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这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她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30年代中国文坛的代表作。"享有如此高赞誉的,就是沈从文的《边城》。《边城》叙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初湘西边城茶峒的一个朴素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是忧伤美丽的,而《边城》享有极高声誉的原  相似文献   

2.
《潍坊学院学报》2015,(3):22-26
沈从文《边城》可以看成对两个传说的反正模仿而来,它反模仿了娥皇、女英与舜的传说,而正模仿了和合二仙的的传说。《边城》写人状物深得古典诗词的三昧,《边城》的社会与《镜花缘》"君子国"十分相似,而《边城》提出的一个人类至今无法回答的问题——爱情与亲情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相似文献   

3.
李蕾 《南昌高专学报》2012,27(3):34-35,37
水在沈从文的生命与创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沈从文作品《边城》中湘西水世界的景美、人善、情真几个方面揭示沈从文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4.
潘大林的《穿过丘陵》与沈从文的《边城》无论是在取材或是布局、风格等方面均有着较为相似的地方,但这种相似并非是简单的仿效,而是同中有异,在个别地方如叙述角度、象征意象与情感渲染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对《边城》的丰富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张兆和和沈从文的爱情故事是民国文坛上的一段佳话。面对沈从文的苦苦追求,张兆和最终应允。相守则红袖伴读,伴出令人击节的经典《边城》;相别则鸿雁传书,传成温馨悦人的《湘待散记》。抗日战火,避难云南乡卡相焘以沫;解放前夕,沈从文自杀未遂,张兆和最终唤醒沈从文。文革中不离不弃,夕阳中偕老余生。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边城》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方式,从《边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悟到作家所追求的“希腊小庙,’式的人生理想。这一人生理想具体表现为外化的生活、自为的性爱以及作家对湘西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现实生存危机的感叹。  相似文献   

7.
阳蓉 《科技咨询导报》2007,(18):108-109
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沈从文主张文学应远离政治,《边城》便是代表。在《边城》里,作者只是,呈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也就是告诉我们不应用政治眼光去解读作品,而应基于作品本身,即“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沈从文《边城》中存在着的许多自相矛盾之处入手,进而揭示出隐藏在文本中更深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9.
《边城》是沈从文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以被现代文明异化了的湘西农村为背景,展示了不同时期的三幅民俗画,异化的民俗背后隐藏着被异化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 ,在于他从作品到理论构建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 ,恬静淡远 ,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美求善的生活理想 ,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利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幻。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 ,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 ,人与自然谐和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爱情的幻想和追求 ,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 ,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边城》有着较强的审美功能。《边城》以"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对"现代文明"进行坚强的审美抵抗;《边城》具有"民族寓言"的文化品质,凭借"乌托邦"式的审美意象建构、"余音绕梁"的艺术韵味和"东方情调"的永恒魅力,对"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创伤进行有效的审美修复,同时,它又以"供奉人性"的精神旨向对现实的世俗社会进行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12.
《边城》创作于1933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沈从文建造了一座淳朴之城,里面供奉着淳朴、善良和美丽。他用牧歌的音调,唱了一曲渺远的哀歌,转换之间,便是都市的乡村镜像。通过对沈从文湘西世界的解读,探讨其湘西世界的都市镜像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水、梦、雾是小说《边城》中三个极为重要的审美意象 ,它们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沈从文对古朴恬静的自然美、纯洁真率的人性美和郁悒孤寂的意境美的至爱与追求。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随着“沈从文研究”、“《边城》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边城》爱情悲剧性原因的关注和探讨也十分热烈,多有创新。这方面的观点经过梳理可归纳为孤独说、误会说、天命说、义利冲突说、本能与道德冲突说、文化冲突说、恋父情结说、主动选择说和寻找平衡说等九种。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核心概念,是从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概括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意境的来源通常认为是出自于佛教,其本身是梵文中天宇或精神界的译音。意境,是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中寓含式抒情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而作为作家最为重要的代表作——《边城》,则在意境的营构上更是代表了其系列作品的这一特点。本文试对《边城》的意境美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对《边城》主旨的探讨,论者很少从《题记》的角度进入,谈及沈从文的创作观,特别是生命观时,论者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缺陷。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从题记和文本内容探讨作品的主旨:爱和死亡;其二是阐述沈从文的创作观,主要围绕创作观的核心问题:为何要创作的问题。沈从文的创作是为了生命。生命以三种形态展开:健康的生命,自由的生命,审美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在接受凌宇访问时说,理解他的作品最主要的是五个题记:《〈边城〉题记》、《〈长河〉题记》、《〈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湘西〉题记》。通过这五篇文章,我们可以窥视到作家的其人其思:他并不是一个对社会置身事外的作家,他把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对人性的独特感受通过别样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别样的方式使他远离当时的主流文坛,但沈从文的现代性意义也通过他在五个《题记》中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忧患和悲剧意识获得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周栋 《科技信息》2010,(34):I0145-I0145
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边城》叙事方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的叙述者以独特的话语,构筑起一座神秘的现代神话庙宇,虔诚地供奉着“人性”这一偶像。他在符化人性理想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自我的塑造。《边城》中个性最为生动、最具感染力的,与其说是翠翠、老船夫等人物,不如说是这位神秘的叙述者。本文试图立足于文本,破析其丰富复杂的叙述者个性与叙述功能,以体悟其形式意味。  相似文献   

20.
《边城》的"仙境"构拟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城》所描摹的湘西风土人情的生动画卷,总能让人感觉出一种“仙”味来,原因在于沈从文是以“拟仙”的方式来构筑自己的人生和美学理想的。这种“拟仙”通过仙境构拟、仙人构拟、仙事构拟营造出了一个包涵着作者人生思考的桃源世界。因而《边城》所构筑的“仙”境,实乃“人”境,是人生苦与乐、酸与甜的理想化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