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纸板方格簇是一种优良簇具,近年来,在我县蚕区已广泛推广使用。纸板方格簇上簇的蚕茧,茧色洁白,茧层厚,上茧率高,次下茧少,上车率高,解舒好,效益高;生产的鲜茧1kg茧价比一般簇具茧价高4元;干茧售价1kg高出普通茧近15元,还供不应求。因此,必须规范掌握方格簇使用技术要点,才能真正提高蚕茧的质量和养蚕效益。  相似文献   

2.
桑园单位面积产茧量是衡量蚕桑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而桑园高产又是提高单位面积产茧量的前提条件。据统计,去年全国桑园面积1149.3万亩,养蚕1705万张,总产茧57.0235万吨,平均亩桑养蚕1.48张,亩桑产茧49.6公斤。略阳县累计地存桑园5.2万亩,拥有桑树4800万株,年养蚕2.02万张,总产茧65万公斤,平均亩桑养蚕O.39张,亩产茧12.5公斤,生产效率低,桑园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实施国家“东桑西移”工程,加快略阳县“东桑西移”建设步伐,加强我县现有桑园管理,迅速提高单位面积桑园产叶量和养蚕量,有效改善养蚕环境,提高养蚕经济效益已显得尤为重要。现就提高现有桑园产叶量,改善桑园低产面积,提出以下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蚕桑生产模式是利用桑叶养蚕,桑枝用于燃料,蚕粪(沙)作为有机肥料,蚕茧作为缫丝原料。这种生产模式使各种产物用途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各种产品的作用和效益,许多桑叶因养蚕不足而浪费,造成蚕桑业的整体效益不高,经济效益低,产业发展缓慢。因此,要想提高蚕桑产业的整体效益,迅速促进蚕桑业的发展,除充分利用桑叶养蚕外,还要巧用人力、地力、场地,以充分开发利用蚕桑副产品,使蚕桑业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此激发农民植桑养蚕的热情和投入。对此,笔者认为,应注意研究桑(根、茎、叶、果)和蚕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价值,综合利用蚕(幼虫、蛹、蛾)开发新产品;提高茧、丝的经济价值;提高蚕室、蚕具等设备的利用率,对桑、蚕业及其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才能使蚕桑业的比较优势更加明显。现就桑、蚕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出一些思路,供在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广大贫下中农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我国的蚕茧生产连续十年获得大丰收,总产量已从1970年跃居世界首位,蚕桑生产形势很好,发展很快。但是我国的蚕茧生产还不能适应工业和外贸发展的形势。在数量上,全国的产茧量还不能满足缫丝工业的需要;在质量上,原料茧的茧层率、上车茧率和解舒率等主要质量指标还较  相似文献   

5.
在养蚕过程中,经常碰到因饲养量大桑叶不足,蚕老熟不一致,蚕茧质量差,蚕营养不良或生病不营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在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叶产量、品质和掌握适度饲养量的基础上,采用经济用桑快速高产养蚕法。采用此法,不仅可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降低养蚕成本,增加20%左右的产茧量,还可使茧质和养蚕效益得到大大提高。现将几种快速高效的经济用桑养蚕法介绍如下:门)少用好食时眼起初期的蚕儿,虽然食欲较强,但援食和消化吸收的机能尚未完全健全。因此,咱食叶不宜喂得过多,应选用新鲜适熟叶。阳)在用已食时蚕在盛食期,…  相似文献   

6.
烘茧是蚕丝生产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蚕茧的质量。73—1型车子风扇烘茧灶,由于其设备和工艺比老灶有很大改进,烘茧效能与蚕茧质量有较大提高,而且又节约能源,所以用户比较欢迎。但是由于它的铸铁炉胆在灶内,热惯性大,在烘茧的二冲后阶段,烘茧的温度不能按时降下来,以致不能适应干燥曲线前高后低的用温  相似文献   

7.
姜虹  古松茂 《遵义科技》1997,25(4):15-16
通过二年三季实验室和一季西南三省蚕桑科研所鉴定结果表明:贵蚕二号体质强健,结茧率和虫蛹率高,万蚕收茧量和万蚕茧层质量高于对照种,茧擀优良,丝质好。其四龄蚕虫蛹率97%左右,万蛹收茧量20kg以上,茧层量0.5dadk,粒茧丝长1400m左右,解舒丝长1200m左右,净工96分左右,清洁99分以上,张载综合均方差低于0.5。  相似文献   

8.
在养蚕过程中,经常碰到因饲养量大桑叶不足,蚕老熟不一致,蚕茧质量差、蚕营养不良或生病不营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在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叶产量、品质和掌握适度饲养量的基础上,采用经济用桑快速高产养蚕法。 ①少用饷食叶。眠起初期的蚕儿,虽然食欲较强,但摄食和消化吸收的机能尚未完全健全。因此,饷食叶不宜喂得过  相似文献   

9.
“九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开发高质量新纤维材料。一是要改良现有蚕茧品种,特别是夏秋茧品种,提高茧丝长、鲜茧出丝率和解好率。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成就,进一步开展蚕性别控制和分子育种、细胞_工程、蚕体生理的研究以及工厂化养蚕的研究。二是继续开发各种改良改性蚕丝、含丝纤维及功能纤维。如用该技术进行丝素表面整理以防泛黄变脆的研究;开发防臭、除臭、导电、抗静电、阻燃等功能性纤维的加工技术产品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复合丝、交络丝的成纱工艺和设备,并研究这些复合丝的结构和性能;以自动蝉丝为中心,开发多种…  相似文献   

10.
张凤 《遵义科技》2005,33(2):47-48
大棚养蚕是适合蚕桑规模生产的一项新技术,通过一年来进行3期养蚕试验,取得了蚕茧产量高、质量好、管理方便、省工时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盐部县郭猛镇推行『三水』养蚕新技术,收到很好效果.现将这一新技术简述如下,供各地蚕农参考. 水分的需要,能有效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其效果以早秋蚕最好,中秋蚕次之,春蚕和夏蚕效果不明显.给早秋蚕清水3回育与鲜叶4回育相比,全茧量提高13%,茧层量提高16%,茧层率提高26%.给中秋蚕添喂清水2回育与鲜叶4回育相比,全茧量提高2.3%,茧层量提高2.1%.添喂清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省力化养蚕技术,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燃料消耗,有利消毒防病,提高功效,提高蚕茧的产量、质量,适应蚕桑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现将我市重点推广的省力化养蚕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栽桑养蚕的目的就是获得优质高产蚕茧,使蚕农增加经济收入。然而,在养蚕过程中,蚕儿往往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由于预防、防治措施不到位,造成蚕茧的产量和茧丝的质量下降,甚至因蚕病严重暴发而一无所获,给蚕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在生产中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才能达到防病夺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田洪云 《科技信息》2011,(20):359-359
蚕桑是我区一项优势传统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多年来,全区上下坚持狠抓蚕桑不放松,全力推进蚕桑产业持续发展。就我镇而言,共有桑园面积0.23万亩,其中优质桑园0.15万亩,有养蚕户1200余户。2007年全镇发种1200张,产茧4.2万斤,农民蚕茧收入38万余元,同2006年发种1000张相比,增发蚕种200张,增长8%。全镇现有年养蚕100张以上的村4个,全年养蚕5张以上的户30多户。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国际丝绸市场影响,蚕茧价格下跌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5.
在养蚕过程中,往往由于传染性蚕病的发生,造成蚕茧欠收和茧质下降。因此消毒防病必须贯穿养蚕的全过程。在重点抓好养蚕前消毒的基础上,做好蚕期防病和养蚕结束后的消毒工作,进行综合防治才能彻底消灭病菌,杜绝传染性蚕病的发生。1即时淘汰病蚕许多传染性蚕病,如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微粒子病、细菌性胃肠病等。蚕在染上述病初期往往表现出生长迟缓、蚕体瘦小、发育不齐等症状。此时已有大量毒力很强的病原微生物,通过病蚕的粪便,消化液等排出体外,污染桑叶和蚕座,是造成再次感染,使蚕病传染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在家蚕的育种中,蚕茧个体茧层率、全茧量和茧层量之间的关系特性,实现茧层率的自动测定与信息化管理。【方法】基于C/S结构设计家蚕育种自动称量与选择系统。【结果】该系统可快速记录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数据,并自动统计出需要优选的蚕茧个体,实现家蚕育种过程茧层率这一重要指标的数据采集、管理和统计分析。【结论】通过对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应用,为育种管理人员选育家蚕新品种提供及时可靠的详细数据,加强了育种质量管理,提高了培育家蚕品种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杨红  姜虹 《遵义科技》1997,25(4):17-18,22
试验结果表明:桑园不同配比以,所收获的桑叶养蚕,对蚕的体质和茧质均有明显的影响,试验的各处理区区万头蚕收茧量和担桑产茧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水平,其中以N,P,K三种肥混施收获的桑叶养蚕增产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8.
日本蚕业的特点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精耕细作的商品性生产,然而茧丝加工则操纵在大资本家手里,实行高度的机械化。据统计,1972年日本桑园总面积2461500亩,全年收蚁3307400盒(每盒蚕卵2万粒),产茧2102194担(较1971年减2.4%),其中丝茧208526担,全年平均每盒种产茧量63.6斤,亩产蚕茧85.5斤。收购上茧率在95%以上,茧检定出丝率18.56%,茧丝长平均1225米,解舒率73%。对1斤茧所费劳动时间为1.53小时,丰产户仅为0.9小时,1971年产丝量为19684.26吨(系按生丝年度计,即自6月起至次年5月止),1人1日缫丝量约8.8公斤。  相似文献   

19.
蚕茧的渗透、煮熟是煮茧工程的基础。渗透的好坏,不但直接关系到煮茧质量,而且对整个缫丝生产的产质量都有极大影响。因此,国内外都十分重视渗透煮茧工艺的改革。浙丝一厂针对原温差渗透煮茧工艺所存在的蚕茧渗透较差,茧层吸水达不到充分和均匀的要求,渗透后白斑较为严重,影响煮  相似文献   

20.
刘兴松  许友珍 《汉中科技》2009,(1):37-37,56
养蚕生产中,要认真做好蚕室、蚕具消毒,蚕病防治要严格防治程序,并注意纠正生产中的消毒误区,确保蚕作安全,提高蚕茧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