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实验室概况 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于2005年3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实验室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强光光学开放实验室(2002年起由中国科学院统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强光光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原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徐至展研究员,现任实验室主任是李儒新研究员,  相似文献   

2.
何鹏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22):71-71
王桂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现已退休,兼任OSA学会杂志特邀评审员,IEEE§LEO及SPIE会员,香港国际专利推广委员会顾问等职。  相似文献   

3.
《中国基础科学》2004,6(6):27-29
一、基本情况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其前身为 1989年组建的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该实验室在 1995和 1999年的国家评估中 ,连续两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 2 0 0 0年经科技部批准 ,以该室为基础 ,同时纳入了两个研究所的高分子化学研究队伍 ,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并于2 0 0 1年 3月通过国家验收正式运行 ,在 2 0 0 4年国家对化学学科实验室的评估中 ,被评为优秀类实验室。二、研究方向  以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为核心的高分子科学 ,作为物质科学的一个…  相似文献   

4.
刘正东教授1948年出生于南昌,1978年初高考名列前矛,1982年初毕业于江西师院并留校任教。后赴南京大学进修,再赴北京大学物理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做访问学者。1988年晋升副教授,由省教委批准为硕士生导师(理论物理),1992年从美国回国后晋升为正教授,并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组织并申报光学硕士点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当时江西仅有的两个物理类硕士点(理论物理、光学)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5.
科学有险阴,苦战能过天。作为一名中国光学领域的跋涉者,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研究员、系主任张岩付出了很多的汗水和心力。  相似文献   

6.
根据绿色奥运理念的要求,到2008年北京市区大气环境监测的大多数指标要达到发达国家城市的水平。这一目标的提出,实际也对大气监测手段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传统的环境监测大多采用化学分析手段,需要现场采集样品后拿到实验室进行分析。往往很难给出实时数据,更难给出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激光雷达的出现为实时高时空分辨率的污染物分布特征监测带来了曙光。但是长期以来激光雷达较高的技术要求以及高昂的成本,使其一直处于实验室研究的阶段。最近由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北京世纪激光有限公司合作。  相似文献   

7.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是日本唯一的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所,其研究领域涵盖了自然科学的广阔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医学、工程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RIKEN的研究包括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整个过程,并将研究成果普及社会。RIKEN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财团法人理化学研究所(1917—1948)、株式会社科学研究所(1948—1958)、特殊法人理化学研究所(1958—2003)和独立行政法人理化学研究所(2003年至今)等四个主要阶段。作为独立行政法人,RIKEN的大部分预算来自于政府,但研究活动由研究所独立经营,政府主管部门并…  相似文献   

8.
吕薇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3):79-80
丁伯瑜是个坚定而执着的人。他用青春和热血在中国光学学会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1994年对丁伯瑜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他与SPI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那时开始,他便开始与其联合办会,为推动光学事业的发展而竭尽所能。1998年,丁伯瑜代表中国光学学会全面负责组织并实施“2008中国-光电子会议”(2008PhotonicsChina),为更好地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丁伯瑜作了充分的准备,他总结了国内外光学办会的经验,结合办会宗旨,经过充分的准备,将会议设为16个专题,从各个方面全面展现光学的发展,这是中国光学学会与SPIE首次全面合作,对我国光学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当时,参会代表达到850多人,在国内外光学领域里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12,(12):F0002-F0002
许祖彦,男,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技术专家。现任国家975计划顾问、国家863计划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激光杂志编委、中国科学院功能晶体与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光学工程系主任。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波动光学知识"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程。在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评析与综述的基础上,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全面的梳理:首先,介绍"波动光学知识"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其次,探寻"波动光学知识"传入中国的途径与形式;第三,对于有关"波动光学知识"的传播内容进行总结,尤其是"以太"与"光浪"基本概念以及"两说之争"内容的中文翻译,从而得出对于这一传入过程特点的认识;最后,阐述"波动光学知识"对晚清知识分子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