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增重法研究了离心铸造高V高速钢热轧辊棍在空气及水蒸气环境中的氧化行为,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方法研究了氧化膜的结构。结果表明:在等温条件下,当温度低于600℃时,高速钢的氧化速率较慢,而温度达到650℃时,氧化膜快速生长;在氧化过程中,基体优先氧化,不同类型碳化物氧化行为也明显不同;水蒸气环境能够加速氧化膜的生长;温度及环境对氧化膜的相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高温及水蒸气环境促进γ-Fe_3O_2向α-Fe_3O_2转化。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因素的分析方法研究质量分数、预干燥时间、涂层厚度、凝固浴温度等成膜参数与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的溶剂型聚氨酯(PU)的成膜性能,包括薄膜的孔隙率、厚度、透湿性能(WVP)的关系.结果表明,随PU质量分数的增大,膜厚度与平方米质量都在增加且趋势相似,而膜的孔隙率和透湿量呈下降趋势;薄膜厚度随涂层厚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凝固浴温度升高的过程中,透湿量波动明显;随预干燥时间的延长,透湿量缓步下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各种工艺参数对铝锂合金阳极化氧化膜生长和硬度的影响。试验表明,氧化膜厚度与电流密度和氧化时间乘积呈线性关系。降低硫酸浓度和温度有利于氧化膜生长和硬度的提高。弯曲试验和SEM观察发现,氧化膜与合金基体结合牢固,无剥落现象。初步分析了锂对氧化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针对热态下飞灰磨损现象,用俄歇电子能谱仪(AES)测定了20碳钢在200~350℃范围内氧化膜的厚度变化,并用线性回归法得到了氧化膜厚度与表面温度之间的关系式,据此分析金属氧化膜厚度及性质对飞灰冲蚀磨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煤的耗氧速度及其影响因素恒温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耗氧速度是评价煤自燃性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相同温度下煤的耗氧速度和氧浓度成正比,但据此计算的耗氧速度与实际偏差有很大,在不同温度和氧浓度水平下对煤进行等温氧化实验,推导出据等温实验测算煤氧化反应的级数和反应速度常数的公式,从而能确定相同温度下氧浓度与耗氧速度间的函数关系,该关系式能更准确地反映煤氧复合过程的耗氧规律。等温实验研究表明,煤氧化反应的平均级数通常不为1,反应级数和速度常数都是温度的函数。  相似文献   

6.
温度和时间对LD31铝合金型材阳极氧化膜厚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化膜厚度是影响铝材表面封孔和着色均一性的主要因素。而氧化膜的生长和性能要受到槽液温度、持续氧化时间、合金成分、电流密度、硫酸浓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本文就生产实践中槽液温度和持续氧化时间对氧化膜厚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找出了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双层辉光离子镍铬共渗的渗层组织结构和成分,讨论了渗层厚度与镍铬共渗工艺参数的关系。试验研究表明:镍铬共渗层厚度取决于共渗温度、保温时间和试样材料,其变动范围0~250微米。铜的镍铬共渗层中的镍铬含量可在0~85%的范围内变动。此外,还列举了双层辉光离子镍铬共渗工艺在碳钢钢板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对无缝钢管顶头20CrNi3A钢在水蒸气气氛下进行氧化,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金相分析和硬度测试等方法,对20CrNi3A钢表面氧化膜的氧化动力学规律、组织形貌和力学性能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CrNi3A钢的氧化动力学曲线与金属氧化动力学曲线规律相符;在同一氧化时间下,随着氧化温度的增高,氧化膜的厚度逐渐变大;当氧化温度为900℃、氧化时间为8 h时,氧化膜厚度最大,硬度最佳.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量不同工艺条件下玻璃绝缘子中的气孔率和最大气泡直径,以及观察底盘表面的玻璃飞溅情况,研究了熔封气氛、熔封温度、熔封时间、氧化膜类型和厚度对玻璃绝缘子中气孔率和玻璃飞溅的影响.结果表明,玻璃绝缘子中气孔率与可伐合金底盘表面的飞溅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可伐合金表面Fe3O4氧化物与玻璃中SiO2发生化学反应是玻璃绝缘子中气泡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引起玻璃飞溅的因素.熔封气氛和氧化膜厚度对气孔率和玻璃飞溅影响最大.推荐的工艺条件是在可伐合金表面生成厚度约1μm的FeO氧化膜,然后与玻坯在950~980℃工厂条件的气氛中熔封30~40 min.  相似文献   

10.
铝酸盐体系中镁合金微弧氧化膜的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交流微弧氧化装置对铝酸盐体系中的AZ91D镁合金进行了微弧氧化处理,并通过扫描电镜、表面性能测试仪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等研究了氧化时间和电流密度对微弧氧化膜层表面形貌、厚度、耐蚀性、摩擦磨损性能和结合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氧化时间和电流密度的增大,在铝酸盐体系中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表面微孔的数量减少,但微孔直径和表面粗糙度增大.微弧氧化膜层的厚度约为4-16μm;膜层与基体的结合力均在20N以上.微弧氧化膜层的耐磨性和耐蚀性随氧化时间和电流密度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镁合金在铝酸盐体系中微弧氧化处理的最佳工艺为氧化时间40min、电流密度0.20A/cm^2.  相似文献   

11.
SUS316L Ni-Cr奥氏体不锈钢管经中频感应加热弯制产生开裂,本文对热弯开裂规律进行了分析讨论,通过性能测试,组织、断口分析及模拟试验,探讨了钢管热弯开裂的原因。结果表明弯制温度、氧化和钢管表面粗糙度对开裂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指出3Cr24Ni7钢高温失效的原因是由于高温下组织变化造成的碳化物平均间距过大,高温强度低于承载应力而引起的,其热疲劳是一种低周高应力疲劳,氧化裂纹在横向应力作用下沿晶界的扩展导致还原镁罐的最终开裂或漏气而报废.利用N,RE和B的微量合金化净化并强化了晶界,使得改性后的该钢种抗热疲劳性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双层辉光离子渗Ni-Cr-Mo-Cu合金的工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20钢基材上,利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进行Ni-Cr-Mo-Cu多元共渗正交实验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工艺参数对渗层的元素总含量以及渗层的厚度有较大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为源极电压1 050 V,工件电压250 V,气压35 Pa, 极间距15 mm.  相似文献   

14.
利用热重法对X80管线钢高温氧化行为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不同温度下氧化增重和氧化铁皮形貌演变规律及合金元素在氧化层与钢基体界面处的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700~1200℃范围内,X80钢氧化增重曲线呈现抛物线规律.此外,氧化铁皮厚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特别是当温度高于800℃时,由于金属基体存在相变,氧化铁皮厚度急剧增加.高温条件下X80钢氧化铁皮为典型三层结构,外层为极薄的Fe2O3,中间层为Fe3O4,内层为粗大柱状晶FeO,并在靠近钢基体处形成一层晶粒细小的内氧化层,内氧化层阻碍了铁氧离子的相互扩散,提高了X80管线钢的高温耐蚀性.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以SEM,TEM,EPA等分析为手段,探讨了1Cr18Ni9Ti钢热加工过程中表面出现细微裂纹的原因。结果表明:由于渗硫、渗碳及氧化的共同作用,从而使表面产生细微裂纹,而表面合金元素贫化层是氧化和硫化引起的。作者研制出三种1Cr18Ni9Ti钢加热用的防护涂层,从而有效地防止了渗硫、渗碳、氧化、合金元素的贫化及其裂纹的产生。同时用热力学的观点分析了氧化和渗硫、渗碳之间的相应关系及涂层的防护机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45钢表面铬合金化层的形成过程和激光工艺参数、铬粉厚度对合金化层深度和铬含量的影响,并与未经激光处理的45钢,1Cr18Ni9Ti钢进行了电化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比较;文中最后分析讨论了合金化层的组织结构与耐腐蚀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热处理对新型高速钢W_4Mo_2Cr_4VSi_2RE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W、Mo、V等元素价格昂贵、资源紧缺,开发高性能低成本高速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高速钢合金化原理,通过添加高含量Si(2wt%)和RE,开发了新型低合金高速钢W4Mo2Cr4VSi2RE,其合金含量(W+Mo+V)比通用型高速钢M2低40%.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该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170℃以下淬火,该钢组织均匀,晶粒度为10级以上 但在1170~1190℃温度区间淬火,容易产生混晶,从而降低其韧性.通过提高坯料退火温度,缩短退火保温时间,发现在1170℃以上淬火可避免混晶.回火工艺研究表明,该钢二次硬化峰值温度为540℃.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该钢的硬度、红硬性及冲击韧性可达到M2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研究海水环境中氯离子浓度对耐候钢耐蚀性能的影响,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仪等对试样耐蚀机理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耐候钢在低Cl-浓度下的耐蚀性能要好于高Cl-浓度下的耐蚀性能;两组试样中均存在较致密的内锈层和疏松的外锈层,锈层成分主要为Fe3O4和γ-Fe2O3;低Cl-浓度下,合金元素容易在锈层富集,形成较致密且厚的内锈层,使材料耐蚀性能增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采用2kW CO_2连续激光束对45钢表面进行铬合金化处理后,合金化层的组织和抗腐蚀性能以及激光束的扫描速度对合金化层的深度、宽度、铬含量、硬度、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合金化可以显著改善45钢的抗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20.
低合金钢双辉渗W-Mo-Co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低合金钢25Cr2Mo2V表面渗W—Mo—Co三元合金,可在表面形成铁、钴、钨、钼时效合金。研究了形成这种合金的表面冶金工艺和渗层组织状态,渗层成分分布以及工艺参数的改变对渗层厚度及渗层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合金元素的含量可以达到高钴时效合金W11Mo7Co23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