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重庆园博园的滨水植物景观的调查、分析,总结了滨水植物景观设计的艺术手法,提出了滨水植物景观设计应在尊重自然现状和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从滨水植物景观空间营建、滨水植物景观组织、滨水植物景观文化意境塑造3个方面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2.
基于美景度评价法的公园滨水景观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可丹  罗欢  和太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0):12552-12559
为探究滨水景观要素对公众审美偏好的影响,对南宁市青秀湖公园滨水景观进行美景度调查与评价,选取40张样本照片,运用美景度评价法调查公众对滨水景观的审美偏好,采用计算要素占画面比例等方法对客观景观要素进行量化,构建公众偏好与景观要素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周边建筑面积占比、周边建筑风格、水面景物等因素对美景度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如驳岸类型、植物景观模式、水体面积占比等对美景度也有一定影响。美景度评价法可结合对照片画面的量化分解,进行公众景观偏好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应优化策略,可为未来滨水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使用者的心理感知,定量评估影响城市滨水景观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城市滨水景观质量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南京市秦淮河中华门段为研究对象,运用语义分析(SD)法从使用者的心理角度出发,对秦淮河中华门段的滨水景观进行质量评价。从景观、生态、人文3个方面制定评价因子,针对各评价因子对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使用者对秦淮河中华门段滨水景观的亲水性、岸线形态、景观美感度、环境整洁度以及历史文化延续性的评价较高,对视域宽广度、环境视觉趣味性、植被覆盖率和娱乐活动多样性的评价较低。基于评价结果认为,影响滨水景观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公众参与度、植物多样性和河流水质,结合秦淮河中华门段景观现状,提出:①提高秦淮河中华门段滨水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突出秦淮河景观的独特性,增强游人的归属感;②重视公共参与度,加强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同时丰富秦淮河中华门段的空间功能,增强滨水景观的活力;③进一步加强对秦淮河水质的保护与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并充分利用水生植物来营造滨水生态景观,给游人近自然的生态体验。【结论】通过对感知对象的评价,引入SD法分析游人心理感知为评价城市滨水景观质量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路径,有助于聚焦城市滨水景观效能的科学分析,推动城市滨水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未来城市滨水景观的优化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4.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原则、滨水绿地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处理的具体设计入手,来进行滨水绿地生态区域的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5.
郭易潍 《科技资讯》2014,(8):229-229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滨水景观的营造与构建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与关注,然而滨水景观设计除了满足景观视觉需求之外,更应该维持河流廊道的生态平衡,保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本文在对国内滨水景观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着重介绍了国内外在构建城市滨水景观的两个案例,为我们以后的设计开辟更好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城市滨水景观生成元素--自然生成元素和扩展生成元素;总结了城市滨水空间构成特征:多维生态体系特征、生境场所特征和景观地标性特征;并以安徽省潜山县东关桥滨水景观为例,陈述了城市滨水的自然生成元素和扩展生成元素和特征以及生态空间构成实践.  相似文献   

7.
卜颖辉 《科技信息》2009,(17):303-303,321
城市滨水区域是整个城市基质环境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生物活动频繁,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相当意义的地区。在城市滨水区域原有的基质环境的基础上经人工规划、建设形成的城市滨水景观更是城市景观中自然因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组成部分。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城市滨水区域在规划设计和建设改造的过程中师法造化,营建具有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的滨水景观生态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自然河流在城市发展和城市景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河流滨水景观的建设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课题.国外在河流滨水地带的景观建设过程中即有失败亦有成功的范例,而我国正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以吉林市为例分析了城市河流——松花江的景观特色和滨水景观建设现状,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指出其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城市滨水地带环境特征、景观特征和人在环境中的行为特征的分析,结合铜陵临湖广场滨水景观设计实践,从设计原则、总体构思、功能分区、景观构成以及节点设计等方面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湖南省岳阳市已建的南湖滨水绿地为研究对象,共收集118张南湖滨水绿地景观照片等系列资料,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对岳阳市南湖滨水绿地包括南湖三圈项目在内的典型绿地类型进行景观评价和美景度等级划分,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找出影响南湖滨水绿地美景度等级划分的景观因子.结果表明:影响岳阳市南湖滨水绿地景观的主要因素为树种协调性、自然程度、水平空间结构和天空比例.最后,对岳阳市南湖滨水绿地的绿地结构调整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何倩  崔丹  刘占胜 《科技信息》2011,(12):318-318
本文以城市滨水区空间景观为对象,从宏观城市构架、区域景观特色、微观节点营造三个层次来探析滨水景观的多样性特征,并结合自然环境对形成滨水区景观各种要素的影响,期望在分析中找到城市中滨水景观带与其周边环境相互融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立足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对大理白族湿地公园现有滨水带的设计从景观基地特征、使用主体与用途、景观文化、景观色调、滨水界面几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特质分析。针对现有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以当下滨水景观设计思想趋势为导向,对该地区景观规划设计从动静空间、观景角度、行为策划、设计风格几方面探索具有地缘性特质的滨水景观设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陈梅  吴永发 《科技资讯》2012,(13):142-142
以"地域性"为切入点,在分析城市滨水空间地域性景观生态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地域性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策略,并对其加以分析,从而为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表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王鲁华  吴永发 《科技资讯》2012,(13):243-243
当今,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景观空间的文化重构被日渐提上议程。其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念的研究在城市景观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论文从景观生态学理念出发,阐述了在生态理念下的城市滨水景观意境营造的原则及方法,以期对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可持续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立新 《甘肃科技》2007,23(3):199-200
每个城市的河流或者滨水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景观生态功能和人文特色,本文分析了黄河兰州市区段城市设计的背景、类型和特点,探讨如何运用城市美学的概念,充分利用城市滨水地段的景观与环境资源,把自然山、水、绿真正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建设的作用与目前城市滨水绿地规划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城市滨水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并针对滨水绿地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的设计提出具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敏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是山地城市滨水区景观灾害和灾害景观产生的主要原因。从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视角,分析了山地城市滨水灾害的特征和类型、灾害的演进过程以及防灾误区。通过借鉴社会生态学和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提出了能承受干扰而不至于崩溃的弹性适灾策略。并以重庆市北滨路滨水景观设计为例,从时空的动态适应、复合的网络系统和适应性的植物群落3个方面进行了景观基础设施的设计实践,以期推动山地城市滨水空间防灾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8.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越来越趋向于相似性,呈现"千城一面"、"千水一面"、缺乏特色、失去可识别性的滨水景观现象.在开发建设中又大拆大建,将直接承载历史文化内涵的历史遗址、古建筑、古树木等破坏掉了.不尊重自然,人为改变生态环境,造成地域文化不断流失,给城市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从而引发人们对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实际对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成元素、自然生成元素以及扩展生成元素进行了细致的阐述,然后对城市滨水空间构成的特点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20.
重庆开县汉丰湖在三峡大坝和汉丰湖水位调节坝的双重调节作用下形成了有别于自然湖泊和三峡水库的特殊水位变动规律;探索一种适合三峡水库消落带水位变动的生态修复模式是库区所有滨水城市景观生态修复的共同需求。本文在对汉丰湖消落带水位变动及景观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滨水城市消落带景观基塘系统建设模式,即将消落带生态环境治理和消落带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相结合;并探讨了景观基塘系统生态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地形塑造、植物配置及维护管理等内容。研究认为,通过景观基塘系统建设,不仅可以实现消落带景观优化、水质净化以及生境改善等生态服务功能,也可为滨水城市消落带的景观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