献   

2.
报道探险,让我与秦大河院士结缘长期从事科学探险与采访的我,曾思考一个问题,即现代国际科学探险史上,谁真正为中国争得了荣光?思来想去,好像仅有秦大河院士一人,至今还没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业绩主要表现他1989~1990年度,与美、英、法、日、苏5国6位队员一道,首次徒步横穿南极大陆。这些勇敢的探索者们,驱赶着狗拉雪橇,自位于南极半岛的中国南极长城站出发,奔向苏联和平站。用了7个月的时光,走过6000多千米的行程,他们终于胜利抵达终点。当时,这一富于牺牲精神的壮举轰动了全世界,当他们胜利归来时,相关国家的政要、群众用红地毯、鲜花和掌…  相似文献   

3.
2006年1月9日上午,当叶笃正院士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奖金时,人民大会堂里掌声雷动、灯光闪烁,这一刻吸引了全中国人的眸子,震撼着浙江大学40余万校友的心灵。然而,这位满头华发、年届九旬的气象学泰斗却显得十分平静。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能够获得这项大奖,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兴。我以一颗平静的心来接受,因为这个崇高的荣誉不只是对我个人科学生涯的一个肯定,更是对我的合作者、我的同事们和整个气象科学界的努力探索、勤奋工作的赞誉。”我被校友叶笃正院士的超然大度与谦恭深深感动了。叶老不啻是我…  相似文献   

4.
《科学通报》1955,(5):10-10
在今年伟大的五一节前後,中国科学工作者热烈地、兄弟般地接待了来我国访问的以波兰科学院副院长土木工程学家维日比茨基院士为首的波兰科学院代表团,这个代表团的团员有著名的数学家库拉托夫斯基院士和力学家诺瓦茨基通讯院士、历史学家罗津斯基教授;我们也同样接待了匈牙利科学院副院长利格奇·莱奥士院士以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科学家们。中国科学工作者衷心地欢迎他们,并且为我国科举工作者与各人民民主国家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友谊的日益巩固与发展而感到兴奋。解放以来短短的几年里,我们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在真诚友好、互相帮助的基础上建立了聚密的科学与技术合作的关系:我国同波兰、捷  相似文献   

5.
宫鹏 《科学通报》2015,(7):616-618
<正>李小文院士未及七十,突然离世,令其亲者悲,慕者痛.他崇尚简朴、酷爱自由、提携后进、平易近人的作风,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赢得了大众的好评.一名离世的科技工作者,被众多的仰慕者心悦诚服地追捧悼念,他的"粉丝们"喊出世间再无"扫地僧".此情此景令人感动!李小文院士的生平事迹已经广为流传,本人与李小文院士相识共事20余载,今特撰此文,通过几个侧面介绍他的为人处事风格,同时重点对他的主要科学成就之一——遥感几何光学模型及影响做一概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启  相似文献   

6.
正郑永飞,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化学学会/欧洲地球化学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 2003~2013年担任《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 2013年起任《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他积极倡导编委责任制,并以身作则将"科学家办刊"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多年的办刊经历使郑永飞院士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体会,并对办好中国科技期刊充满信心和希望.他认为:办刊需要热情,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期刊主编应"慧眼识珠",作优秀成果的"伯乐".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创刊7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杂志社专访郑永飞院士,探讨中国科技期刊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满头银发,精神矍铄,慈祥而可亲——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 刘更另的家比较简朴,家里最打眼的是那些书籍、盆景和一张放大的院士标准像。旁边小书架上一盆绿萝的藤条随意又有序地垂搭下来,书与绿色都在阅读问沁人心扉。到底是我国著名的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专家,刘更另把家“建设”得这样本色自然。兴致所至的聊侃中,年近八旬的刘更另更让记者无意当中发现了湖湘子弟特有的率直、质朴和书生意气。和刘更另交谈很让人受启发。他的话语间常常透露出对理想、对未来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韩沛 《科学之友》2002,(1):18-19
2001年12月10日,上海某报刊出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两名院士因严重违背科学道德被除名。这则消息称,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张存浩院士在公布《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时说,已有两名中科院院士因违背科学道德而被除名,其中一人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消息并没有透露出这两人的姓名。据南方周末记者报道,据了解,中科院历史上还从未有过院士除名的记录。被除名的两名院士到底是谁?作为社会中最有智  相似文献   

9.
2006年1月9日上午,当叶笃正院士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奖金时,人民大会堂里掌声雷动、灯光闪烁,这一刻吸引了全中国人的眸子,震撼着浙江大学40余万校友的心灵.然而,这位满头华发、年届九旬的气象学泰斗却显得十分平静.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能够获得这项大奖,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兴.我以一颗平静的心来接受,因为这个崇高的荣誉不只是对我个人科学生涯的一个肯定,更是对我的合作者、我的同事们和整个气象科学界的努力探索、勤奋工作的赞誉."我被校友叶笃正院士的超然大度与谦恭深深感动了.叶老不啻是我国"气象人"的典范,也是"浙大人"乃至全国人民的骄傲!  相似文献   

10.
在大洋彼岸美国的一次宴会上,各国科学名流济济一堂。其中,一位中国神经生物学家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谈笑风生。这位年过七旬的科学家以他在神经科学领域的骄人成就得到了各国科学名流们的高度评价。这位老人,便是中国著名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鞠躬。  相似文献   

11.
《科学通报》1957,2(2):58-58
著名的苏联数学家、地理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北極研究者施密特院士已于1956年9月7日逝世,享年65岁。施密特院士的科学活动是多方面的。在其整个生活中,他以極大的热情从事解决科学中“空白点”的最艰巨的任务。在数学方面,他研究了“群論”問題,并創立了莫斯科代数学派;在地理学方面,他領导了关于开辟北極的理論和实际的研究,同时他也是北極考察  相似文献   

12.
想象未来     
正在科幻小说和一些短篇故事中,小说家们虚构了未来会影响人类和整个社会的技术,从而推进了整个科幻小说的故事情节。然而,科幻并不是科学,甚至绝大部分都不是科学。相反,科幻小说家们利用他们的揣测来进一步揭示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人类。我最喜欢的科幻小说家伊恩·班克斯(Iain Banks,1954-2013)便展现了想象的魅力。在他的九部小说和三个短篇故事中,班克斯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星系大小的文明世界,叫做《文明》。《文明》中  相似文献   

13.
走近丁肇中     
作为一名科技记者,在我采访过的科学大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从2002至2004年间,我多次采访了丁教授,还应邀访问了他所在的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并有幸到他家里做客。对丁肇中的科学精神和风格魅力,我有着直接的感受。"我真的不知道"2002年秋,丁肇中教授来沪访问,期间他应邀到《文汇报》做客。在文新大楼46楼会议室,他登高远眺,兴致甚浓,尽管是第一次与丁教授面对面的  相似文献   

14.
钱三强 《科学通报》1960,5(5):153-153
1960年2月7日,世界聞名的苏联原子能科学家、苏联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庫尔恰托夫院士,在长期患病后逝世了。 庫尔恰托夫院士在研究有关利用原子内部能源以造福人类的重大任务方面有着杰出的貢献,在組織苏联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和約里奥·居里一样,是当代最杰出的保卫和平的科学家之一。他的逝世不但是苏联科学界的重大損失,并且也是社会主义陣营科学界的重大損失,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中国人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8月1日,著名有机化学家,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蒋锡夔院士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蒋锡夔院士是我国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国化学事业,特别是有机氟化学和物理有机化学的开创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他的学生和共事多年的同事,我们特撰此文,向读者介绍他的生平和主要科学成就、贡献与思想,希望读者从中了解这位科学大家,以此聊表纪念.  相似文献   

16.
地处云南年仅 1 3岁的初一学生方少伟给本刊来信 ,对如何办好《世界科学》提了一些好的建议。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提了两个生活中司空见惯但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希望能予刊登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当我们把方少伟同学所提的两个问题之一转请中科院院士、著名神经科学家杨雄里教授给予指点时 ,杨先生很快就给予回复 ,并对方少伟同学善于观察、勤于思维的精神给予热情鼓励。本刊特辟出专栏 ,刊出方少伟同学的来函及所提的两个问题和杨雄里院士对其中一个问题的解释。科学源于讨论 ,创新贵在提问。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方少伟能在观察、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也盼望有更多的热心读者、有识之士能像杨院士那样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年轻学子的求知欲望 ,唯其如此 ,才能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方少伟同学所提的第二个问题 ,希望能征求有识之士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荣获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朱林文教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他勤奋、睿智,视科学实验为人生最有乐趣的事情。正如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教授所指出的:“朱林文教授的研究确实相当有创造性,对科学有相当大的贡献。”其实,朱林文不仅科学研究出色,而且对实验物理学具有极为精辟的见解。《美国科学家})杂志记者基思·瓦伊吾曾经就激光冷却和捕获气体原子的研究工作,以及对科学、物理学实验和个人经历等极为广泛的话题采访了来林文教授。以下是这次采访的摘要。记者:您的合作者、著名物…  相似文献   

18.
赵维杰  杨志华 《科学通报》2020,65(11):963-965
正在《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创刊70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杨乐院士.杨乐先生出生于1939年,是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和优秀的学术领导者.从研究生阶段开始,他就成为了《中国科学》的作者,他的学术经历也与《中国科学》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反映着新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历  相似文献   

19.
极夜下,刘嘉麒院士为我解疑释惑在中国科学院的诸多院士中, 唯有刘嘉麒与我作为科学探险队的队友,曾两次并肩行进在山野。一次是赴东北某地,另一次是远行北极。而北极之行,他留给我的印象尤深。可以说,在我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科学探险考察采访中, 若没有唯一的地质学家刘嘉麒院士随队,为我释疑解惑,我的北极报道会大为逊色。由于他能对我笔下提到的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才使我通过新闻报道向更多读者与听众转达科普知识。  相似文献   

20.
今年3月5日,我们和《中国科学报》的记者共同采访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煤炭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彭少逸先生。彭老先生祖籍江苏溧阳,1949年1月,新中国曙光初露,在美国留学的彭少逸毅然回国,成为我国催化和色谱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在科研工作中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人生,在化学催化、色谱、分析、萃取等领域硕果累累、成就卓著。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彭老身为博士生导师,桃李满天下,他的弟子孙豫汉、李永旺都已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其中孙豫汉是全国百名学科带头人之一。首次见到彭老便肃起敬意,他已八十高龄,满头华发,却依然神清目朗,提到这次访问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