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结合西安某工程实例,介绍了土钉墙支护技术的具体应用,对土钉支护设计的各项指标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对土钉支护的施工工艺、施工质量和设计计算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该工程采用土钉支护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效果,体现了土钉支护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土钉支护在黄土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西安某工程实例,介绍了土钉墙支护技术的具体应用,对土钉支护设计的各项指标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对土钉支护的施工工艺、施工质量和设计计算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该工程采用土钉支护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效果,体现了土钉支护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建筑基坑支护技术的发展,采用复合土钉墙作为支护结构日趋广泛,由于其支护能力强,使用范围广,易于在场地狭小的条件下方便施工,施工简便,经济合理。结合管井降水的支护形式可以有效的改善结构的受力性能,提高坑壁的稳定性,节省支护工程费用。实践证明,管井降水能明显改善有粘质粉土层的复合土钉的支护性能,同时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沉降和位移,从而提高支护体的稳定性,节省支护工程成本。  相似文献   

4.
进行深基坑开挖时,支护是一个重要的要素。为此土钉墙支护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土钉本身的缺点,结合锚杆用于支护的方法得到发展。由于土钉面及锚杆对水的敏感性,在支护施工过程中有水或稀泥流出等事故现象。北京某高校一结构塔楼的基坑开挖采用了土钉与锚杆联合支护,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稀泥的流出,影响施工。通过分析,认为土钉锚杆施工时遇到了地下水渗水途径从而引起了这种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处理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复合土钉支护技术是将土钉墙与其他支护形式或施工措施联合应用于土体开挖和边坡稳定的一种新的挡土技术。它将土钉墙与预应力锚杆等结合起来,使得土钉墙技术在深基坑中应用及垂直土钉墙成为现实,并改善了土钉墙支护形式变形较大的缺陷。本文主要介绍复合土钉支护技术在某科技大厦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并结合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申利梅  刘建伟  李峰 《河南科学》2007,25(2):289-291
在桩锚与土钉联合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问题中,首先就要分析联合支护中桩锚结构和土钉结构所能承担的土压力.由于锚杆和土钉作用力的发挥依赖于基坑侧壁变形,因此研究桩锚与土钉联合支护结构中土压力的分配问题应考虑基坑开挖过程中侧移的发展进程,按协调变形来计算桩锚与土钉各自承担的土压力.通过对工程实例中基坑边壁侧移的计算,并与监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基于协调变形的联合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工程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王晓鵾 《甘肃科技》2005,21(11):194-195
根据JGJ120-99,对基坑土钉墙支护设计方法进行了介绍,并结合黄土基坑边坡土钉墙支护工程事故实例,对其设计、施工、地质状况进行了计算分析,指出了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黄土地区基坑土钉墙支护设计施工,提出了几点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魏培根 《甘肃科技》2014,(7):112-116
西北地区基坑工程造价偏高,事故多发,影响因素多。在分析基坑支护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西北地区常用的土钉墙支护、复合土钉墙支护、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上部土钉下部桩锚联合支护的工作机理和使用范围。分析认为:当基坑周边环境允许放坡、深度不大于8m、地下水位较低且经济性要求较高时,应首选土钉墙支护;当基坑周边环境允许、深度大于8m、对位移控制要求较严、地下水位较高时,应优先选用复合土钉墙或框架预应力锚杆,尤其作为永久性支护且考虑美观、造价时,框架预应力锚杆优于复合土钉墙,但需考虑框架预应力锚杆工序较复杂;当深大复杂基坑周边环境狭小、位移要求严格、锚杆设计长度或桩径选择受限、地质情况复杂时,选择上部土钉下部桩锚联合支护较合理。指出了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环节和解决对策,可供本地区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9.
土钉与桩锚联合支护结构的计算模式   总被引:5,自引:11,他引:5  
土钉与桩锚联合支护结构是由土钉支护与桩锚支护共同构成。在基坑边壁土压力及其它各种荷载作用下,土钉与桩锚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抵抗荷载和变形。本文从分析土钉支护结构的受力特点、施工特点和破坏类型入手,研究分析了土钉与桩锚联合支护结构的协同工作机理,以及土钉与桩锚联合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内容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桩锚支护结构中预应力锚杆分为自由段和锚固段,通过施加锚杆预应力加强基坑边壁稳定性,锚杆预应力直接作用于排桩上,使基坑侧移受到限制;土钉支护结构中土钉全长锚固,通过基坑边壁侧移以部分释放土压力,并使土钉产生拉力,优势滑裂面前后土钉拉力平衡并直接作用于土体,限制土体边壁的继续变形,形成基坑边壁的支护结构。因此桩锚与土钉是两种受力机理不同的支护结构,将土钉与桩锚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抵抗荷载和变形,关键是土钉和桩锚支护结构的选型设计,通过受力变形分析合理决策联合支护结构.使二者均能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本文根据桩锚和土钉支护结构的施工特点、受力变形特点,研究分析了土钉与桩锚联合支护结构协同工作的设计原理,根据工程实际环境条件建议了联合支护结构的优化选型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复合土钉支护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土压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水泥土桩复合土钉支护体系是目前我国基坑工程中常用的基坑支护形式,其特点是水泥土桩改善了基坑边壁的直立临空高度,基本做到土钉的随挖随支和随支随挖,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缩短了施工工期,但其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土钉锚固体施工,由此而导致基坑边壁侧移较大、基坑施工影响范围内地面下沉,基坑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变形和局部构件裂缝甚至倒塌破坏。本文探讨了饱和粉土和粉细砂土层为主的地质条件下,水泥土桩复合土钉支护基坑施工过程中常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和主要技术原因,分析研究了降水、渗流对土体侧压力的直接影响,对提高此类支护结构的施工安全性及稳定性,降低和避免此类基坑工程的施工环境事故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太华  王辉  王晓光 《河南科学》2008,26(3):306-309
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计算分析软件ANSYS对某复合土钉墙支护基坑进行数值分析与研究.土体本构采用模量随深度变化修正后的Drucker-Prager模型,进行大量的数值计算与分析,研究开挖顺序和土钉长度等参数对坑壁水平位移、地表沉降和坑底隆起的影响,给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为今后工程中利用复合土钉墙进行基坑支护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董文坤 《科技资讯》2009,(14):90-91
介绍了土钉墙的构遣和适用范围、土钉墙的常用设计方法,土钉墙的施工与土钉墙支护结构失衡机理与对策。并结合具体的工程实倒讨论了土钉墙在基坑支护方案中的施工工艺与施工中的难点与重点。为土钉墙的施工、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德志 《科技资讯》2011,(30):119-119,121
本文介绍了进水泵房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案与组织设计,本进水泵房基坑采取井点降水结合放坡加土钉墙支护的方案实施加固,针对支护方案重点探讨了施工工序及技术要求,并提出了质量保证措施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王宏东 《科技信息》2010,(7):290-290,313
根据土钉墙支护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分别从设计、施工及监测三方面阐述了土钉墙支护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并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从而提高土钉墙支护工程质量.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土钉支护的原理,以某工程为例,阐述了土钉支护技术在建筑基坑中的应用,包括支护方案的设计、施工步骤和技术要求、施工监测的内容及应急预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土钉和土体协同工作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进一步研究土钉和土体的协同工作机理,以杭州孔雀大厦土钉墙支护为实例,依据土钉抗拔反演分析参数,应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基坑开挖和土钉支护的施工过程,分析了土钉内力和土体位移在动态施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同时获得了注浆加固后土体的力学指标,供土钉墙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8.
桩锚与土钉联合支护结构在控制基坑边壁侧移变形,减小环境影响,降低基坑支护施工难度,加快施工速度等方面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是目前常用的基坑支护形式之一.本文在比较桩锚与土钉各自技术特点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桩锚与土钉联合支护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受力变形的发展过程,提出了联合支护结构中土压力的分配机制,为桩锚与土钉联合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提供了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19.
复合土钉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坤铭 《工程与建设》2006,20(6):802-804
在解决基坑支护问题过程中,工程实践逐渐改进和发展了土钉支护技术。从而产生了复合土钉支护。文章介绍了复合土钉的几种支护结构型式,对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论述,并通过工程实例说明:复合土钉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具有支护位移小、适用范围宽及安全经济等特点。在基坑支护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针对内支撑排桩联合土钉支护体系,根据排桩内支撑体系和土钉支护体系的工作原理,采用理论研究方法,分析了内支撑排桩对相邻土钉支护部分侧向变形的约束作用,结合受约束土钉在开挖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侧移特征,探讨了排桩内支撑联合土钉支护体系中土钉支护部分的空间传力效应,及其对排桩内支撑支护部分受力变形的影响,为该类新型联合支护体系设计计算和工程应用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