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维持近一个世纪之久的上海租界,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是近代中国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看齐的一个"窗口"。上海租界期中国报刊事业开始向近代化起步与衍变,初步具备了近代社会的新的特征。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办报,宣传西方基督教思想企图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他们的办报活动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知识分子,催生了近代大批著名报人。"租界"这片"国中之国"在西方成熟报刊体系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媒介集团化经营、出版自由和商业经济的先进资本主义性质的办报理念。  相似文献   

2.
以往对梁启超的研究,多从政治、思想、文化的角度入手,将梁启超定位在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哲学家。本文选取梁启超在爱国救亡的过程中,进行舆论宣传的报刊活动,浅析了他在办报活动中体现的新闻思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精英—名士型"的。这一款型的知识分子的最高价值指归是在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团体所肩负的特殊的文化—社会使命。但现代知识分子是职业型的。职业型知识分子首先需要考虑的乃是个体自身的生存。在职业社会,"义"与"利"可以是二分的,工作也可以只与经济报酬相联系。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从一个侧面加以描述,正表现为精英意识的日渐淡化与职业意识的日渐加浓。但其间的关系也颇错综复杂,职业意识并没有在短期内确立起它充分的游戏规则。在传统精英理念的支撑下,工作岗位不可避免地仍然与个人的价值理念纠结在一起,从而表现出一种非充分性的职业化形态。这在民国前后出版业的发展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新闻思想与中共新闻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在他主持与编辑过的报刊中,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与观点与中共新闻理论或新闻政策有着深刻的关系与渊源,包括:梁启超的“去塞求通”思想与中共早期”的“启发民智”;梁启超的“耳目喉舌论”与中共“喉舌论”;梁启超的“政治家办报”与中共“政治家办报”的新内涵等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士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虽然到了近代,士文化已经在现代社会结构中逐渐消亡,但传统士文化所保留的精神特质依然在现代知识分子人格形成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老舍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和作家,在其作品和知识分子的人格形成中,既有传统士文化所留下的深深烙印,又具有知识分子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6.
论于右任办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右任是中国近现代名的革命报刊活动家。从他的办报经历、办革命报刊的原因、办革命报刊的主要内容、所办革命报刊的作用看,他的办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维护资产阶级共和整体储备了部分力量,在报刊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立人"是鲁迅关于现代"人"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的一次伟大思考,也是中国知识界一次明确地 对自由解放、独立尊严的现代人本思想的呼吁和倡明。与两千年封建王权专制统治下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对权势 的依附性人格相比,鲁迅的"立人"代表了一次伟大的精神自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鲁迅区别于中国历 史上传统文人,完成了自己由传统文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一转交也同时预示着五四风潮中,中国现 代知识分子迎来精神自觉的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8.
受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科学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知识分子在人格结构上表现出依附性与参与性的特征,与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性、独立性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现代化的冲击,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失去了精神上努力的方向。在中国行将步入21世纪的重要时刻,中国知识分子应担起自身的文化使命与社会使命。而要建立起包含终极关怀的文化体系与社会批判体系,必须首先建立起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历史迷失的反思,则是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构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李蓁非先生是萍乡教育界老前辈、学者、地方文化名人。《啸歌集》是作者生前编选的诗歌结集。长序从七十多年来中国历史大背景下,解读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思考,悲欢与坎坷途程,并试图从中探索中国传统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化的轨迹。本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解析作者上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危急存亡之秋"的诗作。它不仅保存了较珍贵的抗战史料,更留下了蓁非先生青年时壮怀未遂、报国无门、徙倚彷徨的零乱脚印,显示出老一辈爱国知识分子是怎么从民族战争烽火中步履蹒跚地走过来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近代报刊是西方传教士首创的。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我国的办报活动分为两个阶段。传教士报刊开启了民智,推动了思想启蒙的发生,对我国国人自办报刊起到了示范作用。传教士在中国文化近代化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的<语丝>杂志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行"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重要舆论公共空间,在和"现代评论派"自由知识分子、"革命文学派"激进左翼文人、"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派"权威党治话语的艰难对抗和反击中,坚守并承载了历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绚丽开幕式后处于落寂边缘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取向和价值选择,谱写了文化史、文学史和报刊传播史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2.
叶青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29-32
“立人”是鲁迅关于现代“人“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的一次伟大思考,也是中国知识界一次明确地对自由解放、独立尊严的现代入本思想的呼吁和倡明。与两千年封建王权专制统治下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对权势的依附性人格相比,鲁迅的“立人”代表了一次伟大的精神自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鲁迅区别于中国历史上传统文人,完成了自己由传统文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一转变也同时预示着五四风潮中,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迎来精神自觉的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13.
传教士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出现,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史的序幕,在中国的报刊发展史甚至是新闻传播史上都是一个值得书写的大事件。从该报刊进入中国的时代背景、宣传策略、宣传内容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它对中国近代文明的构建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即开启国人智慧,推动历史变革,为国人的新闻理论及办报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古已有之的文体,“论说”在报刊时代有了新的境遇。在传统“论说”文体的基础上,报刊知识分子在清末民初创造了种种新的话语体式,诸如“策论体”“新民体”“演说体”“逻辑体”“新青年体”等。本文将文体形式与启蒙路径结合起来,着重分析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如何通过选择报刊“论说”的文体形式来达到向导国民、启蒙社会的目的,进而探讨各种论说文体与不同启蒙路径之间的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申报》符号中发现了统治、知识、革命、孩子等多种主题,鲁迅以《申报》符号扫描中国的场景,侧重叙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打造“中国”的丰富层面与深层内涵,进行一种卓绝的思考与反抗。鲁迅借用《申报》符号构筑了现代中国的两只底座:客观状态的现代中国(报刊显现)和主观状态的现代中国(精神显现)。  相似文献   

16.
政治家办报,在我国就是党和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抓新闻工作,运用新闻舆论工具把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前进。这是对政治家办报的狭义理解,其实,各级党政机关的行政人员都属于政治家范畴,都应当成为政治家办报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生活于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交流、冲突、融合中,他关注土耳其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在民主自由问题上坚守自己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良知;在对待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上,帕慕克重视传统文化,但又不拘泥于一味的泥古,而是主张在坚守土耳其文化灵魂的基础上积极向西方学习。  相似文献   

18.
李蓁非先生是萍乡教育界老前辈、学者、地方文化名人。《啸歌集》是作者生前编选的诗歌结集。长序从七十多年来中国历史大背景下,解读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思考,悲欢与坎坷途程,并试图从中探索中国传统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化的轨迹。本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已发表在《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下篇主要解析作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振鬣长鸣"抒怀述志诗作,以表现蓁非先生的教师风度、屈贾情怀、诗人气质、志士品格。作者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雨征途,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为教育事业贡献一生。  相似文献   

19.
臧倩慈 《科技信息》2007,(35):167-167,192
二十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基于"救亡图存"的现实焦虑,提出中国的传统家庭和婚姻观念必须改变,要人们挣脱家庭的束缚,争取自由的天空,推崇"文明结婚",革除中国传统婚姻道德中的糟粕与婚俗中的弊端。然而,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现代意识与传统的婚姻道德的相互冲突和调和中,他们旧的传统观念还相当沉重,难以摆脱。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1980年代王蒙的小说《春之声》和《活动变人形》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类创作,探讨了改革时代的知识分子在现代化想象过程中对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和对时势的解读。他们在改革这个集体叙事上的态度以及疑惑直接对应了当代中国的传统与现代问题以及知识分子对待历史的自审与审父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