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九段沙中沙湿地植物磷元素的分布积累与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九段沙中沙湿地海三棱草、互花米草和芦苇3种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的植物各构件中磷(P)的分布、积累与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湿地植物中磷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其大小排序为:海三棱草>芦苇>互花米草.磷在不同植物相同构件中的含量分布亦不同.3种湿地植物磷含量的季节动态规律有相似性,即随植物生长发育进程磷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茎秆中磷含量下降幅度最大,根中磷含量下降幅度最小.3种湿地植物磷含量的动态变化也存在差异,海三棱草各构件磷含量波动次数较少,互花米草和芦苇各构件磷含量波动次数则较多.植物中磷含量变化与土壤和地表水中相应元素含量变化密切相关.3种湿地植物均显示生长初期植物与土壤和地表水中磷含量的关联较小,3种植物最大关联出现的时间存在差异,这表明不同植物吸收土壤与地表水中磷元素的最佳时期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一定收割年限后芦苇湿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以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湖滨湿地人工恢复的芦苇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控制实验方法,研究了芦苇收割移出和自然保留两种处理下湖滨湿地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活性对芦苇收割最为敏感,碱性磷酸酶次之,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两种处理下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土壤有效磷在两种处理对应土层的差异性都较为显著,而其他土壤养分含量在两种处理下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极显著相关。说明芦苇收割导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可能是土壤酶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对西溪湿地3个样带中植物群落生物量和有机碳含量的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3个样带植物群落有机碳的积累量.结果表明:植物从春季(4月)进入生长季后,其地上生物量逐渐增加,10月份达到最大,表现为芦苇带芦苇混交带香蒲带,地下生物量也呈增加趋势.3个样带中植物各器官有机碳含量差异极显著,并表现出季节变化特征,叶片有机碳含量在7月达到最大,芦苇混交带和芦苇带植物茎有机碳含量在10月达到峰值.3个样带植物各器官有机碳积累量不同,表现为芦苇带香蒲带芦苇混交带.可见,芦苇群落是西溪湿地固碳的主要功能植被类型,同国内其它湿地相比,西溪湿地的固碳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农田中孤立湿地土壤养分的特征,以自然孤立湿地为参考,基于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对2012年非生长季三江平原农田中孤立湿地不同植被带土壤磷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垂向上0~60 cm,总磷含量除小叶章群落外,其他三个群落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含量在23.85~1 459.67 mg/kg之间;速效磷含量在各群落总体呈下降趋势,含量在0.08~77.09 mg/kg之间;由孤立湿地中心向边缘,总磷含量呈倒"N"字型分布,速效磷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峰值均在漂筏苔草-芦苇群落,分别为858.58 mg/kg与55.78 mg/kg。农田中孤立湿地磷含量受水文与植物群落、季节变动及人为干扰的影响。研究表明:农田中孤立湿地磷含量及变幅高于自然孤立湿地,且前者分布的规律性更强。研究为保护与恢复湿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莫莫格芦苇沼泽、芦苇-羊草草甸和羊草草甸3种类型湿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总有机碳(TOC)、溶解有机碳(DOC)和络合态铁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3种类型湿地土壤TOC含量芦苇沼泽最高,羊草草旬次之,芦苇-羊草草甸最低;土壤络合态铁含量变化规律与TOC变化相同;土壤DOC含量则表现为羊草草甸最高,芦苇-羊草草甸次之,芦苇沼泽最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湿地土壤TOC、DOC以及络合态铁含量都表现为自表层向深层递减的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从垂直动态变化看,土壤络合态铁与土壤TOC、DOC含量均有正相关关系;从季节变化看,络合态铁与TOC的季节变化呈负相关关系;芦苇沼泽和羊草草甸的土壤DOC含量与络合态铁含量季节变化趋势完全相反,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芦苇-羊草草甸的DOC含量与络合态铁含量的季节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北固山湿地水文情势与湿地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湿地水文情势与湿地植被相互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是湿地科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加强对湿地的优化管理,改善湿地功能和效益,提高湿地生产量.通过对湿地植被、水文情势的调查,计算不同高程滩面的淹水深度与淹水历时,分析湿地水周期与芦苇分布,研究了镇江内江南岸北固山一大东沟湿地的水文情势与湿地植被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湿地水文具有显著的年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特征,不同高程植被带的淹水频率、淹水历时和淹水周期都有明显差异,由此控制着湿地植被分布呈现显著的带状特征.研究发现,76.4%的芦苇群落主要集中在3.38~3.88m的高程滩面上。淹水历时为180天,淹水频率为49.3l%,露干周期为11月~次年4月,其中关键的露干时期为3~4月.根据芦苇植被分布范围与水文情势的关系,提出了湿地水文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内,选择两个试验区,进行生态恢复比较研究观测,在恢复前,两区域的地貌与地质、水文与气候、植被状况和土壤条件非常相似.湿地恢复工程实施后,恢复区在水质、植被群落、芦苇植株形态、土壤含盐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观察明显优于未恢复区,恢复后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湿地水域面积明显扩大,芦苇湿地面积增大后,鸟类有充足的食物,并形成了优越的越冬栖息繁殖环境.  相似文献   

8.
以吉林省的向海湿地为研究区,根据多年调查的濒危物种丹顶鹤的营巢信息,通过多时相的遥感影像分析,研究了丹顶鹤营巢特征与水文条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丹顶鹤适宜营巢的临界水文条件经验模型,依据向海湿地与霍林河多年的水文与气候数据,提出了基于丹顶鹤营巢生境保护的水量调配标准.结果表明:丹顶鹤营巢的适宜生境为"水生芦苇群落",丹顶鹤营巢数量与水生芦苇群落的面积呈正相关,而集水区域面积与水生芦苇群落面积亦呈显著正相关.集水面积的长期动态分析表明:向海湿地水文状况近年极不稳定,与霍林河的流量、向海湿地降水量、蒸发量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集水面积的预测经验模型.基于这些经验模型和野外调查资料,讨论了通过调配河流流量来保证丹顶鹤适宜营巢生境所需要的临界水文条件,结果为:每年的4-9月间,如果霍林河上游水文站河流的月平均流量控制在13 m3/s,第二年春季向海湿地就能够满足丹顶鹤营巢所需的水文条件.研究结果将为基于丹顶鹤营巢生境保护的水量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杭州市四个典型城市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城市地表温度(LST)的遥感反演和GIS空间分析,探讨了季节和湿地类型对城市湿地局地温度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1湿地温度效应的季节差异非常明显,季节因素对湿地温度效应的类型、范围和幅度及梯度变化等都有重要影响.2传统的湿地分类与湿地温度效应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湿地的面积、周长等是湿地温度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湿地形状对温度效应的影响并不明显.3对各湿地单位水体面积所产生的温度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京杭大运河温度效应的效率最高.湿地面积和温度效应的关系极有可能是呈S型曲线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不同水文条件下滨海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分布特征,本研究选取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的淡水芦苇湿地(FPW)、受潮汐影响的咸水芦苇湿地(TPW)、非淹水芦苇湿地(NPW)和受潮汐影响的盐地碱蓬湿地(TSW)为研究样地,在2018年10月(秋季)、2018年12月(冬季)和2019年4月(春季)采集0~25 cm深度的土壤剖面样品,测定土壤DOC和其他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NPW土壤DOC质量分数总体高于其他3种湿地,3个采样季节中的DOC最大平均质量分数为18.54 mg·kg?1(冬季).TSW、NPW、FPW和TPW土壤DOC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7.75、16.03、9.07和9.40 mg·kg?1.沿0~25 cm土壤剖面,DOC质量分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表层土壤DOC质量分数最高.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盐离子和土壤质地是影响湿地土壤DOC质量分数的主要因素.同时,通过三维荧光光谱对各类湿地土壤DOC来源分析表明,湿地土壤DOC来源较复杂,内生源和外部输入对不同水文条件下土壤DOC具有不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湿地水文连通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最具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作用下,湿地破碎化严重,面积减小,湿地的水文连通受阻,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基于广泛的文献调研,从水文连通的概念、水文连通对湿地生境的影响、水文连通对生物的影响以及受损水文连通的修复4个方面回顾了当前湿地水文连通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不足.结合多年在湿地领域的研究背景,重点针对上下游重大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大江大河三角洲湿地水文连通的胁迫,提出了未来的主要研究趋势,将为解决三角洲湿地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提供支持,推动我国湿地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湖泊湿地是我国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碳减排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导致的湖泊湿地退化等限制了其碳汇功能的发挥。笔者梳理了我国湖泊湿地的退化现状与成因,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环境污染对湖泊湿地碳汇功能的影响,总结了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技术及增汇途径:①通过水环境修复技术去除内源和外源污染物、提升湖泊湿地水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等途径提高湿地植物和土壤碳储量;②生物修复可直接提高植物碳储量,进而通过植源碳的输入和微生物作用等过程提高土壤/沉积物碳储量。水文修复和生境修复技术可为生物修复营造有利的水位和生境条件。未来应强化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与其碳库的协同关系及机理、水质特征对湖泊湿地碳演化规律的影响、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饱和度和碳汇计量核准系统的研究等,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滨海湿地作为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具有巨大的碳捕获和碳封存潜力,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盐变化通过影响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和排放过程实现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调控.本文综述了水盐变化对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累积和碳排放过程的影响,以及滨海湿地土壤碳排放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水盐驱动下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微生物作用机制.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应重点关注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分解的温度、湿度和盐度敏感性及其水盐-温度的协同作用机制,氮磷输入和多重污染胁迫对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排放的作用机制,以及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碳代谢过程与氮磷硫代谢过程的耦合作用及其水盐驱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以期揭示水盐变化对滨海湿地土壤碳循环的作用机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滨海湿地的碳汇功能提升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CANOCO4.5软件研究向海与查干湖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并结合湿地补水水环境化学因子的差异性,分析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性的成因.结果表明:向海与查干湖湿地的地理和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其水环境化学因子均存在污染,查干湖湿地水环境化学污染程度较严重;两个湿地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分布相似,均为蓝藻门丰度最大,查干湖湿地检出浮游植物种类及优势种均偏少,各门检出种类数量存在一定差异;pH、总磷(TP)、生化需氧量(BOD5)和碳酸氢盐为影响向海湿地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水环境化学因子,而pH、TP、总氮(TN)、溶解氧(DO)和BOD5为影响查干湖湿地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水环境化学因子;湿地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及补水来源是向海与查干湖湿地水环境特征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以珠江河口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的实验方法,对研究区内3大类11种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行 恒温控湿好气培养. 通过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净磷矿化量和土壤净磷矿化速率等参数,探究珠江河口湿地土壤有机 磷矿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研究区湿地土壤有机磷矿化速率在-126.47 ~99.7675 mg·kg-1·d-1范围内波 动. 在培养前15d土壤净磷矿化速率变化较大,后期趋于平缓且接近零值. 其中,围垦湿地土壤有机磷矿化率能够在短 时间内趋于稳定(15d),沟渠湿地土壤达到稳定时间相对较长(25d),而农村河流湿地土壤与城市河流湿地土壤有机磷 矿化速率在整个培养期内均呈波动变化,达到稳定时间长达40d. 在所有湿地类型中,城市河流湿地土壤有机磷的矿化 或固定作用最大,围垦湿地土壤有机磷矿化速率波动幅度相对较小,而人工湿地土壤有机磷矿化速率则在整个培养期内 无明显变化且接近于零值. 土壤有机磷净矿化速率与有机质(SOM)、总碳(TC)、总氮(TN)、总氢(TH)、总磷(TP) 的质 量分数及土壤水土质量比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与 pH 和微生物量碳(MBC) 等理化性质无显著相关性 (P>0.05). 研究结果可为滨海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Nitrogen cycle in the hyporheic zone of natural wetland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itrogen (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and ecological factors for natural wetland ecosystems. It is mainly derived from runoff input, atmospheric deposition, and biological N fixation. The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of N in natural wetlands primarily occur in the hyporheic zone (HZ), a buffer area of intensifted biogeochemical activity that is often regarded as the sink, source, and converter of N in wetlands. The main ways of N attenuation in the HZ are denitrification, 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 (anammox), and wetland plant adsorption. The effects of internal and human factors on the N cycle are illustrated in this articl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 sources are influenced by human factors such as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fossil combustion, while N attenuation is affected by internal factors, including oxygen concentration, carbon and phosphorus availability, pH and Eh changes, and microorganism actions. Finally, some research trends are provided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 cycle in the HZ of natural wetlands. This study may provide a clear perspective of N cycle in the HZ and their interactions between various factors.  相似文献   

17.
两种人工湿地不同填料层净化污水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IVCW)和水平潜流人工湿地(HSCW)侧面不同高度的水样,初步研究了两种湿地填料的表层、中层、底层分别对污水中CODCr,TN,TP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①对CODCr的去除,两种人工湿地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②两种湿地对TN的去除,主要取决于填料的中层和底层.③IVCW的填料表层除磷效果稳定,随环境因素变化,填料的中、底层TP去除率存在显著差异;HSCW中除磷主要在填料的底层,表层和中层填料容易出现明显的基质磷释放现象.  相似文献   

18.
湿地洲滩土壤碳、氮、磷是重要的营养元素,其分布特征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2014-2017年对鄱阳湖湿地洲滩前缘浅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全氮、全磷观察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洲滩前缘浅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年际变化特征不同,有机碳变化不显著,全氮、全磷变化显著; 浅层土壤有机碳、全磷、全氮的高程梯度变化极显著; 浅层土壤碳氮比、碳磷比年际变化极显著,氮磷比不显著; 浅层土壤碳氮比高程梯度变化不显著,碳磷比、氮磷比的高程梯度变化极显著.浅层土壤氮磷含量较其他  相似文献   

19.
Preliminary estimation of the organic carbon pool in China’s wetland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ccurate estimation of wetland carbon pools is a prerequisite for wetl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arbon sink enhancement plans.The inventory approach is a realistic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organic carbon pool in China’s wetlands at the national scale.An updated data and inventory approach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amount of organic carbon stored in China’s wetlands.Primary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organic carbon pool of China’s wetlands is between 5.39 and 7.25 Pg,accounting for 1.3%-3.5% of the global level;(2) the estimated values and percentages of the organic carbon contained in the soil,water and vegetation pools in China’s wetlands are 5.04-6.19 Pg and 85.4%-93.5%,0.22-0.56 Pg and 4.1%-7.7%,0.13-0.50 Pg and 2.4%-6.9%,respectively.The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 of China’s wetlands is greater than our previous estimate of 3.67 Pg,but is lower than other previous estimates of 12.20 and 8-10 Pg.Based on the discussion and uncertainty analysis,some research areas worthy of future attention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20.
1980-2015年扎龙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扎龙湿地1980—2015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近35年气象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利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与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扎龙湿地近年来景观类型时空变化、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近35年来,扎龙湿地西北、中东和西南部地区景观类型空间变化明显,受人类干扰严重.沼泽地面积减少最多,耕地面积增加最多,草地、林地、未利用地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水域和建筑用地面积变化不大.2)在1995—2005年扎龙湿地景观破碎度较高,且2000—2005年变化显著.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水域、沼泽地面积减少对景观破碎化有直接影响.3)温度增加使湿地水体的潜在蒸发量增大,影响湿地水量平衡.大型水利设施、补水工程的修建有效缓解湿地缺水状况,同时也打破湿地的自然生态水文模式,加剧湿地景观破碎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可持续发展都面临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