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福志 《天津科技》2003,30(2):48-49
所谓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或岩石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当生物遗体或遗迹被岩土覆盖后,其硬体和遗迹部分在岩石、地下水的长期交换作用后,逐步固结石化便形成了化石,如骨骼、牙齿、甲壳、脚印等,包括遗体化石、遗迹化石(粪便、脚印)、活体化石(保存在冻土层中的猛犸象)三类。 据报载,2002年10月,在辽宁西部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的一枚带羽毛的恐龙化石,科学家据此得出结论:在1亿年前,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类似于鸟类的会飞的恐龙,这是化石应用的一个典型事例。其实,化石的用途还有许多呢!  相似文献   

2.
正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一般由于冰河运动、地壳变迁等原因形成。它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能或多或少地反映当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状况,为人类了解生物的演化和地球上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3.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经过石化作用后形成的岩石,来自遥远的过去。化石见证了地球的沧桑巨变,充满传奇色彩,因此逐渐受到广大奇石爱好者的青睐与追捧。然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化石——叠层石——却鲜有人知。  相似文献   

4.
随着恐龙日益家喻户晓,“化石”这个名词也时常被人们提起:恐龙化石、恐龙蛋化石、恐龙脚印化石……。除此以外,还有象化石、鱼化石、珊瑚化石、植物化石等。什么是化石?南京大学出版的《古生物学》中定义:“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和生活遗迹。”古生物死亡后,它们的身体或活动的遗迹被埋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而被石化,体内的有机物逐渐被周围的矿物质取代,最后变成  相似文献   

5.
谈谈粪化石     
古生物学家从地层中寻找生物进化过程中残留的遗骸、遗物与遗迹。骨骼属于遗骸,蛋化石、粪化石属于遗物,脚印属于遗迹。在这些化石中最难发现的就是粪化石。1982年春,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采集队在云南禄丰采到了大批的恐龙化石,还采到了稀有的鱼粪化石十枚,其中有四枚较完整,最大的一枚宽径达38毫米,长径43毫米。粪化石的发现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粪化石并内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它们很容易与土壤混合而在自然状态下分解。1827年,英国科学家威廉。巴克  相似文献   

6.
俞彦  张朝霞 《大自然》2013,(4):20-22
地球已经有大约46亿年的历史。在地球生命演化的舞台上,曾经有无数生物闪亮登场,其中绝大部分先后出现并相继绝灭了。如果以直立行走作为人类出现的标志,最早的人类大约出现在400万年前,因此,人类与地球生命大家庭的绝大多数"前辈"无缘相识。然而,这些"前辈"生物并非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总有一些生物的遗体或遗物因为偶然的机会,以化石的形式保存在地层中。通过研究化石,人类逐渐认识了一位又一位"前辈"。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积累,古  相似文献   

7.
生物演化的特性使生物地层单位具有不完备性、重叠性和时间性,且无明确的级别.不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地层分类系统.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是岩层总体特征的具体表现,故生物地层划分本质上属于岩性地层划分.  相似文献   

8.
蜱是一个古老的类群,但由于体型小、吸血寄生等特性,致使其化石记录非常有限.全世界蜱类化石共计20种(包括2个未知种),且主要局限在美洲、欧洲及东南亚.中国疆域辽阔,蜱类物种多样,古生物的遗体、遗迹非常丰富,然而至今无蜱类化石的有关报道.总结并详细描述了目前已知的蜱类化石,一方面可以促进对包括蜱类在内的寄生虫系统演化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希望引起中国科研人员对蜱类化石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华东科技》2012,(3):75-77
化石——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任时光把自己镂刻成一本本微型史书,透过岁月的长河,对亿万年后的人类描述着远古世界的喧闹繁荣,诉说着沧海桑  相似文献   

10.
本区莲花口组为一套内陆冲积扇、河流、湖泊相沉积,缺乏遗体化石,但遗迹化石丰富。遗迹化石呈不规则弯曲管状,其生态类型为垂直管型—斜交管型—水平管型潜穴,是一种淡水环境中的蠕虫动物(vermes)所造成的栖息、居住及简单觅食痕迹。虫迹多见于砂岩及粉砂岩向泥岩过渡的层位,分布集中,排列紊乱。代表河、湖边具有硬底的小坑洼中的停泄水环境。研究这些虫迹可以判断沉积环境及对比地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所在地的滇东地区震旦系-寒武系边界层中新发现的遗迹化石娄型及新的化石层位,根据生物相和沉积相的综合分析将本区划分为3个沉积相区和Skolithos,Cruziaua,Cuziaua-Zoophycus 3个遗迹相带,最后讨论了遗迹化石在划分震旦系-寒武系界线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恐龙是一类灭绝了的古爬行动物,生活在距今2.25亿年前的中生代,在地球上大约生存了1.5亿年。恐龙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它们遗留在岩层中的遗骸(遗体)、遗迹(皮肤、足印)、遗弃物(蛋和粪)化石。恐龙化石在世界各大洲(包括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某些岛屿)都有发现。恐龙是研究生物大进化的最好例证。恐龙化石可作为洲际间的陆相地层对比的标志,它们的分布是大陆漂移的证据。而恐龙神秘、突然地在地球上消失,更是科学界一个难解之谜。近年,恐龙成了科幻小说、影视大片中的主角,世界范围内的“恐龙热”一浪高过一浪。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集于塔里木盆地西缘哈拉奇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中遗迹化石的分析鉴定,共识别出遗迹化石8属10种和1个遗迹相.根据遗迹化石的组合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组建了3个遗迹组,并在遗迹化石基础上结合岩性、古地理环境等特征对研究区沉积环境变迁作了讨论,认为研究区晚古生代经历了多期次海水进退循环,泥盆纪-石炭纪总体海水侵进,沉积环境由滨海逐渐演变为开阔台地,砂泥质沉积发育;二叠纪经历了海退-海进-再次海退的过程,沉积环境依次为滨海-台地边缘斜坡-滞留海湾,碳酸盐沉积发育.这些研究对进一步认识研究区古生物面貌,进而恢复古环境、古生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文物犯罪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文物保护法》及文博学界将文物视为人类制造物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遗物遗迹。这种界定的不足在于它同刑法的规定不甚协调。走私文物罪的对象应包括古人类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倒卖文物罪的对象不限于珍贵文物,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是单一的行为。在涉嫌文物犯罪中,被委派作鉴定的专家应来自与文物行政部门无隶属关系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5.
从百家岩碑刻涉及的与竹林七贤相关的遗物或遗迹来看,主要集中于嵇康淬剑池、刘伶醒酒台、孙登啸台、竹林、嵇康锻灶处、王烈泉等遗址方面,与竹林七贤有一定关联的汉献帝避暑台、明月泉、七贤乡等遗迹或遗物也屡屡出现。这些遗址虽为历代文献所记载,但一些碑刻内容无论是地方文献还是其它文献却从未著录过,为竹林七贤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6.
河北抚宁柳江盆地中寒武统徐庄组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记述了所发现的遗迹化石共计13遗迹属、16遗迹种,其中3个新遗迹属、6个新遗迹种和1个未定属种。丰富了我国遗迹化石的材料并讨论了遗迹化石及共代表的沉积环境间的关系。对遗迹化石及沉积物的研究表明:柳江盆地中寒武世的沉积环境转变过程是泻湖—局限潮下带—正常浅海。  相似文献   

17.
非洲东部坦噶尼喀的奥鐸威峡谷(Olduvai Gorge),是一个石器时代遗物的宝藏地。近年来人类学家从那里发掘出来的生物化石和工具,对于古人类学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东非人”化石的发现,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注意和兴趣。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至今,地球生物学作为一个整合学科引起了地学与生命科学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生物与环境,特别是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与宏体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是现代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也是解决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大灭绝和环境巨变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遗迹化石作为地史时期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载体,在古环境再造、古生态和古生物分析以及油气、煤等资源的寻找和勘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复杂遗迹化石(如Zoophycos, Chondrites, Spirophyton,Palaeodictyon等)的地球生物学研究,可以从多角度、多背景来解释宏体造迹生物、地球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滇东地区下奥陶统红石岩组的层型剖面及汤池组下部首次发现的遗迹化石:Cruziana furcifera d' Orbigny, C. semiplicata Salter, C. rugosa minor Luo ichnosubsp. nov., Palaeophycus hongshiyanensis Luo ichnosp. nov.等。这些遗迹化石产于具波痕和斜层理的砂岩下层面上,为浅海潮下低能带的Cruziana遗迹相。  相似文献   

20.
根据钻井、测井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塔中志留系可划分为层序1、层序2和层序3三个三级层序,每一个层序可进一步划分为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层序1海侵体系域可细分为相带l和相带2,即,砂泥岩薄互层岩相和板状交错层理砂岩岩相。相带l反映了潮间带混合坪沉积环境,遗迹化石丰富,以进食迹和居住迹为主,纵向上,由下到上,丰度、分异度和生物扰动指数逐渐降低。相带2反映了潮下带高能环境,遗迹化石的丰度和分异度都比较低,只发现少量居住潜穴;层序1高位体系域反映了潮上带泥坪沉积环境,纵向上构成一个向上变细的序列。泥坪中以进食迹和居住迹为主,相时于海侵体系域相带2,属种组成明显不同,丰度和分异度也显著提高。在高位体系域内部,由下到上,丰度和分异度逐渐降低,生物扰动指数逐渐下降。综上所述,在同一层序内部,不仅不同体系域中遗迹化石组成、丰度及分异度存在差异,而且同一体系域内部遗迹化石特征也存在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