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宋代咏梅文学极其繁荣,是当时整个梅艺文化繁盛的一个方面,有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广阔背景。它以审美的方式体现着宋人道德情怀的健举、人文意趣的拓展。其最大贡献在于展示了梅花审美文化的丰富内容与意趣,以语言艺术的明确意义和丰富手法塑造了梅花作为品格象征的崇高形象。  相似文献   

2.
陈方媛 《科技信息》2009,(7):128-128,161
受到老庄之道影响的画家,不愿出世为官,而遁入山林,于自然为伴,求得自我的解放。他们的审美意趣是老庄的审美意趣,是朴素、自然、清淡的.古代花鸟画的发展深受这种审美意趣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它既有自然的观赏和实用价值,以及艺术上的审美价值,也有伦理道德的比附意义,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的象征。梅从单纯的表意符号发展为具有审美价值及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渐变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它既有自然的观赏和实用价值,以及艺术上的审美价值,也有伦理道德的比附意义,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的象征.梅从单纯的表意符号发展为具有审美价值及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渐变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宗白华先生在长期的美学研究中,始终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不断发现与重省,对中西文化要进行沟通与融合,在广泛深刻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一种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他的审美理论,是学贯中西,潇洒自如的审美思维与生机活泼、意趣横生的审美袁象的结晶体。  相似文献   

6.
藏戏面具与傩堂戏面具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贵 《咸宁学院学报》2008,28(4):185-187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以藏戏面具和傩堂戏面具为代表的中国少数民族面具积淀了宗教、民族、民俗、艺术等多种内涵,展现了东方审美的意趣和理想,是世界面具文化的瑰宝。本文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清代袁枚、朱庭珍对诗趣予以了集中论评与阐说。袁枚评诗推尚偏于由才性而催生出的“趣”的审美形态,他以“趣”为审美标的,以性灵为根本,以天才、真、自然为支点,建构出一个有别于他人的诗趣论系统。朱庭珍评诗反对“恶趣”、“魔趣”,推尚意趣充蕴之作;他强调作诗要“培之以理趣之府”,提出了“意趣活泼”的审美要求,在诗趣的生成创造上,则论及到由“情”而“趣”、由“思”而“趣”,对诗中之趣语的运用也予以了界划。他们为古典诗趣论的最终深化和完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双墩遗址刻画符号数量众多,内容多样,其丰富的造型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寓意承载着双墩先民特有的审美意趣和精神内涵,可谓同时期刻画符号的集大成者。这些生动形象美轮美奂的刻画符号,以写实模拟与抽象提炼为基本的“观物取象”方法,以几何式、秩序化和情节性为主要造型结构,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物我同构为重要的造像方式,在生命认知和生计适应双向合璧中构筑出物我相融、物我共生的物质世界与精神家园,成为双墩先民自然观、生活观、审美观、宗教观的感性呈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9.
植物与人类息息相关,其千姿百态的色彩与风韵不仅给人以美感,在人们心目中还有它特定的象征意义与审美特征。植物常被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寄托感情。基于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和社会习俗差异,英汉植物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及联想意义迥异。分析英汉植物文化的差异现象有助于提高英汉语言学习者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咏梅诗的高峰期,梅花自宋以后,文人对其认识发生了变化,审美意趣得到深度的开拓发展。梅尧臣作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写作了大量的咏梅诗,对其咏梅诗的分析,能窥视北宋初期咏梅诗的发展情形及趋势。对梅氏的咏梅诗进行分类,并将他的咏梅诗置于其整体诗歌的创作中和咏梅诗发展的整个历史中,来阐释其咏梅诗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1.
“骚雅”、“清空”、“意趣”是张炎对词的主要审美理想,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骚雅”是张炎对词审美最核心、最基本的要求,“清空”是“骚雅”最佳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笔法,也是一种境界。“意趣”是继“骚雅”、“清空”后更高的艺术追求,是“骚雅”、“清空”的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2.
拆解历史、颠覆宏大叙事构成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审美意趣,这一重要的创作现象的出现和形成,既有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支撑,也是新时期学自身发展的必然。小说家们以历史本化的观念进行创作,实现了重新解读历史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3.
客家衣饰文化中的节俭之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透过客家人服饰特征来说明其节俭的民风,从服装面料、款式、颜色等诸方面进行论证,得出客家服饰文化体现出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4.
清代袁枚、朱庭珍对诗趣予以了集中论评与阐说。袁枚评诗推尚偏于由才性而催生出的"趣"的审美形态,他以"趣"为审美标的,以性灵为根本,以天才、真、自然为支点,建构出一个有别于他人的诗趣论系统。朱庭珍评诗反对"恶趣"、"魔趣",推尚意趣充蕴之作;他强调作诗要"培之以理趣之府",提出了"意趣活泼"的审美要求,在诗趣的生成创造上,则论及到由"情"而"趣"、由"思"而"趣",对诗中之趣语的运用也予以了界划。他们为古典诗趣论的最终深化和完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间故事的情节结构较为繁复,母题富于流动性,素为中外学人所关注。从历史文化内涵、文学传统和审美意趣等方面对这一形态特征的构成进行探讨,可以探寻到中国民间叙事艺术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在油画艺术领域中,笔触是油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同时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它以丰富的表现性和情感传达力在艺术家和观者的心灵之间架起一道互相沟通的桥梁,它的表现力特点是使作品具有个性及时代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触作为油画艺术中的重要表现语言,随着油画艺术的发展、变更,在不同时期或不同风格流派和艺术家那里各有表现特色,不同艺术家以其自身的艺术才质和内心情感体验赋予了笔触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韵味,这也决定了它在油画艺术领域中必然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在中国油画艺术发展中,笔触的审美内涵被赋予了特有的民族审美精神和文化内涵,其艺术表现力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内心审美需求,使笔触的审美功能得以进一步地拓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以生态美学的视野来探究贵州苗侗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从中会发现潜藏在民族文化下的诸多生态智慧及审美理念,这可通过苗侗民族的节日、服饰、歌舞及丧葬等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态无不渗透着独特的生态美,正是这些生态美构成了苗侗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的基质,而这些生态美又是以和谐为其核心,以苗侗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动态平衡性及自娱乐生性为其表现形态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生态美学进行学理构建时应当对少数民族审美文化有所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站在当下构建文化多样性的立场,从文献索引、闽台历史民俗资源调查、服饰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及“地方性知识”建构4个维度,对“福州南宋黄弄墓”服饰进行多维价值重释。从考古价值和文献价值上,黄弄墓服饰既丰富了中国服饰史研究中关于南宋部分的实证,又填补了闽文化传统服饰的考古文献空缺,也成为服饰史研究中最常被引用的文献;黄异墓服饰在刺绣、印染等纺织技术上的成就。既能客观反映宋代闽地纺织工业及技艺的高超,又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南宋时期闽文化地方性审美意趣的真实范例;同时为构建文化的地方性知识及弘扬地方文化特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往往通过写意体现特殊的审美取向。写意包括意象、意匠、意趣、意境四个范畴。之间既相联,又有别,其写意性体现在多种形式的绘画中。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能否在世界文化之林始终具有持久的魅力,不仅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文化艺术的历史厚度和内涵的深度及其影响力的强度,而且取决于该民族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的感情和态度,即是否能始终以深厚的民族感情对本民族的灿烂文化予以继承、丰富和发展。审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审美成熟的标志。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反对用保守的固定不变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民族传统所固有的东西。既要求保持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民族特点,又要求从世界的、时代的文化艺术中吸取营养和有益的东西。这是文化艺术民族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对待审美民族性的科学态度。要注重培育审美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