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o(C6H8N3O2)2(N3)]·2H2O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组氨酸、N3-为配体合成了单核结构的配合物[Co(C6H8N3O2)2(N3)]·2H2O,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征.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晶胞参效为:α=2.565 3(3)nm,b=0.884 3(3) nm,c=0.807 67(13)nm;β=98.184(2)°.Co(Ⅲ)为六配位处于变形八面体的配位环境中,N3-采用端基配位模式,一个组氨酸分子通过羧基氧原子、氨基氮原子和一个咪唑氮原子以三齿螯合方式与金属配位,另一个组氨酸分子通过氨基氮原子及一个咪唑氮原子以双齿螯合方式与金属配位.分子间氢键将配合物连接成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配合物[Cu(DPQ)2(ClO4)](ClO4)·H2O·0.5CH2Cl2·CHCl3(DPQ=2,3-双-(2-吡啶)喹喔啉)的合成及表征(元素分析、电导、红外和紫外光谱).室温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标题配合物(C37.5H28Cl6CuN8O9,分子量=1010.92)处于正交晶系,Pmmn空间群,a=1.0547(2)nm,b=1.1819(2)nm,c=2.0014(4)nm,V=2.4949(9)nm,Z=2,Dc=1.346g/cm3,F(000)=1024,μ(MoKα)=0.813mm-1.最终精修得到的R及wR因子分别为0.0452和0.1070,独立衍射点个数为2367.配合物由分立的[Cu(DPQ)2(ClO4)] 阳离子,未配位的ClO4-阴离子和溶剂分子组成.中心Cu 离子分别与两个DPQ配体上的4个吡啶氮原子以及高氯酸根上的一个氧原子配位,其配位几何构型为理想四方锥.两个DPQ配体仅通过吡啶氮原子与Cu 离子螯合配位,形成两个七元环.此外,结构中两个平行喹喔啉环之间存在着π…π堆积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1,10-邻菲罗啉(phen)为配体,利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的三维超分子配合物[Cu(phen)(SO4)],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对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C 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4.8936(10),b=13.8468(9),c=7.0223(5),β=108.5340(10),V=1373.09(16)3,Z=4,R1=0.02942,wR2=0.0833.晶体解析表明化合物中的铜离子与phen配体的两个螯合氮原子配位,并在硫酸根的桥连作用下形成一维链状结构,相邻链间通过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并对配合物的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2例铜(Ⅱ)的配合物[Cu(phen)2Cl]NO3·3H2O(1)和[Cu(bipy)(H2O)2SO4]n(2)(phen=1,10-邻菲罗啉,bipy=2,2′-联吡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表征,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其结构.配合物1和2都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其中配合物1是单核小分子结构,Cu(Ⅱ)离子具有变形四方锥的配位环境,分别与2个邻菲罗啉配体上的4个氮原子和1个氯离子配位,离散的小分子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平行于bc平面的2D层状结构,进一步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是一维无限链结构,Cu(Ⅱ)离子具有扭曲八面体配位环境,分别与2个联吡啶氮原子、2个水分子氧原子和2个SO2-4氧原子配位,SO2-4桥连相邻的Cu(Ⅱ)离子形成1D链结构,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独特的双链结构,由于双链两侧的bipy分子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形成平行于bc平面的2D超分子结构.此外研究了2例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以反丁烯二酸及3,5-二(3-吡啶基)-1,2,4-三氮唑为原料,用水热法合成配合物[Zn2(C12H8N5)2(C4H2O4)(H2O)2]n(C12H8N5=3,5-二(3-吡啶基)-1,2,4-三氮唑,C4H2O4=反丁烯二酸)。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为a=1.259 1(3)nm,b=0.776 10(16)nm,c=1.450 1(3)nm,β=94.00(3)°,Z=4。在配合物中,配体3,5-二(3-吡啶基)-1,2,4-三氮唑以双齿配位的形式参与配位,其通过吡啶环上的N原子以及三氮唑环上的氮原子桥连2个锌离子;反丁烯二酸2个羧基氧原子分别与2个双核锌单元中的2个锌离子桥连;中心金属离子Zn(Ⅱ)与来自反丁烯二酸羧基的1个氧原子、2个3,5-二(3-吡啶基)-1,2,4-三氮唑的2个氮原子以及1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配位数为4;中心金属离子Zn(Ⅱ)与4个配位原子形成一个畸变的四面体构型。体外抗菌试验结果表明,配体和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均有中等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6.
Ni(C14H10N2O3)(C5H5N)3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成了含水杨醛缩水杨酰腙的镍的配合物Ni(C14H10N2O3)(C5H5N)3 (C5H5N为吡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a=2.043 9(2) nm,b=1.353 5(1) nm,c=2.066 1(2) nm,β=107.750(3),V=5.443 5(8) nm3,Z=8,Mr=550.25,Dc=1.343 g·cm-3,μ=0.752 mm-1,F(000)=2 288,R=0.052 6,wR=0.090 3.中心镍离子与水杨醛缩水杨酰腙配体提供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以及3个配位吡啶的氮原子配位,形成了六配位的八面体配位构型.在标题配合物中,水杨醛缩水杨酰腙三啮配体以负二价的阴离子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7.
氮氧自由基与Cu(Ⅱ)离子反应,在碘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得到了两个配合物[Cu2(NIT3-Py)4I2](1)与[Cu2(IM3-Py)4I2](2)[NIT3-Py:2-(3'-吡啶基)-4,4,5,5-四甲基咪唑啉-3-氧化-1-氧基自由基;IM3-Py:2-(3'-吡啶基)-4,4,5,5-四甲基咪唑啉-1-氧基自由基).晶体结构分析表明,两个配合物均为碘离子桥联Cu(I)形成的双核配合物,氮氧自由基作为端基配体与Cu(I)离子配位.配合物(1)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a=0.736 90(6)nm,b=1.327 26(9)nm,c=1.438 86(14)nm,α=87.186(12)°,β=88.759(11)°,γ=80.612(11)°,Z=1.配合物(2)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3.714 9(9)nm,b=0.725 83(19)nm,c=2.696 3(7)nm,β=129.967(3)°,Z=4.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配合物(1)中存在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一维配位聚合物{[Cu(tzda)(H2O)3].3.5H2O}n(H2tzda为1,3,4-噻二唑-2,5-二硫代乙酸),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1.907 3(12)nm,b=0.713 4(4)nm,c=2.363 5(15)nm,β=91.378 0(10)°,Z=8.金属中心Cu(Ⅱ)离子呈现出五配位,处于四角锥的配位环境;配体阴离子tzda2-采用双(单)齿配位模式将Cu(Ⅱ)离子连接成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的电化学研究表明:在-0.3~0.4 V电位范围内,Cu2+/Cu+电对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是准可逆过程且受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希夫碱配体L(L:水杨醛缩-1-α-胺苯基-2-萘酚)及其铜(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在配合物中,Cu(Ⅱ)的配位环境为变形四方锥,配位原子为来自L的两个氧原子和一个氮原子以及来自吡啶配体的两个氮原子.用FT-IR、UV-vis、荧光光谱及热重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光谱分析表明:配合物在490nm处有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迁移跃迁,在613nm处有d-d跃迁;荧光光谱表明配体的最大吸收和最大发射分别为303nm和390nm,形成配合物后,分别红移到338nm和420nm;从热重图上可以看到,配合物的分解分为两步,第一步失去配位的吡啶,第二步配合物分解.  相似文献   

10.
室温下利用金属铜粉和2-噻酚甲酰三氟丙酮、吡唑反应,合成了新的双核铜(II)[Cu2(C8H4F3O2S)2O(C3H3N2)].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导率进行表征.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786 63(16)nm,b=1.792 0(4)nm,c=1.705 3(3)nm;V=2.359 3(8)nm3,Z=4,Dc=1.843 g.cm-3.结果表明,每个铜原子由3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平面四方结构,2个铜原子由吡唑和氧桥联形成双核铜配合物.  相似文献   

11.
配合物[Co(teta)(CN)2](ClO4)由teta(teta=5,7,7,12,14,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K[Ag(CN)2]和Co(ClO4)2·6H2O反应得到.测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是C2/c,晶胞参数a=2.159 7(9)nm,b=0.671 4(3)nm,c=1.865 9(8)nm,Z=4,R=0.056 8,ωR=0.144 9.在配合物中,Co(Ⅲ)离子与四个氮原子和两个碳原子配位形成变形八面体构型,其中四个氮原子来自配体teta,两个碳原子来自CN-阴离子.  相似文献   

12.
糠醛水杨酰腙镍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成了以糠醛水杨酰腙为配体的一个镍配合物Ni(C12H9N2O3)2(C5H5N)2,进行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并测定晶体结构.该晶体为深红褐色,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1.02003(4)nm,b=1.11947(6)nm,c=1.48619(9)nm,α=105.960(2)°,β=93.819(2)°,γ=100.457(1)°.晶体结构分析表明,Ni2+具有畸变的八面体配位构型,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两个二齿配体糠醛水杨酰腙的两个氧原子和两个氮原子以及两个配位吡啶的氮原子.  相似文献   

13.
通过3-硝基邻苯二甲酸和2,2'-联吡啶与硝酸铜在乙醇水溶液中反应,得到了双核铜配合物[Cu2(C8H3NO6)2(C10H8N2)(H2O)2]·2H2O(C8H3NO6=3-硝基邻苯二甲酸根,C10H8N2=2,2'-联吡啶),并对其进行了IR和元素分析的表征.X射线衍射测定结果显示,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体学参数为a=0.753 4(19)nm,b=1.046 7(3)nm,c=1.204 4(3)nm,α=87.835(2)°,β=74.911(3)°,γ=77.437(3)°,V=0.894 9(4)nm3,Z=1,Dc=1.725 g/cm3,μ=1.277 mm-1,F(000)=474,R=0.038 2.中心铜离子为五配位,配位原子在铜离子周围排列成四角锥状.呈中心对称关系的两个不对称配位单元通过Cu-O键连接形成二聚体.离散的配合物分子通过分子间氢键和C-H…π等超分子弱相互作用力构筑并稳定了空间三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一个新颖的一维Cu(Ⅱ)配位聚合物{[Cu(L)(4,4'-bpy)]·C1O4}n[L=N-(2-羟乙基)水杨醛亚胺,bpy=4,4'-联吡啶].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正交晶系,Pbcn(60)空间群·晶胞参数a= 1.316 48(19)nm,6=1.219 52(17)nm,c=2.503 7(4)nm.配体N-(2-羟乙基)水杨醛亚胺以三齿方式配位,其 配位原子包括酚羟基氧原子,醇羟基氧原子和亚胺基氮原子.在[Cu(L)(bpy)]·ClO4单元中,4,4'一联吡啶作为桥联配体,联接相邻单元中的Cu(1)离子,形成一维Zig-Zag链状结构.变温磁化率测定结果表明,在配合物中,通过4,4'-联吡啶联接的Cu(Ⅱ)离子之间存在弱铁磁偶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水热条件下,以4,4'-联吡啶-2,2',6,6'-四羧酸(H4L)、NH4VO3和MnCl2·4H2O为原料,合成一个单核钒配合物[VO2(H2L')·H2O],其中配体(H4L)发生脱羧作用生成新配体4,4'-联吡啶-2,6一二羧酸(H2L').对配合物进行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单品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为:α=0.858 7(10)nm,b=1.545 5(2)nm,c=0.999 6(13)nm;β=91.905(2)°.V(V)离子为五配位,处于畸变的三角双锥体配位环境中,配位原子分别是来自一个[HL']一配体的一个吡啶氮原子和两个羧基氧原子、另外两个氧原子来自[VO°]+.配合物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6.
采用溶液合成法合成了2个酰腙Schiff碱的镍(Ⅱ)配合物[Ni(HOpbh)2].2H2O(1)(H2Opbh=2-羰基丙酸苯甲酰腙)和[Ni(HOpsh)(py)3].CH2Cl2(2)(H3Opsh=2-羰基丙酸水扬酰腙,py=吡啶).单晶X-射线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晶体属四方晶系,I4122空间群,晶胞参数a=b=1.468 6(2)nm,,c=2.108 8(6)nm,V=4.548 1(16)nm3,Z=8,Dc=1.475 mg/m3,最终可靠因子R1=0.054 8,wR2=0.151 2.配合物2: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527 4(5)nm,b=1.170 5(4)nm,c=1.694 6(5)nm,β=113.364(6)°,V=2.781 2(15)nm3,Z=4,Dc=1.436 mg/m3,最终可靠因子R1=0.034 0,wR2=0.085 5.在配合物1中,每个镍(Ⅱ)离子由2个2-羰基丙酸苯甲酰腙负一价离子HOpbh-的4个氧原子和2个氮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配位构型.配合物1分子间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而形成1维链状结构.在配合物2中,每个镍(Ⅱ)离子由1个2-羰基丙酸水扬酰腙负二价离子HOpsh2-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3个吡啶分子中的氮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配位构型.  相似文献   

17.
Cu(Ⅱ)离子促进双酰胺配体N,N′-双异烟酰咪唑啉-2-硫酮的水解,进一步与水解产物异烟酸根自组装形成超分子配合物[Cu(C5H4NCOO)2(H2O)2]·H2O,通过X射线衍射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所得晶胞参数为:a=0.634 49(13)nm,b=0.689 46(14)nm,c=0.918 33(18)nm,a=99.33(3)°,β=105.23(3)°,γ=108.17(3)°,V=0.354 99(12)nm3,Z=1,Dc=1.777 mg/m3,F(000)=195,μ=1.585 mm-1.最终偏离因子R=0.041 3,Rw=0.107 7.在该超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单元中,中心Cu(Ⅱ)原子处于略微变形的平面四边形配位环境;各个结构单元之间通过氢键O-H…O相互连接,形成了具有层状结构的三维超分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热合成方法,以氨三乙酸为配体,合成了1种Tb(Ⅲ)的配位聚合物{[TbN(CH2CO2)3(H2O)2].H2O}n,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配合物属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809 38(7)nm,b=1.298 43(11)nm,c=2.061 70(18)nm,V=2.166 7(3)nm3,R1=0.025 8,wR2=0.055 8.配合物的不对称单元为[TbN(CH2CO2)3(H2O)2].H2O,其中Tb(Ⅲ)离子为8配位.在晶体中,Tb(Ⅲ)离子之间通过氨三乙酸根的氮原子和羧基氧原子连接,最终在ab面上形成2D层状结构.在室温下,测定了该配合物晶体粉末的激发光谱、发射光谱、IR和UV-Vis,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指认.发射光谱研究表明,该配合物固态粉末在室温紫外光的照射下可发射较强的绿光,并表现出较强的Tb(Ⅲ)的特征发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合成高价锰配合物并研究其晶体结构。方法席夫碱配体H2salae(水杨醛缩乙醇胺)与Mn(OAc)3.2H2O在甲醇-水混合溶剂中反应,溶液静置,溶剂挥发后得到单晶。结果配合物MnIV(salae)2的单晶属六方晶系,空间群R-3,晶胞参数:a=1.7907(1)nm,b=1.7907(1)nm,c=2.8162(3)nm,α=90°,β=90°,γ=120°,V=7.8201(1)nm3,Z=18,Mr=381.28,Dc=1.457 g/cm3。结论MnIV由两个席夫碱配体进行配位,每个配体提供两个氧原子和一个氮原子。中心锰IV处于八面体的配位环境中。不同单元的分子由分子间C—H…O氢键和C—H…π弱相互作用连接在一起,形成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一个新的铜配合物[{Cu(IBG)(2,2'-bipy)·H_2O}_2·5H_2O]_n,(H2IBG=1,3-二苯酰氨基酸;2,2'-bipy=2,2'-联吡啶),并且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和热重进行了表征.标题化合物属于正交晶系,P2c空间群,a=1.5335(2),b=2.3215(3),c=1.38333(19)nm,β=90.00°,V=4.9247(11)nm~3,Z=4.在化合物中,每个Cu(Ⅱ)离子与2,2'-联吡啶中的2个N原子,水分子中的1个O原子,以及羧基配体中的2个O原子配位,并形成扭曲的四角锥几何构型.2个相邻的Cu(Ⅱ)四角锥单元通过配体连接形成一维链状结构,该一维链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