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从构建和谐人心、和谐人生、和谐社会的新视角出发,对郭店楚墓竹简<五行>做出了新的诠释.认为<五行>的主题是通过对德与善的探索试图建构一种将五种社会道德规范(即"五行")内化为人们的品德信念(即"五行型于内")以及将人们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的道德体验模式.阐明了圣人既能闻君子道、洞识君子道,将君子道内化为品德信念,又能将君子道外化为品德行为,圣人能将天道、人道、君子道集于一身,探索美德,追求美德.论述了君子是"和则同,同则善"的集人道之大成的"善"的探索追求者,是追求四行和的"善"的境界的智者.<五行>的和谐思想既不同于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和谐思想,也不同于孟子的和谐思想,亦不同于<左传>的"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相似文献   

2.
陈静 《科技智囊》2007,(1):48-57
以中国文化为旨归,做企业的最高境界是做人,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一名君子。什么是君子,君子怎样修身、为人、处事、学习,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什么,君子如何看待富贵与贫穷,翻开五千年前的儒家经典——《论语》,让我们效仿君子的所思、所言、所行与所求,共同追寻充实、美满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君子"与"小人",是中国传统人品观的重要范畴,其内涵主要包括身份地位之贵贱、器量识见之广狭、道德品质之高下以及形象做派之雅俗等四个层面。晚近学者曾对其有过不同程度的误读。正确地理解经典中"君子"与"小人"的内涵,有助于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依照孔子的善恶标准,何谓小人何谓君子不难分辨。可是在子日话语中却有几处“小人哉!小人也!”颇耐人寻味。其实小人之谓在孔子时代并非单一的恶人称呼和仅具道德批判色彩,“小人”的义项有很多,其中就有自谦自嘲、嗔怪和爱怜的感情流露之意。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立志"学为圣人",在教育方法上也希图"优入圣域"。阳明一反当时知识学的教育路径,转而倡导孔子明白简实、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使儒学反求诸己的身心之学得以重新展开。然而,阳明多是运用语言思辨,让生徒进行形而上的体悟,孔子却是从形而下的生活中去矫正生徒的性情;阳明对生徒多持肯定态度,张扬其成圣的勇气,孔子对生徒则更多是加以裁抑和矫正,力图使之成为中和的君子。  相似文献   

6.
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继承了孔子的圣人观,认为圣人全知全能,凡人难以企及;以陆王为代表的心学家继承了孟子的圣人观,认为圣凡之异在于能否"发明本心"。对圣人不同维度的认识,导致了两派在成圣方法与成圣体验上的差异:程朱一系强调"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知识完备是道德修炼的重要途径,追求"克己"意志;而陆王一系则强调"发明本心""立乎其大""易简功夫""致良知"等,强调"求乐"体验。整体看来,他们"成圣论"的核心都是道德教育,对当今教育依然有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是孔子文化精神上的两类人物。而“君子”,成为了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历经政治失败而转入学术关怀的孔子企图恢复周礼而塑造的具有理想人格的化身,担负着复周礼而治国的神圣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笔者认为,不能将“君子”与“小人”简单界定为一种人格力量,而应该看作是以庞大的周礼文化体系为背景的一种文化现象.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从而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的符号。  相似文献   

8.
丧葬是中国古代庄严且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礼俗仪式.处于"礼崩乐坏"时代的孔子十分重视丧葬礼俗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在<论语>中都有所体现.涉及丧葬礼俗的言论显示了圣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愿望,也渗透着儒家礼、仁、孝等核心思想.梳理<论语>所见之丧葬礼俗,研究它与儒家思想的密切关系,对于深入理解文本和孔子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的一生,无论思想或行为,都是要实现"圣人"理想。因此,他的心学也可称为圣学,"圣人之学,心学也"[1]。在阳明那里,"心"是圣学的本体论,"圣"是心学的终极目的,通过不间断的精神修炼和道德实践成贤成圣,则是心学主体性要求下的终极承诺和终极托负,当然也是心学或圣学的修养论或功夫论。圣人代表了人生境界的究竟和人性实现的完满,成圣的本体依据就在价值创造之源的内在本心(良知)的自觉,成圣的终极目标则不能脱离生活世界时时处处的当下道德实践。圣人之学就是尽心之学,尽心之学就是实践之学、超越之学。以"心"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君子"是孔子心中的理想人物,他拥有高尚的人格、广博的学识和讲究仁义的立身处世之道.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有八十四章涉及到"君子"应当如何为人、处事、交友和为学.这些内容至今仍然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而充分发掘和利用其中的积极成分,对目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波 《开封大学学报》2002,16(2):1-3,45
对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历来解释都是相同的,即: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但无论从孔子本意还是从历史环境或语言文字角度看,这都是不当的,该句意思为:在上述的人应当晓之以仁义,在下位的人应当晓之以财利。  相似文献   

12.
":敬德保民"实际上是统治者保有对百姓的统治。小民的生活艰辛,统治者必须尽心尽诚,关注和改善他们的生活。"小人"难保",小人"当中的妇女、儿童尤其"难保"。周代统治者在使"小人"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之后,还重视对他们进行人性的培养,使他们自强自立,具备"仁"和行仁的能力,以逐步实现"大同"的理想。孔子重视"仁治",包含了对社会秩序、伦理规范的肯定和认可。当今社会亦应借鉴古代思想,重视礼法仁义,以安定社会,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13.
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是相通的。诗歌审美境界的高低取决于创作主体人生境界的高低;反之,通过诗歌审美可以帮助人们超越自我、升华生命、提高人生境界。境界是中国古代诗学对现实人生启示意义的一个关键词。在当今这个大多数人停留在功利境界、把追逐利益当作首要人生追求的社会里,通过诗歌审美实现情感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进而提升人生境界是一条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4.
君子小人考     
君子和小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区分好人和坏人的一般标准。笔者通过分析古籍,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分,还有除道德层面以外的社会地位、称谓、夫妻关系和智愚等方面的外延。  相似文献   

15.
孔子认为“人”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举贤才”的治国方略,进而在上述重人思想的基础上,按照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等把“人”划分为圣贤、君子、仁者和小人四类.按照“人”的划分标准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6.
主要探讨王阳明的人生之求,并进而指出其现代意义.认为,阳明子以"圣人必可学而至"为终身之求,认"圣学"之"学"为动词,意即"学圣",孔子之学不是理论而是实做"圣人";这种观念的外显即是阳明子所实现的"狂者胸次"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常华 《科技智囊》2010,(12):74-75
<正>人与社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众多的人组成社会,社会又将人划分为不同层次。关于划分的标准,有中外之分、古今之别;又有从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视角出发,区分出不同的"社会人"。本文探究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人等序列,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观的角度切入,探究中国古人追寻的人生境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8.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树立的理想的人格典型。孔子对“君子”这个概念的含义做了重大的修正。他认为,君子是求“道”,学以致其道的人。由于仁道很难直接把握,但礼乐、忠恕之道与仁道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君子是通过克己复礼,掌握礼乐和忠恕之道来达到“道”的人。最后,求道有得——“德”——就成为了真正的君子,所以君子最主要就是指有德之人。这样的得道君子是符合道、与道为一、以身体道的人。在孔子看来,这才是获得了人之为人之本质的真正的人,真正的存在。所以,“君子”在孔子这里已经被赋予了存在论、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君子”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9.
"君子"是孔子心日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对于君子,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很多.孔子关于君子的人格标准有九个.  相似文献   

20.
《诗》是孔子教育弟子、培养君子性情的重要途径。"诗可以兴"即学《诗》可以培养感通之仁,使人与自然宇宙圆融无碍;"诗可以观"即学《诗》可以博观天地万物,广览世间百态,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通达智慧;"诗可以群"即学《诗》可以培养温柔敦厚的性情,使人和睦族群;"诗可以怨"即学《诗》可以合理疏泄"怨"情,使人复归血气平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