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论述建筑设计人员在房屋设计中,在把自身的设计风格适应社会的同时,每个建筑设计都要适应与时代、空间、周围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创造出适应于人们的使用、审美要求的建筑空间,在建筑设计中把以人为本的设计概念放在首位,塑造符合当代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探索中,深入研究和观察当地建筑风格和地方特色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某校学生大食堂的设计实例,介绍了高校食堂建筑设计时宜采用的新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探讨了高校食堂建筑设计中的服务主体、适宜现代气息的建筑风格、与高校环境的协调统一、构筑通畅的交通流线和交通组织等问题,提出初步解决设想,并提出在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校后期发展及食堂管理的模式,不断适应高校食堂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建筑风格概念的产生,折衷主义扮演着文艺复兴之后不同历史时期过渡的缓冲角色,其历史价值有着辨证法的深刻意义.从这个方向探索了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理念与发展,并以风格概念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4.
刘畅  刘永进 《山西科技》2016,(4):143-145
阐述了建筑心理学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指出建筑设计不仅要保证建筑物的实用性和功能齐全,同时应根据人们的心理需求,把浪漫主义元素和人性化的设计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赋予更多的情感方面、精神方面、审美方面等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2021,(3)
正我们在速览中国古代蝴蝶绘画作品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古人对蝴蝶的观察和描绘是不断变化的。在人们的审美变迁中,蝴蝶逐渐从自然真实的美转变为民俗图案装饰的美,它的艺术形象演变也契合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流变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们对家居室内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了各种文化内涵和风格特色的设计装修形式.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  相似文献   

7.
冷霜 《科技资讯》2009,(19):89-89
高层住宅设计时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审美需要和人们行为、心理等因素,与小区大环境协调。本文就实践工程经历浅析了高层住宅的建筑设计与景观环境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根据美学的历史发展线索,按照美的不同形态对学生实施系统的审美教育,其依据有二:一是美及审美的依据.要实现形成学生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审美心理结构的目标,就必须遵循美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发展运动规律;二是美的形态的依据.要对学生实施系统的审美教育,就必须把握住不同审美形态发展的历史脉络,把握住东西方审美形态发展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武术套路动作不能作用于攻防实战这一事实,并通过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对比,进而得出了武术套路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是武术套路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二是她的发展变化又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相关联的结论.同时指出武术套路继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她必需随人们心理和生理需要的改变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机遇,新馆建设方兴未艾.由于我国对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研究比较薄弱,导致图书馆建筑在使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总结出我国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应具备六大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1.
白朗是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小说创作成就较高的女作家。对白朗短篇小说创作的结构和语言进行了分析,认为白朗擅长运用中国传统叙事和西方心理展示相融合的小说结构,语言直白、粗犷、明快,表现出浓烈的东北文学创作的美学特质和意蕴,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2.
诗要有体是艺术创作规律的必然,是诗歌有效传达与新诗发展之必需。在当下这样一个非诗盛行、诗歌写作标准混乱、新诗出现危机的时期,强化新诗的体式自律十分必要。强化新诗体式自律,首先应走出对新诗的一些认识误区;其次应坚持以自由诗体为主,进一步完善与规范自由体诗;第三应更多地从民族诗歌中汲取营养,探讨出舍乎民族审美心理需要的新诗体。  相似文献   

13.
李丹 《科技信息》2008,(34):234-234
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筑艺术也就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纪念碑,而中西方古代的建筑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从中折射出中西方人审美情趣、审美心理的差异。本文将对中西方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加以比较,从而试分析出中西方人审美心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陆机诗歌绮靡风格及其成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机诗歌绮靡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陆机追求诗歌的"词藻宏丽"与诗歌的音韵美,陆机的诗歌特征还呈现出图画美等。而陆机诗歌绮靡风格的形成与西晋社会流行的嗜美心理、西晋文人的竞巧意识和西晋贵族集团的审美情趣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与中国美学史上的“壮美”二者在事物运动的形态、审美心理反应和审美效果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二者为两种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的审美范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异数",她笔下主要描写了在封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交织下普通男女的情爱生活。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以丑为美的审美风格刻画了许多行为诡异、心理变态的人物形象,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性深处最真实的一面。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男女主人公的际遇反映了张爱玲丑的审美艺术及其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7.
一代文坛巨匠欧阳修用词书写自己的别样人生,体现出他独特的审美意蕴追求。欧阳修词的审美意蕴表现在:以缠绵、细致、多情的婉约词风为主,同时兼有豪放的美学风格,二者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开放、多元、立体、动态的的审美风格。欧阳修词审美意蕴的价值表现为:文人雅词的典范之作;其深刻之处在于:他通过个人体验观照女性群体的命运、心理和存在方式,进而追问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女性的存在是合情、合理的,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真善美。关注女性的命运、心理、精神和存在方式是为了更好地思考人自身的尊严、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对中国文人绘画的创作及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清"美的推崇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普遍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9.
Origin of Qipao Fashion in Early Republic Period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origin of Qipao as women's fashionable wear in the early Republic Period (1911-1949). The origin of Qipao fashion will be discussed in three aspects; 1)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al time, place and consumer group of Qipao fashion; 2) analysis of initial style and wear combination of Qipao, 3) deduct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name Qipao. Besides, the analysis will also be given about Qipao's aesthetic characters, its production, consumption guarantee as well as its social backgrounds. The research will be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history, social psychology of clothing and design, and will use many materials especially historical writings and publications to give a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Here are some tentative conclusions. Firstly, Qipao as a kind of one-piece dress was not inherited directly from the robe of Banner Style. It was a new fashion in the 1920s, which combined the elements of long vest called Qipao Majia, Wenming  相似文献   

20.
余华早期的作品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讴歌人性之美。20世纪80年代,余华毅然改变这种创作风格,着力渲染血腥、死亡、暴力、杀戮,用审丑的方式揭示人性恶,展示人与现实的紧张关系。90年代以后,余华的创作理念又回到审美之中。这种由审美到审丑、再由审丑回归审美的创作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形态,揭示了人性恶的渊源,体现了余华创作心态的日趋平和、创作理念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