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魏晋名士是一批善于说话的人,他们利用其机锋语言化解了许多尴尬不利的场面。其言语贵机锋的特点不仅影响了当时人的语言风格,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名士的机锋语言是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学术空气和时代精神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南宋遗民词中抒情主人公人格形象的形成,是远继魏晋名士旷达风度、近承姜夔雅士风流的。南宋遗民词人的社会角色、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与魏晋名士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故他们在放怀山水、怡情歌唱时,也就很自然地效法魏晋名士的风度了。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名士们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以名士的"魏晋风流"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然而,他们的内心却是极其痛苦的,由此,构成名士们内心所隐藏的深刻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名士们表现出来的的风度。他有其特有的产生环境,本文从它的阶级基础 和当时社会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出发来分析魏晋风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期更加深刻地了解这种独特文 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时事造英雄,乱世出名士。乱世、英雄、名士诠释魏晋纷乱,建安三曹、竹林七贤、隐士陶潜评注时代风流。从慷慨热烈到激愤悲怆,再到冲淡渊放,魏晋时代的名士走出了一条感伤、萧散、渊淡、自然的文学之路。  相似文献   

6.
魏晋名士高超的社交技巧和语言艺术可从"骂人"这一行为中窥见一斑。《世说新语》中的詈骂词可归纳为"禽兽类"、"非人类"、"小人类"、"妇孺类"四种。名士借此表达愤恨、嘲讽或亲狎等微妙情绪。地域偏见、门阀观念和自我意识是产生骂人这一社交语言冲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刘娟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18-19
“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名士们表现出来的的风度。他有其特有的产生环境,本文从它的阶级基础和当时社会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出发来分析魏晋风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期更加深刻地了解这种独特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魏晋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继承者 ,他对中国小说史以及中国古籍的整理、校对工作 ,都显示了他在古典文学领域的修养和成就。魏晋是一个文学自觉、思想解放的时代 ,鲁迅对魏晋时期的名士和他们的文学创作以及魏晋风度 ,都表现出格外的推崇和欣赏。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魏晋风度所表现出的那种洒脱的举止、通脱的性格、超脱的心境,是魏晋名士借以稀释、宣泄、掩饰、转移和超脱死亡恐惧的无奈之举,从而给予魏晋风度以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晋宋人冶游山水,欣赏山水.<世说新语>以传神之笔,借山水等自然景物以比附、衬托晋宋名士的内在神明,将名士们的内在人格外化于自然景物之中,表现了魏晋名士对人格美、人性美和自然美等多方面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雅俗之辨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标准,而在魏晋南朝时代,雅俗对举更是成为品评人物整个人格乃至一切精神产物的尺度。《世说新语》在对魏晋名士风度的描绘中,不仅刻画了魏晋士人高蹈脱俗的“雅”的一面,同时也充分表现了魏晋士人“俗”的一面,主要体现为俗情、俗趣、俗语。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继承者,有关中国小说史以及对古典旧籍的整理、校对工作都显示了他在古典文学领域的修养和成就。魏晋是一个文学自觉、思想解放的时代,鲁迅对魏晋时期的名士,他们的文学创作,以及魏晋风度都表现出格外的推崇和欣赏。  相似文献   

13.
玄学是两汉经学的转化形态,玄学不玄,外玄内儒,其内在价值导向还在儒学。可从三个方面对玄学进行解读:政治层面上,玄学是名教遭黄巾起义冲击,统计阶层本身破坏,以及经学家自身的逾越而陷入危机后,魏晋名士们为挽救名教,以服务于现实政治为鹄的,援道入儒而兴起的哲学思潮;哲学层面上,玄学是从两汉神学目的论转变为“有无本末之辨”的本体论,实现了哲学思维的转变与跃进,为现实统治进行本体论论证;价值层面上,玄学是魏晋名士试图从不同路径建构新的价值体系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正始学者对两汉章句之体进行革易,出现了《论语集解》等新的注经文体。在正始学风影响下,王弼打破两汉经学的繁琐破碎,其注经文呈现出诸多新特点。王弼注经文的特色为:圆融会通、灵活多变;长于思辨、致有理统;辞藻高丽、清通简要。王弼注经文风对魏晋注经文体、南北朝义疏体及魏晋名士清谈都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导与谢安是《世说新语》重点描写的两个人物。《世说新语》中的王导有着具有政治智慧的政治家、善于清谈的名士、关心后辈发展的王氏家族大家长三种形象,而《世说新语》中的谢安,也有着具有大魄力的政治家、具有潇洒风度的名士、重视言传身教的谢氏家族大家长三种形象。但是,《世说新语》中的王导与谢安的形象也具有差异,主要表现在入仕心态之差异与名士风度之差异两方面,这在深层次上反映了魏晋风度的进化。  相似文献   

16.
阮籍是魏晋名士阶层中极富鲜明个性的人物 ,同时又是“竹林七贤”中第一个走向仕途之人。现实社会的昏暗腐朽 ,使他改变了早年的儒家信仰 ,为了苟合性命于乱世 ,阮籍设计了一条不屈且不死的生命之路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代,儒家正统思想失去了约束力,魏晋名士开始思考生命个体的意义。嵇康意识到个人主体的价值,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对礼教加以否定。与此同时,嵇康构想出一种于名教中得逍遥的理想人格,即“至人”,并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尽管他的理想人格在失道的魏晋时代难以实现,但他对独立人格和个性自由的追求依然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现代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东汉名士现象,可以从名士的由来、东汉名士队伍的两大分野、名士形象的品格魅力、名士效应下的人文气象等四个方面入手。东汉名士效应与汉末"建安文学"有内质性关系,具体表现为:一是为其文化背景,浸染了独特的时代色彩;二是为作家的文学创作实践,定下了全新的审美格调;三是激活了一代作家放眼天下、关注民生、感悟人生的赤子情怀。  相似文献   

19.
魏晋名士们所倡导的玄学,以其博大精深、玄妙幽眇,成为了中华民族智慧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不仅最集中地反映了以冥想与思辨为论述方式的新式哲学之特征,也可以说它以极有价值的变迁,昭示出超越生死的基本路向与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2016,(1)
正有人认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原型即为扬子鳄。那么这一古老的物种现今生活得怎么样呢?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宣城扬子鳄繁育基地,走进扬子鳄的世界。初识宣城,是读李白的诗《秋登宣城谢朓(音:tiǎo)北楼》;后来因为喜欢魏晋名士,又特别去了解千古风流宰相谢安的家族——陈郡谢氏,才对宣城印象弥深。这个家族中有两个杰出的人物与宣城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就是谢灵运和谢朓。这两位中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都曾出任过宣城太守。宣纸、名士和美景让我对这个城市充满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