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解读《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元素。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特殊的文化身份,使华裔作家一方面夸大了东方与西方的差异,强化了东方文化的“他者”形象,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解构了东方主义,从而论证了东西方两种文化平等交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民族斗争史是一部血泪史。黑人对于自己身份的焦虑使他们一直都被视为“他者”。一些黑人置身于美国白人社之外,成为主流社会的“他者”;另一些黑人则变成了同时置身于美国白人社会和黑人社区之外的双重“他者”。詹姆斯·鲍德温在《桑尼的布鲁斯》中刻画了这两类“他者”的形象,并指出他们走出迷茫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路晓凤 《科技信息》2010,(33):258-259
在纪伯伦所有的散文作品中.《先知》被喻为是他的“顶峰之作”,是他用全部的心血浇灌而成的,冰心在《先知》泽序中写的“那满含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和华丽的文辞,与我以极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斯蒂文森在《魔瓶》中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向读者揭示了殖民主义原始资本积累的罪恶,他严厉批判了贪婪的西方殖民者并预示他们最终将难逃惩罚。然而,他在小说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殖民意识:俯视被殖民地人民,并将东方作为一个供其想象的“他者”。因此,斯蒂文森在殖民主义问题上具有二重性。对于这种二重性,应该辩证、客观地去看待。  相似文献   

5.
霍米·巴巴在研究殖民权力结构时提出“模拟”的概念,他强调当殖民者鼓励被殖民者“模拟”他们的文化时,其结果往往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面目模糊的拷贝”,这种矛盾状态反而成为被殖民者的抵抗策略。在美籍越南裔作家阮清越的小说《同情者》中,模拟策略是双向的,以无名的双面间谍“我”为代表的越南人一方面受到美、法两国殖民者模拟控制策略的宰制,另一方面又在主动模拟殖民国的文化与价值观时发现其殖民话语内部的逻辑问题,形成对殖民话语的抵抗。双向模拟使“我”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小说结尾的伦理转书写向则为摆脱这种困境提供了出路,即同情受苦难者、为“他者”发声,在这一过程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复活》不仅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而且还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著作,在这篇短文中不打算对它作全面的评述,仅谈几点自己的肤浅体会。一在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学名著里,作者往往把它的思想内容和自己的创作意图凝结在作品的名字上。托尔斯泰把这部花费了他十年心血而写成的长篇小说命名为“复活”,这决不是偶然的。小说命名为“复活”,这就是说:《复活》中的两个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都各自得到了复活。他们的复活,照作者的解释,是他们两人各自从罪恶的泥坑里爬了出来;他们的道德和人性都得到了复活。聂赫留朵夫对他曾经迫害过的人赎了罪,进行了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并在上帝那儿找到生活的意义,他复活了。玛丝洛娃由恨到爱,饶恕了迫害自己的人,革除了过去习染的坏习气,她也复活了。这就是作者在小说中企图表达的一个中心思想。很显然,托尔  相似文献   

7.
关于花拉子米《代数学》的来源,历来科学史家都持有不同意见.笔者从《代数学》的形式、内容、修辞及方法等方面与古代东、西方的有关论著作了比较,并对各种不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一些初步认识:《代数学》中所讨论的一次和二次方程以及某些运算技巧可能源于巴比伦.花拉子米对第四种二次方程的讨论,使用的“三率法”,对圆周率的计算以及某些术语可以在早期传入阿拉伯的印度典籍中找到出处,而在这些数学知识中有一些可能是远源于中国的(比如“三率法”).花拉子米讨论一元二次方程时所采用的算术解法与几何论证相结合的方法似乎是受希腊人推崇几何学的观念的影响,但经过仔细分析,认为他的几何证明本质上区别于欧几里得的“几何代数”,而与中国古代的“出入相补原理”更相像.通过与丢番图《算术》的比较,发现它对《代数学》没有直接的影响.《代数学》中几何篇章的内容完全是古希伯来人的一部《测量准则》的翻版,而后者中又有大量题材来源于海伦的《度量论》———一部反映了亚历山大后期希腊数学特点的著作.我们认为,在《代数学》中比较突出的反映出东西方数学并存、但以东方数学传统的影响更为突出的特点.事实上,花拉子米可能通晓中东、近东、巴比伦以及古代希腊罗马的科学遗产,他博采众长,非常明智地吸收了东、西方不同数学源泉中的合理因素,从而创造性地完成了他的代数学著作.  相似文献   

8.
父权制文化里,女性通常被视为依靠男性而存在的“第二性”,也被认为是非本质的“他者”,综合来看,以“她者”一词概括女性的处境较为合适.奥菲利亚在《哈姆雷特》中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其始终被禁锢在父权制度划定的“她者”边缘区.作者莎士比亚和剧作中的男性角色构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凝视机制,在凝视机制的包围和男性话语的规训下,奥菲利亚先后经历了低语—沉默—疯癫—死亡的过程.本文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结合波伏瓦提出的“第二性”观点来分析男性凝视下奥菲利亚的形象建构过程,揭露奥菲利亚在沉默和疯癫两种状态下被“她者化”的真相,旨在分析《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她者”处境,呼吁女性打破沉默,勇敢捍卫自身权利,突破“她者”的枷锁.  相似文献   

9.
张莉 《科技信息》2009,(12):110-110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与黑》被西方研究者认为是西方的“红学”,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小说主人公于连生活背景﹑爱情观以及他在入狱前后的心理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是文论名著,《孙子兵法》是军事杰作.它们一文一武,似乎两不搭界,但刘勰却注意到“文武之术,左右惟宜”,所以他不仅赞扬“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①;而且在自己的文论中活用了孙子“因敌而制胜”②的军事思想,去探讨“制胜文苑”③的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11.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GibranKhalilGibran,1883-1931)是20世纪杰出的诗人,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英语作家之一,阿拉伯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以阿拉伯语与英语写下多种杰出的小说、寓言、散文涛等,他几乎与印度现代伟大诗人泰戈尔齐名,他们的作品被欧美人认为是“东方最美妙的声音”,他们被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本世纪初纪伯伦的作品在中国首先受到一向重视世界弱小民族文学的作家茅盾的注意,他于1923年4月3日和17日在《文学周刊》第86和88期上发表了纪伯伦的散文诗《批评家》《一张雪白的纸说……》等5篇…  相似文献   

12.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是一档以“声音传播”为特点的娱乐节目,其“以声音为内核”、以“视像为辅助”的内容构成颠覆了视听平衡的影响表现原则。严格的说,《中国好声音》并没有降低视觉的表现力度,只是突出和提高了听觉成分在节目中的地位。以对“声音”的评判作为节目推进的主动力,严格控制“故事”的泛滥,《中国好声音》做到了从真正地“娱乐”而不是“愚乐”。以上种种,与麦基叙事策略有着高度的暗合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语境下“他者”思想和拉康的镜像理论,以时下关注度颇高的两部女性影视作品——《我的前半生》和《七月与安生》为例,深入解读了女主人公的命运,明确阐释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和“他者”理论,探讨了新世纪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建构进程,并提出了理想的女性自我构建理论。  相似文献   

14.
在对《长恨歌》主题的研判中,持“讽谕说”者在认识、理解乃至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偏颇。本文着从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妄猜、历代评论家常犯的美刺原则扩大化错误以及他们对《长恨歌》主题倾向枉解三方面,对“讽谕说”提出了质疑,从而指出,推崇“讽谕说”者,是在怒视文本、背离作者本意的情况下,以比附、推演的方式不适地为《长恨歌》确定了“讽谕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笔者读《郭沫若作品辞典》(主编王锦厚,顾问阳翰笙,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版),发现“历史人物”条下有两处重大注释错误。郭沫若在《少年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北京版)中,叙及家乡风物时,有这样一段文字:“两河合流后的一段江水大约就名叫青衣江吧?明朝时候有一位乡贤(他与王阳明同时,是为谏刘瑾受廷杖处死的,在高标山上有他的祠堂,好象姓彭,名字我不记忆了),他有两首即景诗是…….引文中的这位彭姓乡贤,便是《明史》上称作“嘉定四谏”之一的彭汝实。不过彭的死与阉宦刘瑾无关,这一点郭老无疑是弄错了。刘…  相似文献   

16.
评《东方蓝色文化》●郁龙余/著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尽管中国靠海,中国古代可能有着发达的远航,但中国“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①黑格尔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说中国人没有海洋意识,不能分享海洋文明的成果。中国人果真...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是中华数千年灿烂文化与古老文明中一块光芒四射的瑰宝。它问世2500年来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今天《孙子兵法》已被世界公认为“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和“东方兵家鼻祖”。国外许多军事理论专著和一流军事学院的教科书中,孙子的名字赫然位于亚历山大、拿破仑、克劳塞维茨等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之首。西方许多权威人士认为,孙子是超越中华文化圈能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少数中国伟人之一。  相似文献   

18.
唐鹏 《科技信息》2013,(20):152-152
原型理论奠基者之一的荣格提出了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他认为心理学要求人们在超越个人的集体心理中去探讨艺术与文学创作和欣赏的根源,发掘它的魅力所在。一旦"谁讲到了原始意象即原型,谁就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因此,《圣经》作为一部体现了古代先民普遍性心理长期积淀的典籍,具有丰富的原型内容。《远离尘嚣》是哈代的第一部较为成功的小说之一,其人物、情节、意象、语言等都与《圣经》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小说中两位男女主人公的名字——"伽百列"(Gabriel)和"芭思希芭"(Bathsheba),更是直接借用了《圣经》神话里的人物名字,让人浮想联翩,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日本企业界十分风行。他们认为日本社会的现状与三国割据争雄的时代很相似,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首要的是争取人才和团结对外。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三国演义》给了他们很多启示。他们认为,刘备谋略文才不如曹操,临阵决战不如孙权,他之所以能称雄一方,主要在于善知人、察人、用人,在自己周围团结了一批谋臣良将。同时,他们认为桃园三结义所表现出来的团结精神,是刘氏王朝赖以生存的基础。现代商战日益激烈,企业要想生存发展,“桃园精神”实乃生命之所系。因此,不少公司要求内部上下左右之间发扬“桃园精神”,象刘、关、张结义一样,贯之以一个“诚”字,以诚待人,精诚团结,共同对外,占领市场。  相似文献   

20.
赵树理——人们每每听到、想到或看到这个名字,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等等一连串小说作品.为什么呢?这与这一连串小说的大众化风格有关系;赵树理——人们每每听到、想到或看到这个名字,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李有才、阎家祥、小二黑、小芹、二孔明、三仙姑、小飞蛾、福贵、范登高、范灵芝、糊涂涂、小腿疼、吃不饱等等许多艺术形象,甚至任何时候想起这些人物就在人们眼前活灵活现地活动着,好象听到了他们的声音,看到了他们的笑貌.好象李有才正在说他的板话、老杨正在打谷场上扬场,阎家祥正在忽闪他的鬼睒眼,于小芹正在河边洗衣,小二黑正打区上开模范会回来,二孔明正在说“不宜栽种”,三仙姑正在跟小芹说“快去捞饭,米烂了”,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