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调查了哈密市维吾尔族524人(年龄16~50岁,男287,女237)的手指指毛分布。结果表明远侧指节不生指毛,近侧和中间指节均生有指毛。左右手同手指毛分布基本对称,每指两侧指毛分布不对称。维吾尔族人中间指节指毛出现率低于白种人,高于印度人、日本人、尼日利亚人和我国藏族人、汉族人、壮族人。男性指毛出现率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朝鲜族手指指毛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内蒙古兴安盟朝鲜族10~25岁学生547人(男276、女271)的手指指毛分布.结果表明,近侧指节生有指毛,中间指节除拇抬外,不生指毛,远侧指节无指毛.男女两性间指毛的出现率无明显差异,左右手指毛分布基本对称.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居住在甘肃省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年龄在16~50岁之间的保安族人312例(男159例,女153例)手指指毛分布情况进行调查,随机取样观察记录手指各指指毛的分布情况,对2~5指近侧指节指毛位居桡侧、正中及尺侧者,分别以R、M、U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便了解保安族人手指指毛的分布情况,为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积累资料.结果:保安族人手指远侧指节没有指毛生长,近侧指节全部生有指毛,中间指节一部分人生有指毛,保安族人中间指节指毛出现率为41.7%(男49.1%,女34.0%),男性高于女性(P=0.007<0.05).2~5指中间指节指毛出现率构成比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4>3>5>2.手指指毛的分布规律和出现率是反映体格特征的有效参数,对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发旋和手指毛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85年1月至5月调查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495例发旋(男309例,女186例)和643例手指毛(男314例,女329例)。蒙古族人单旋出现率为91.92%。发旋旋向顺时针为68.79%,逆时针为31.21%。发旋主要出现在右后象限(60.22%)。蒙古旗人单旋出现率低于藏族人(95.78%),而高于汉族人(85.37%),差异均显著。蒙古族人手指毛近段指节出现率为100%,中间段为49%,远段指节末发现有手指毛。蒙古族人中间段指节手指毛出现率大小顺序为:拇指>环指>中指>小指>食指。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湖南省凤凰县苗族591例(男270例,女321例)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包括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类型和优势眼),并与其他民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1)湖南省苗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中,有3项特征的R型出现率过半,其他4项R、L型分布相近;(2)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中,除叠臂外其余6项出现率男女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不对称行为特征具有相关的数量较多,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天津地区汉族7种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天津市汉族956例(男462例,女494例)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包括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类型、优势眼),并与其他民族进行了比较.结果是:(1)天津地区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中,有4项特征的R型出现率过半,其它3项R、L型分布相近;(2)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中,除利足、优势眼外其余5项出现率男女间差异不显著;(3)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中除叠臂外其余6项的出现率存在一定的民族差异;(4)不对称行为特征具有相关的数量较多,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连铸中间包湍流流动及夹杂物分布的大涡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中间包内钢液的流动湍流特性和夹杂物分布,采用雷诺平均方程和大涡模拟两种方法计算了中间包内湍流场及夹杂物的分布.结果表明:雷诺平均方程得到的中间包湍流场呈现对称分布;而大涡模拟可以捕捉更多的随机漩涡,更能反映流动的某些细节,对中间包内的瞬时流场预报更准确,得到的瞬态湍流场呈现非对称分布.得到了夹杂物主要的三种运动轨迹,且夹杂物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容易聚集在中间包边角和壁面处.  相似文献   

8.
佤族的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0月在云南省耿马县四排山乡调查了252例(男135例,女117例)佤族人的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和利眼).研究结果显示:1)佤族中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L型率均低于R型率;2)佤族中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除叠臂、利足有性别间差异外,其他4项指标的出现率均无性别间差异;3)佤族扣手、叠腿的出现率与内蒙古汉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差异显著;佤族利手出现率与内蒙古回族差异显著;佤族叠臂出现率与内蒙古汉族和贵州布依族差异显著;4)对佤族6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利手-叠腿、利手-利足、叠腿-利足间存在相关性,且L-L型组合(左型-左型)的出现率低于R-R型组合(右型-右型)的出现率.  相似文献   

9.
对江西景德镇地区381例(男226例,女155例)汉族学生扣手、利手、交叉臂、交叉腿、利足、起步类型和优势眼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景德镇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中,男女合计右型出现率均高于左型出现率,仅利手存在性别间统计学显著差异;(2)同国内族群相比,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出现率更接近于南亚类型;(3)除优势眼、交叉臂外,其他5项间存在两两相关关系,部分指标相关极显著,大部分特征右型-右型组合(R-R 型)出现率高于左型-左型组合(L-L 型)出现率  相似文献   

10.
<正>并指症为最常见的手部畸形,可伴有或不伴有并趾.一般分为五型.本文报告为第一、二指合指,拇指缺如并伴有多指症一例,并顺此而追溯此例家系六代,共计110人,发现此家系患者类似畸形者23人(男15,女8),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采用随机整群取样调查法,在福建漳州调查了679例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皮褶)厚度,分析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女性各项皮褶厚度值均比男性高,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城市男性皮褶厚度值高于乡村男性,城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皮褶厚度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项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面颊、肩胛下皮褶厚度随年龄增加极显著;(5)与少数民族族群的聚类表明闽南地区汉族的皮褶发育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与汉族族群的聚类表明男性接近北方汉族男性,女性则更接近南方汉族女性.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采用自编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方式偏好性问卷,对民族地区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方式偏好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除助学贷款和助学金以外,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对其它各因子偏好性呈显著差异;他们对减免缓交学费的偏好程度最高,对公开性资助的偏好程度最低;女贫困生在勤工助学因子上的偏好性极显著高于男贫困生,其它因子无显著差异;高一贫困生对资助的偏好程度显著高于高三。  相似文献   

13.
观察除草啶经口饲喂90 d对大鼠血液、尿液、脏器重,生化指标及病理组织学的变化。依据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对其进行了为期90 d的毒性实验。结果,试验期间各组动物一般情况良好,无死亡、厌食和其它异常行为;中、高剂量组雄、雌性大鼠周平均体重从第2周开始至实验结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高剂量组雄、雌性大鼠的食物消耗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液学检查可见中剂量组雄性大鼠WB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无剂量-反应关系。中、高剂量组雄性大鼠RBC和HGB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雌性大鼠的血常规检查未见明显改变。血清生化测定结果可见雄性大鼠中剂量组的BUN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无剂量-反应关系;中、高剂量组的T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高剂量组的GLU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受检样品对雄性大鼠糖代谢和脂代谢有一定影响;雌性大鼠中、高剂量组的AL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高剂量的AS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GLU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受检样品对雌性大鼠肝功能、糖代谢有一定影响。中剂量的CHE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无剂量-反应关系。尿常规检查: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检测指标无明显变化。脏器检查和脏器重量系数测定:试验结束进行大体解剖,各剂量组动物大体解剖结果均未见异常。脏器重量系数测定结果表明,中、高剂量组雄性大鼠脑、肝、肾、睾丸重量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高剂量组雌性大鼠脑、肝重量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高剂量组一只雌性大鼠肾小管管型;其它各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除草啶原药对雄、雌性大鼠经口染毒剂量为215.0 mg/kg bw.d及以上时,对大鼠有毒性效应。除草啶原药对雄、雌性大鼠亚慢性经口毒性最大无作用剂量为107.5 mg/kg bw.d。除草啶原药对血脂代谢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查饲养林麝的麝场规模、饲养空间及年龄因素对饲养林麝毛发生理应激的影响,为林麝饲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陕西凤县25个麝场142只饲养雄性林麝同一部位的毛发,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的差异,聚类分析林麝的毛发皮质醇含量,卡方检验高皮质醇组和低皮质醇组林麝在不同饲养环境中的分布情况,探查评估饲养雄性林麝的生理应激状态。【结果】饲养雄麝毛发皮质醇含量在3~9岁龄没有显著差异。毛发皮质醇含量的聚类分析表明,雄麝的生理应激状态可分为低皮质醇和高皮质醇2个组别;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皮质醇的2个组别在不同规模麝场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饲养空间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高皮质醇组林麝在小圈占比最高,低皮质醇组林麝在大圈占比最高。【结论】饲养条件下,根据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可有效探查其生理应激状态,可分为高敏感组和低敏感组;林麝饲养空间显著影响其生理状态,进而影响高敏感和低敏感个体的比例组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大蛾卵跳小蜂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特征,为探究各感受器的内部结构、感受机制及相关功能提供基础。【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大蛾卵跳小蜂的触角结构、长度及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特征;鉴定感受器的类型,统计触角背面和腹面不同类型感受器的数量、位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触角长度和同类感受器的长度、宽度、数量在雌、雄蜂间的差异;比较不同亚节上感受器的数量、分布密度在雌、雄蜂间的差异。【结果】大蛾卵跳小蜂触角呈膝状,雌蜂的触角总长[(806.79±4.30) μm]大于雄蜂触角总长[(781.13±7.13) μm]。雌蜂触角鞭节有9亚节,包括6索节和3棒节;雄蜂触角鞭节有7亚节,包括6索节和1棒节。雌、雄蜂触角上都着生7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TS)、刺形感受器(ChS)、钟形感受器(CaS)、板形感受器(PS)、乳状感受器(MS)、Böhm氏鬃毛(BB)、指形感受器(FS)。TS和FS都分为Ⅰ型和Ⅱ型。雌蜂和雄蜂上TS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TSⅠ和TSⅡ在雌雄间的数量无显著差异。雌蜂ChS、FSⅠ的数量显著大于雄蜂相同类型的感器数量;雌蜂BB、FSⅡ的数量显著小于雄蜂相同类型的感器数量。PS、CaS、MS的数量在雌雄蜂间无显著差异。观察发现,从触角基部到端部,感受器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密度越来越大。【结论】雌、雄蜂触角感受器的总量较为接近,但不同感受器数量、大小和分布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跳小蜂科昆虫中存在钟形感受器;大蛾卵跳小蜂的触角鞭节可能在寄主定位、识别、产卵等过程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500名(男246,女254)13~17岁临夏回族青少年头发和指甲中的Fe、Cu、Ni、Zn、Mn、Pb、Cd、Mo、Se和Ca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十种元素在人体的头发和指甲中均存在,但男女之间有差异,其共同特点是头发中的Cu、Zn高于指甲,Cd、Mo和Se元素的含量男女均极少,且无差异(p>0.05),男女指甲中的Pb、Fe含量均高于头发(p<0.05);男性指甲中的Mn高于头发(p<0.05),而在女性无显著差异;Ca作为一种常量元素,男女指甲中的含量均极显著地高于头发(p<0.01)。证实测定人体微量元素时,只测定头发中的含量不能完全代表元素的分布特征和变化情况,指甲和头发对于研究人体微量元素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应用人体测量法,对福州地区乡村的382例成年汉族人进行12项围度值(头围、颈围、平静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的测量,分析闽东语族群的乡村汉族围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征,并将其与我国部分省份族群的6项围度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闽东语族群乡村男性的12项围度值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男性除上肢的3项围度值以外,其余9项围度值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女性除头围、大腿围和小腿围以外,其余9项围度值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闽东语族群乡村男性的围度特征接近于我国北亚类型族群,女性接近于我国南亚类型族群.  相似文献   

18.
闽南语族群头面部9项遗传指标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漳州地区闽南语族群的头面部9项遗传指标进行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总计382例中学生(男212例、女170例)进行9项遗传学指标(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门齿类型、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颏类型、耳垂类型、额头发际、头发类型)的研究,分析了这些遗传学指标相互间的关系,并与我国部分省份群体的9项遗传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闽南语族群的上眼睑褶皱出现率与鼻梁类型方面的性别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与我国各族群的比较中,闽南语族群的有内眦褶率、上眼睑褶皱率、有耳垂率、额头发际有尖率处于中等水平,凸鼻梁率、突下颏率和卷发率处于较高水平,铲形门齿率和窄鼻孔率处于较低水平;9对性状的两两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下颏类型-内眦褶、鼻孔形状-上眼睑褶皱、头发类型-门齿类型、下颏类型-鼻孔形状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