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双杠慢起肩倒立是体操中非常规动作,慢起肩倒立技术既表现了倒立项目特点,又是体操动作中重心移动和平衡的关键环节。本文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杠慢起肩倒立的动作过程。通过教学与实践分析其表现与原因,为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焦虑水平对学生学习双杠分腿坐慢起肩倒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两种不同焦虑水平学生在学习双杠分腿坐慢起肩倒立的测试和检验.发现不同焦虑水平的学生在掌握和学习动作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并对体操教学中如何克服学生过高或过低的焦虑水平,保持适当的焦虑水平,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3.
技术改进与创新是体操项目发展的动力。以江苏体操队陈晨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录像解析方法,对其反交叉倒立动作进行分析,指导技术改进,同时,帮助他攻克正交叉倒立的动作,接着又对正、反两个交叉倒立动作进行录像解析和对比分析,确定该动作技术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鞍马交叉回环的创新动作设计,进行可行性论证,指导进一步的动作创新。  相似文献   

4.
看了一九七七年全国体操比赛,确实感到我国体操技术水平发展很快,在攀登体操运动技术高峰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整个男子比赛中,显示了三个主要特点:动作难度大,不断有创新;基本技术好,编排有改进;各项水平齐,质量有提高。双杠比赛和其它项目一样,也有较大发展。除了蔡焕宗做的“弧形转体一百八十度成肩倒立”外,还突破了在国际比赛中至今没见到的“旋”下和“后摆上转体接向后分腿摆越”两个动作。同时,还  相似文献   

5.
马顿 《青年科学》2008,(10):10-10
体操是优美与力量结合的典范,即使只是一个简单的高低杠大回环(体操项目中高难度的空中转体动作),运动员和手中柔韧的杠之间,也蕴藏着复杂的力与能量的转换。大回环时,选手从杠上倒立位置开始下落。由于手与杠之间的摩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双杠肩倒立前滚翻成分腿技术的分析,发现要提高学生掌握这一技术动作的成功率采用分四个步骤进行递进教学效果最好,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述了在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操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课堂实习、学生独立创编动作、英语口令的运用、裁判与考试制度改革以及电化教学等几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体操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体育教师解决体操教学难点的策略,以技巧“前滚翻类动作”为例,梳理解决“前滚翻类”动作教学难点的方法,针对体育教师体操教学技能培训提出建议:加强体操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培训;体操教学技能培训可以依托教研,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强化体育教师解决体操教学问题的策略;通过一线优秀教师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体操教学技能培训;针对保护与帮助采用操作实践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9.
双杠“支撑后摆经倒立前翻一臂支撑转体360°成支撑”,是由美国运动员希利夸尔创造的。在男子国际体操评分规则中简称为“希利夸尔”被定为D组难度。具有勇敢性和独特性加分因素,己为国内外体操名将所采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我国运动员不仅选用该动作的人数很少,完成动作的难度被贬值,而且连接动作简单,质量不高。本文以我国体操名将童非做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第五届全运会上完成的动作进行定点拍摄,对该动作的技术做生物力学分析。同时观察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比赛,访问有经验的教练员和科研人员,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阐明该动作的技术原理,为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保护与帮助是体操教学和训练中的主要安全措施和特有的教法手段,它是一门科学,是从事体操教学和训练的教师或教练员必须经常实践和熟练掌握的一种技能。在保护与帮助下体会和学习动作,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是体操绝大多数动作教学中固有的方法。作为教法来讲,使用的广度是其他任何体育教学与训练无法比拟的,就其效果来看也是望尘莫及的。特别是在体操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即并是采用再好的辅助和诱导性练习,也没有在保护和帮助下直接练习更接近该动作的技艺实质。因此,保护与帮助是体操特有的教法,也是最普遍、最  相似文献   

11.
双杠早倒技术是完成杠下类型动作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术。本文用应力电测法和定点摄影同步结合,对早倒技术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定性、定量分析,并从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一、在无重量瞬时,要及时调整两手握杠的方法,防止脱手。二、在无重量时相,必须迅速、准确地调整身体婆势,发展各种难新动作。三、在完成后回环成手倒立等动作时,可近似地利用单杠上的“正掏技术”。所有这些将对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双杠早倒技术、发展难新动作、迅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参加第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新评分规则实施后世界男子体操发展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团体实力以亚洲的中国和日本队最强,其次是欧洲的俄罗斯和罗马尼亚队;个人全能基本是亚欧选手的天下;中国在鞍马、吊环和双杠3个项目上,具有夺金实力;欧洲选手在自由体操和跳马两项则具有集团优势;单杠比赛胜负取决于临场发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弧形上转体180°成支撑的技术原理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其基本动作要领和主要运动学参数如下:一、身体开始后倒时肩角约为60°旋转半径约为0.4m.0.17秒以后肩角逐渐增大。至第一阶段结束时约为100°。旋转半径为0.6m,重心角速度为6.91弧度/秒,为完成动作储备了足够的机械能。二、伴随肩角逐渐增大的同时,髋关节角度由180°迅速减小,踝关节通过握点向后运动。至第一阶段结束时髋角为24°。身体尽量折紧,为完成动作储备肌肉能量。三、身体重心摆过垂直面后。迅速向前上方伸髋,送腿(踝关节与杠前水平面约成70°角),髋角由小猛然增大,踝关节角速度上升到12.56弧度/秒。带动整个身体快速上升。此时两臂用力压杠。肩角保持100°不变。为迅速伸髋建立牢固的支点。四、在髖关节接近伸直时,两腿予先向左侧转动。接着右手松杠,左臂向后压杠,髋关节完全伸直加速转体90°两手在0.17秒依次换握成屈臂支撑。身体重心比开始升高0.34m。然后继续转体伸直两臂成文撑姿势。  相似文献   

14.
双杠向后大回环转体类动作,是近几年来在向后大回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难杠下动作。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所完成的向后大回环转体180°和360°两组动作做了定性、定量分析,得出向后大回环转体动作的技术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跳转”技术,即两手同时放手,身体在有较明显的腾空中转体;另一种是“撑转”技术,即身体没有明显的腾空,两手依次换握转体。前者动作高飘、优美,可高质量完成向后大回环转体180°成手倒立,但绕身体纵轴转体的动力小;后者绕身体纵轴转体的动力大,可以发展180°以上的高难转体动作,但长时间维持身体的动态平衡较难。两种技术各有特点,只要不断改进、提高,都可以高质量完成向后大回环转体类动作。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第42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团体、全能以及6个单项的决赛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分析在新的奥运周期里和新的评分规则下世界男子体操运动发展的现状、趋势以及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在新的奥运周期里和评分规则下中日之间是对抗的主旋律,中国优势缩小;全能项目进入日本时代,我国后继乏人,综合实力、竞争力与日本差距不可同日而语;6个单项决赛,比赛已不是强队的一言堂,二三流国家也大显身手加入到金牌争夺战中———吊环和双杠在动作的规格、质量、编排、难度以及稳定性上无人能及,展现出强大的统治,这两个项目已经进入了"中国时代";17年沉寂换来单杠重新崛起,以东方智慧诠释体操之美;自由体操、鞍马和跳马由于赛制等原因实力有一定削弱,均无人进入决赛,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中国选手的偏科弱点。  相似文献   

16.
第28届奥运会中国男子体操队实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查访问、录像统计和资料研究,对第28届奥运会男子体操比赛团体前8名、全能前8名、单项前8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动作难度及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并与第35~37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队的团体竞争实力有所下降,团体赛“三强鼎立”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中国队全能型运动员偏少,竞争实力受到影响.中国队在鞍马、双杠、跳马项目上保持较强的竞争实力,但在成套动作的编排、稳定性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第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项目成绩的分析和研究,明确了当今世界女子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状况及中国女子竞技体操的现状.从竞争格局来看,中国、美国位居女子体操团体第一集团,俄罗斯、罗马尼亚和乌克兰位居第二集团.中国还缺少真正有实力的全能型选手,在单项上仍具有强大的实力,但在高低杠和平衡木上存在的发挥不稳定的问题和差距.最后,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女子体操前景进行了展望,明确其优势,预计中国将有实力在女子团体、平衡木、跳马、自由体操和高低杠等项目上获得奖牌和金牌.  相似文献   

18.
<正> 前言在双杠动作的技术分析中,过去多从运动学或运动形态学方面进行阐述,即研究身体在空间的位置(或身体各环节的相对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几何性质,而对双杠技术动力学特征的研究,在国内尚很少见。为了更深入地揭示动作技术的内在规律,就必须研究身体运动的变化和作用于身体上的力之间的关系。因此,就需要相应解决测试技术和测试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