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感官是人与其周遭世界沟通的通道,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包含生理和文化两个面向。感官这一普遍机能,在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人群对中的分类、概念、理解都大相径庭。感官内部也存在着等级和分野。人类学以此感官的文化面向为焦点展开研究,取得成效的同时,但仍需面对“身心二元”与“感官分野”的困扰。  相似文献   

2.
论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表达了对于“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人类学理论新格局的向往;简述60年代以来世界人类学的新发展与学者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反思;进而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起源与大半个世纪来的发展作了比较全面的历史观察;并分析了某些相关学科与视点。最后着重提出了争鸣、证明和正名,指出这三者是学科的生命,是中国人类学走向世界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是一门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以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研究为对象,以探讨人类历史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为目的,运用跨文化(Intercultural)之历史深度描述方法界定历史人类学,具有重要的实践理论意义。跨文化(Intercultural)是指文化的“内在性”、“涵化性”和“互动性”,即通过跨族群文化互动构建历史人类学理论,它与历史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根据历史民族志和历史人类学的学科特点,跨文化理论方法已经成为研究历史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生态学到生态人类学,这是文化人类学就民族文化对涉及生态问题进行探讨时又一分支学科在分野后成熟的重要标志。无论是文化生态学还是生态人类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难以逾越的局限性,为此,文章仅就该学科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难题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5.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中的人类学旨趣同中外人类学历史上审美习俗研究资料与理论积累相互交汇的逻辑结果 ,注重理论思辨的美学研究与强调田野调查的人类学研究的相互补充和相互阐发 ,激发出一些意蕴深厚的新的学科生长点。社会现实当中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和文化语境包含着许多可供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广阔学术空间。审美人类学的深化发展对于美学和人类学的学科建设 ,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历史人类学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人类学即人类学的“历史化” ,是从文化的角度考察历史。历史人类学强调文化的历史向度 ,强调历史的多元特征、历史的文化解释和记忆对于历史制作的重要性。历史人类学的意义在于指出一些主流的历史决定论自身的历史缺陷。从历史人类学出发对具体个案进行重新解读 ,使他们有可能赋予历史过程本身一定的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学习和研究人类学的理论中,对于人类学特性的思考已成为不少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不少有关人类学的教材普遍讨论了人类学的普同性、整合性和文化相对性等特征。这是传统的、经典的论述,至今对人们把握和认识人类学理论的特性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和作用。从人类学的本质出发,人类学还具有洞察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基本文化分类概念的研究在人类学上是一个很前沿的东西 ,其研究的目的 ,一方面 ,就民族志层面而言 ,自然是要更深入地去了解被研究的文化。另一方面 ,在理论上讲 ,是面对后现代主义对已有文化理论的解构 ,以对于我们的研究对象能够更基本、更细致、更深 ,而又更广泛的研究为新切入点 ,使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兼具反省性、批判性及建设性 ,以重建人类学的文化概念与理论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学家在具体的历史和社会中的思考和探索史,他们在其中形成问题,并运用各种思想资源来试图做出自己的解答,而这也正是种种理论得以生成的过程。因此,了解人类学的理论史有必要以思想史的高度从纵向把握人类学理论史的变迁过程,以社会史的宽度从横向把握人类学及人类学理论与其所处社会及社会运动的互动关系。这本由文化人类学博士黄剑波编著的《人类学理论史》,兼顾人类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宗教人类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是宗教学与文化人类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性学科。宗教人类学根据其研究重点和走向的变化大体分成三个时期,在其发展历程中,许多著名学者都对宗教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本文主要对宗教人类学对于教育领域中的多学科研究、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等问题的启示与影响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记录了作者在2012年高等学校首届文学人类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上的学习心得,分别对高研班上叶舒宪教授的现代性反思与人文学科的人类学转向、重估大传统与多重证据法,徐新建教授的文化表述理论,彭兆荣教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生养制度”保护和仪式理论,王明珂教授的移动的田野、两种历史心性等理论以及赵毅衡教授符号学的相关概念作了一些思考和回应。  相似文献   

12.
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社会及其社会文化变迁乃是现代人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重心之一。整体上来讲,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可区分为经济人类学、生态人类学、汉人家庭家族制度、农民的心态、信仰与认同、回访等五大研究视角,形成了关于农民社会变化变迁的平衡论、新平衡论、盛衰循环论等几种理论解释。但由于长时期以来对农民文化的“落后”定位,导致对农民文化的无情肢解,相应,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学家也应站好自己的立场,以有效关注农民社会。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是以人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人类远古历史的研究,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发现人类文化的本质,消除人类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推动世界各民族的和睦共处与共同发展,并对现代文明作出反思,指导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历史人类学的产生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人类学是在批判人类学的“无时间感”中提出来的。它大体上经过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中国本土人类学的学术渊源虽然有所不同,但并不排斥“历史”视野。历史人类学本质上是历史的批判,但它又拯救了历史。历史人类学产生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一些主流的历史决定论自身的历史缺陷,而且还体现为人类学的文化论与历史学的过程论的协调  相似文献   

15.
将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方法及成果自觉运用到艺术研究当中,便有了艺术人类学,2006年12月22-24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并举办了首届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的意义,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相关议题有“中国艺术人类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人类学与艺术学交叉学科的意义”、“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个案”,等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要打破小农经济时代那种坐井观天、画地为牢的狭小格局 ,文化人类学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地方性知识”思想、“深描”理论以及“主位”和“客位”视角等众多的理论 ,可以为此提供宏观的视阈和有力的武器。许多文学公案、学术死结 ,均可借助文化人类学的强大解构功能获得解读。而叶舒宪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实绩更为学界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7.
历史人类学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由徐杰舜教授主编的《雪球 :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即是应用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汉族历史和文化的创新之作 ,从学术上来说 ,《雪球》在对汉民族作人类学分析时 ,既强调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向度 ,也用人类学理论对汉族文化作了详细的分析 ,它既是历史学的 ,又是人类学的。《雪球》一书的出版 ,标志着历史人类学在中国有了良好的开端 ,扩大了人类学理论在历史学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化残存研究——文化人类学方法论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索人类群体的具体文化发展脉络时,通过对“社会的化石”——文化残存的研究,上下求索,可以为历史、考古和民俗及人类学研究等多种学科提供解决问题的信息是颇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关于"写文化"的方法自觉,给文学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研究带来重要的启迪。文章以三个研究案例的故事,说明人类学的写作概念旨在全面和整体性地把握一种文化,对于传统的文学写作和历史写作概念起到一种拓展和补充的作用。人类学在文化表现上强调多元的、互动的复杂视点,捕捉族群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这就解构了以往的权力话语和精英写作的单一性和绝对合法性,预示着文化价值观的更新所带来的再经典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学人类学研究中的“陌生化”的运用,要求用新的形式言说新的感觉体验,使日常熟悉的、俯拾即是的事物变成一种特殊的意料之外的事物,创造出一种对客体从未有过的感受和认知。一方面,“陌生化”理论在人类学中的运用与人类学始终对“远方文化之迷”的学科追求有着异曲同工的所指;另一方面,“陌生化”理论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中也得到了应用性的发展,使得人类学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